• Linux内核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转)


    知乎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8087261

    Linux内核代码中广泛使用了数据结构和算法,其中最常用的两个是链表和红黑树。

    链表

    Linux内核代码大量使用了链表这种数据结构。链表是在解决数组不能动态扩展这个缺陷而产生的一种数据结构。链表所包含的元素可以动态创建并插入和删除。链表的每个元素都是离散存放的,因此不需要占用连续的内存。链表通常由若干节点组成,每个节点的结构都是一样的,由有效数据区和指针区两部分组成。有效数据区用来存储有效数据信息,而指针区用来指向链表的前继节点或者后继节点。因此,链表就是利用指针将各个节点串联起来的一种存储结构。

    (1)单向链表

    单向链表的指针区只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因此会形成一个单一方向的链表,如下代码所示。

    struct list {
        int data;   /*有效数据*/
        struct list *next; /*指向下一个元素的指针*/
    };
    

    如图所示,单向链表具有单向移动性,也就是只能访问当前的节点的后继节点,而无法访问当前节点的前继节点,因此在实际项目中运用得比较少。

     

    单向链表示意图

    (2)双向链表

    如图所示,双向链表和单向链表的区别是指针区包含了两个指针,一个指向前继节点,另一个指向后继节点,如下代码所示。

    struct list {
        int data;   /*有效数据*/
        struct list *next; /*指向下一个元素的指针*/
        struct list *prev; /*指向上一个元素的指针*/
    };
    

     

    双向链表示意图

    (3)Linux内核链表实现

    单向链表和双向链表在实际使用中有一些局限性,如数据区必须是固定数据,而实际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方法无法构建一套通用的链表,因为每个不同的数据区需要一套链表。为此,Linux内核把所有链表操作方法的共同部分提取出来,把不同的部分留给代码编程者自己去处理。Linux内核实现了一套纯链表的封装,链表节点数据结构只有指针区而没有数据区,另外还封装了各种操作函数,如创建节点函数、插入节点函数、删除节点函数、遍历节点函数等。

    Linux内核链表使用struct list_head数据结构来描述。

    <include/linux/types.h>
    
    struct list_head {
        struct list_head *next, *prev;
    };
    

    struct list_head数据结构不包含链表节点的数据区,通常是嵌入其他数据结构,如struct page数据结构中嵌入了一个lru链表节点,通常是把page数据结构挂入LRU链表。

    <include/linux/mm_types.h>
    
    struct page {
        ...
        struct list_head lru;
        ...
    }
    

    链表头的初始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静态初始化,另一种动态初始化。把next和prev指针都初始化并指向自己,这样便初始化了一个带头节点的空链表。

    <include/linux/list.h>
    
    /*静态初始化*/
    #define LIST_HEAD_INIT(name) { &(name), &(name) }
    
    #define LIST_HEAD(name) 
        struct list_head name = LIST_HEAD_INIT(name)
    
    /*动态初始化*/
    static inline void INIT_LIST_HEAD(struct list_head *list)
    {
        list->next = list;
        list->prev = list;
    }
    

    添加节点到一个链表中,内核提供了几个接口函数,如list_add()是把一个节点添加到表头,list_add_tail()是插入表尾。

    <include/linux/list.h>
    
    void list_add(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head)
    list_add_tail(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head)
    

    遍历节点的接口函数。

    #define list_for_each(pos, head) 
    for (pos = (head)->next; pos != (head); pos = pos->next)
    

    这个宏只是遍历一个一个节点的当前位置,那么如何获取节点本身的数据结构呢?这里还需要使用list_entry()宏。

    #define list_entry(ptr, type, member)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container_of()宏的定义在kernel.h头文件中。
    #define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            
        const typeof( ((type *)0)->member ) *__mptr = (ptr);    
        (type *)( (char *)__mptr - offsetof(type,member) );})
    
    #define offsetof(TYPE, MEMBER) ((size_t) &((TYPE *)0)->MEMBER)
    

    其中offsetof()宏是通过把0地址转换为type类型的指针,然后去获取该结构体中member成员的指针,也就是获取了member在type结构体中的偏移量。最后用指针ptr减去offset,就得到type结构体的真实地址了。

