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诗金库》I-46:Full Fathom Five, by W. Shakespeare


    作品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A Sea Dirge(海的挽歌)
    作者: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
    出版年代:1612
    编注:此诗选自《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标题《海的挽歌》系原编者所加。

    作品原文

    Full fathom five thy father lies:
    Of his bones are coral made;
    Those are pearls that were his eyes:
    Nothing of him that doth fade1
    But doth2 suffer a sea-change
    Into something rich and strange.
    Sea-nymphs hourly ring his knell:
    Hark! now I hear them, —
    Ding, dong, bell.

    译文

    朱生豪 译

    五寻的水深处躺着你的父亲,
    他的骨骼已化成珊瑚;
    他眼睛是耀眼的明珠;
    他消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曾
    受到海水神奇的变幻,
    化成瑰宝,富丽而珍怪。
    海的女神时时摇起她的丧钟,
    叮!咚!
    听!我现在听到了叮咚的丧钟。

    我的感想

    这肯定是我最熟悉的一首莎士比亚的诗了,因为我总在听它的一首改曲(Méav的Full Fathom Five,来自专辑《Silver Sea》[1]),非常好听,我认为是我听过的著名诗歌改编的流行曲中的佼佼者。为什么这首歌给人的观感非常好是值得思考的。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点:

    • 歌词短小精悍。即使是一首普通的十四行诗,其信息量也超过很多流行歌曲了。如果直接全部唱成歌,会使人感到非常烦躁。
    • 唱腔空灵好听,而且符合这首歌的内容特点。轮唱增强了这一特点。
    • 配器简洁明快,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衬托了气氛。
    • 旋律写的好。其实大部分乐句都在重复同一个旋律(伴奏中最明亮的拨弦乐器更是几乎在一直重复那五个音),听过一遍之后就容易魔音入脑。
    • 莎士比亚的歌词写得好。虽然这是一句废话,但这首歌真的很棒……

    好的,下面来讲讲我为什么觉得歌词写得特别棒。嗯,比如,每次有人要举头韵(alliteration)的例子,“Full Fathom Five”一般都会出现。这个短语后来干脆成了一个习语,指那些像诗中的父亲那样沉没于水中无法找回的东西。[2](在现代潜水技术发明之前,五英寻的水太深了。)在这首诗中,头韵成功地唤起了我们的注意力。

    接下来的中间部分的意象塑造得非常棒。父亲确实死去了(当然在剧情里其实并没有死,但是此处姑且把他看做是一个死亡的例子),可是这一死亡并非可怖的,而是为他带来了一场“sea-change”,使得他身上那些速朽的事物蜕变成了美丽而不朽的珍宝。这和上一首诗(Fidele)中的阴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我们带来了死神可能具有的另一种面目。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这大概算是一种安慰:死亡也许只是一场蜕变而已。但对于作者本人而言,这已经远不止是一种慰藉,因为他所写下的文字成真了。作者本人逝世之后,他的作品仍然被我们当做珍宝所传颂着,成为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或许,这也是作者生前对自己的一种期许吧 大专栏  《英诗金库》I-46:Full Fathom Five, by W. Shakespeare。丧钟时时鸣响,但死亡带来的恐惧和哀伤已经逝去;留下来的只有这些美丽的诗句。(丧钟总会响起来的,比如2016年的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纪念活动……)

    网上能找到一大片这首诗的翻译,大概是因为这首诗很棒,很有名,词汇并不艰深,而且并不太长所导致的。但是其中并没有特别亮眼的,因为原诗已经足够好读而且足够棒了,翻译至少需要达到和原文一样棒的水平才能抢眼。所以我只选了一个译成四言诗的版本。

    海水荡漾,五浔乃翁。
    珊瑚为躯,珍珠为眸。
    沧海桑田,而今犹在。
    化为异宝,绚丽多彩。
    海之女神,鸣钟引魂。
    叮咚叮咚,悠远缠绵。[3]

    如果是作为这首诗唯一的翻译的话,我并不太赞许这种做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语言风格不相符。我觉得这首诗的原文并不太像中古英语(或者说把“thy”换成“your”,“doth”换成“does”就可以直接无缝对接现代英语了,当然这么讲并不专业……),没有必要译成诗经体的形式。
    • 为了凑字,有些地方翻译得并不准确。比如,“sea change”并不直接等同于“沧海桑田”,原文中也没有讲过钟声“悠远缠绵”,这就属于译者的自由发挥了。
    • 有些地方的语义不太正确。比如“五浔乃翁”一句,如果没有背景,很难想象这一句说的是“你的父亲在五英寻深的水底”。
      但是作为一种尝试还是有点意思的。

    "sea-change"

    2018.06.17 UPD:今天居然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这门课的课件里也见到了这个习语。

    这里的“sea-change”指的是单处理器时代的消亡和并行结构的兴起。说实话,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体会并不是很深:本学期的《操作系统》面对的主要还是一个单处理器系统(uCore),虽然体会到了同步互斥问题的难度,不过这个问题是单处理器时代进行上下文切换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很难说和多核结构有什么极大的关系。我打算今年暑假的时候去做一下MIT6.824的并行系统实验,大概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Full Fathom Five. http://www.celticlyricscorner.net/meav/full.htm
    [2] Ariel's So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iel's_Song
    [3] 单曲Full Fathom Five. https://music.163.com/#/song?id=20152470

    脚注

    1Nothing of him that doth fade, etc.: i.e. every perishable part of him is undergoing a change.(他身上每个速朽的部分都在经历变化。)
    2But doth: 'which does not.'

  • 相关阅读:
    SpringMVC【二、项目搭建】
    SpringMVC【一、概述】
    VUE【四、组件】
    VUE【三、指令】
    VUE【二、选项和生命周期】
    VUE【一、概述】
    BootStrap【四、插件】
    BootStrap【三、组件】
    BootStrap【二、样式】
    C#+ArcEngine创建企业数据库、连接及相关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jianming180/p/1225133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