    下面是遍历链表的一个例子。

    <drivers/block/osdblk.c>
    
    static ssize_t class_osdblk_list(struct class *c,
                    struct class_attribute *attr,
                    char *data)
    {
        int n = 0;
        struct list_head *tmp;
    
        list_for_each(tmp, &osdblkdev_list) {
            struct osdblk_device *osdev;
    
            osdev = list_entry(tmp, struct osdblk_device, node);
    
            n += sprintf(data+n, "%d %d %llu %llu %s
    ",
                osdev->id,
                osdev->major,
                osdev->obj.partition,
                osdev->obj.id,
                osdev->osd_path);
        }
        return n;
    }
    

    红黑树

    红黑树(Red Black Tree)被广泛应用在内核的内存管理和进程调度中,用于将排序的元素组织到树中。红黑树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它在速度和实现复杂度之间提供一个很好的平衡。

    红黑树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二叉树。

     每个节点或红或黑。

    • 每个叶节点是黑色的。
    • 如果结点都是红色,那么两个子结点都是黑色。
    • 从一个内部结点到叶结点的简单路径上,对所有叶节点来说,黑色结点的数目都是相同的。

    红黑树的一个优点是,所有重要的操作(例如插入、删除、搜索)都可以在O(log n)时间内完成,n为树中元素的数目。经典的算法教科书都会讲解红黑树的实现,这里只是列出一个内核中使用红黑树的例子,供读者在实际的驱动和内核编程中参考。这个例子可以在内核代码的documentation/Rbtree.txt文件中找到。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list.h>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slab.h>
    #include <linux/mm.h>
    #include <linux/rbtree.h>
    
    MODULE_AUTHOR("figo.zhang");
    MODULE_DESCRIPTION(" ");
    MODULE_LICENSE("GPL");
    
      struct mytype { 
         struct rb_node node;
         int key; 
    };
    
    /*红黑树根节点*/
     struct rb_root mytree = RB_ROOT;
    /*根据key来查找节点*/
    struct mytype *my_search(struct rb_root *root, int new)
      {
         struct rb_node *node = root->rb_node;
    
         while (node) {
              struct mytype *data = container_of(node, struct mytype, node);
    
              if (data->key > new)
                   node = node->rb_left;
              else if (data->key < new)
                   node = node->rb_right;
              else
                   return data;
         }
         return NULL;
      }
    
    /*插入一个元素到红黑树中*/
      int my_insert(struct rb_root *root, struct mytype *data)
      {
         struct rb_node **new = &(root->rb_node), *parent=NULL;
    
         /* 寻找可以添加新节点的地方 */
         while (*new) {
              struct mytype *this = container_of(*new, struct mytype, node);
    
              parent = *new;
              if (this->key > data->key)
                   new = &((*new)->rb_left);
              else if (this->key < data->key) {
                   new = &((*new)->rb_right);
              } else
                   return -1;
         }
    
         /* 添加一个新节点 */
         rb_link_node(&data->node, parent, new);
         rb_insert_color(&data->node, root);
    
         return 0;
      }
    
    static int __init my_init(void)
    {
         int i;
         struct mytype *data;
         struct rb_node *node;
    
         /*插入元素*/
         for (i =0; i < 20; i+=2) {
              data = kmalloc(sizeof(struct mytype), GFP_KERNEL);
              data->key = i;
              my_insert(&mytree, data);
         }
    
         /*遍历红黑树,打印所有节点的key值*/
          for (node = rb_first(&mytree); node; node = rb_next(node)) 
              printk("key=%d
    ", rb_entry(node, struct mytype, node)->key);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my_exit(void)
    {
         struct mytype *data;
         struct rb_node *node;
         for (node = rb_first(&mytree); node; node = rb_next(node)) {
              data = rb_entry(node, struct mytype, node);
              if (data) {
                    rb_erase(&data->node, &mytree);
                    kfree(data);
              }
         }
    }
    module_init(my_init);
    module_exit(my_exit);
    

    mytree是红黑树的根节点,my_insert()实现插入一个元素到红黑树中,my_search()根据key来查找节点。内核大量使用红黑树,如虚拟地址空间VMA的管理。

    无锁环形缓冲区

    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是计算机编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型。生产者产生数据,而消费者消耗数据,如一个网络设备,硬件设备接收网络包,然后应用程序读取网络包。环形缓冲区是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的经典算法。环形缓冲区通常有一个读指针和一个写指针。读指针指向环形缓冲区中可读的数据,写指针指向环形缓冲区可写的数据。通过移动读指针和写指针实现缓冲区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在Linux内核中,KFIFO是采用无锁环形缓冲区的实现。FIFO的全称是“First In First Out”,即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它采用环形缓冲区的方法来实现,并提供一个无边界的字节流服务。采用环形缓冲区的好处是,当一个数据元素被消耗之后,其余数据元素不需要移动其存储位置,从而减少复制,提高效率。

    (1)创建KFIFO

    在使用KFIFO之前需要进行初始化,这里有静态初始化和动态初始化两种方式。

    <include/linux/kfifo.h>
    
    int kfifo_alloc(fifo, size, gfp_mask)
    

    该函数创建并分配一个大小为size的KFIFO环形缓冲区。第一个参数fifo是指向该环形缓冲区的struct kfifo数据结构;第二个参数size是指定缓冲区元素的数量;第三个参数gfp_mask表示分配KFIFO元素使用的分配掩码。

    静态分配可以使用如下的宏。

    #define DEFINE_KFIFO(fifo, type, size)
    #define INIT_KFIFO(fifo)
    

    (2)入列

    把数据写入KFIFO环形缓冲区可以使用kfifo_in()函数接口。

    int kfifo_in(fifo, buf, n)
    

    该函数把buf指针指向的n个数据复制到KFIFO环形缓冲区中。第一个参数fifo指的是KFIFO环形缓冲区;第二个参数buf指向要复制的数据的buffer;第三个数据是要复制数据元素的数量。

    (3)出列

    从KFIFO环形缓冲区中列出或者摘取数据可以使用kfifo_out()函数接口。

    #define    kfifo_out(fifo, buf, n)
    

    该函数是从fifo指向的环形缓冲区中复制n个数据元素到buf指向的缓冲区中。如果KFIFO环形缓冲区的数据元素小于n个,那么复制出去的数据元素小于n个。

    (4)获取缓冲区大小

    KFIFO提供了几个接口函数来查询环形缓冲区的状态。

    #define kfifo_size(fifo)
    #define kfifo_len(fifo)
    #define    kfifo_is_empty(fifo)
    #define    kfifo_is_full(fifo)
    

    kfifo_size()用来获取环形缓冲区的大小,也就是最大可以容纳多少个数据元素。kfifo_len()用来获取当前环形缓冲区中有多少个有效数据元素。kfifo_is_empty()判断环形缓冲区是否为空。kfifo_is_full()判断环形缓冲区是否为满。

    (5)与用户空间数据交互

    KFIFO还封装了两个函数与用户空间数据交互。

    #define    kfifo_from_user(fifo, from, len, copied)
    #define    kfifo_to_user(fifo, to, len, copied)
    

    kfifo_from_user()是把from指向的用户空间的len个数据元素复制到KFIFO中,最后一个参数copied表示成功复制了几个数据元素。kfifo_to_user()则相反,把KFIFO的数据元素复制到用户空间。这两个宏结合了copy_to_user()、copy_from_user()以及KFIFO的机制,给驱动开发者提供了方便。

    本文来源于《奔跑吧Linux内核 入门篇》

  • 相关阅读:
    矩阵论基础 3.1初等变换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9 二次规划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10 罚函数法
    矩阵论基础 2.5 用Matlab实现矩阵的基本运算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目录
    UG OPEN API编程基础 12UIStyler对话框
    第十四章 达朗伯原理 1
    矩阵论基础 2.3 方阵的几种运算
    矩阵论基础 3.5 用Matlab求解线性方程组
    测试一下博客的html代码机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nxw-blog/p/1049976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