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操作
复制集
mongo所有的节点都是写入到primary节点,同时写入oplog,secondary 节点会持续的从primary节点上复制oplog的信息,然后根据oplog写数据。secondary 节点的复制oplog,写数据是一个异步的过程.
oplog 是一个capped collection(固定大小的集合,超过最大值后自动覆盖老的值),记录对数据库的更改操作。oplog大小默认是disk的5%,可以根据你的应用去调节
sharding 环境
sharding 集群环境,由mongos来分发,通过config server 保存的信息,将数据写到对应的shard上
write concern
write concern 其实就是写操作的一致性级别,对于cassandra,每个节点都是一样的,所以一致性等级就是设置写多少个节点成功。而mongo就比较复杂一点
{w: <value>,j: <boolean>,wtimeout: <number>}
w 表示写应答
w 可以为数字,代表的是收到写入成功的mongod 数目。w也可以是”majority”,表示收到了大多数投票节点的应答。还可以是表示收到了被标记了某tag的复制集的某个节点应答。
j是写操作是否被写入到journal
3.2版本,j:true 要求w中设置的节点都写入到了journal.以前版本中,只要求复制集中的primary写入到了journal接可以,而不管w设置的值。
wtimeout:timeout时间,避免写入时间过长,block住了其他操作
write concern具体设置成多少,由应用程序决定,应答节点设置的越多,写性能越差,数据的持久化越好。相反设置的越少,写性能越好,数据的安全性越差。
journal
为什么有journal这个,一般DB中写操作都是先写到内存中,然后flush到磁盘,这样效率比较高。但是这样有个风险,就是当内存中的数据还没有flush到磁盘中的时候,节点down掉或者数据库实例down,就会有造成这部分数据的丢失。对于cassandra,有commit log 来实现recover。对于mongo,就是journal.
以WiredTiger 存储引擎为例,WiredTiger 创建checkpoints,以60s间隔或者2G的journal data.如果在这期间节点down掉,内存数据丢失,就需要依靠journal file来实现数据的回复。journal数据包括一个写操作的所有影响,同样存储在内存中,每隔50ms flush到磁盘中。
journal记录没有到128KB,都会存储在缓冲区,journal 缓冲区每隔50ms flush到磁盘,也就是说数据还是有丢失的可能。当写操作concern加了true,可以确保数据被写入到journal file
journal vs oplog
oplog 已经记录了操作日志,为啥不可以作为数据恢复呢,cassandra中就是用commit log 写操作记录,和数据恢复。
在mongo中,oplog是比journal更高level的,文件大小要大,记录的对数据库的更改操作,用于primary,secondary数据之间的同步。
journal 文件最大100MB,主要用来数据恢复,记录的操作更加详细。比如update数据,不仅记录update什么数据,还记录对index的影响。
总结
说了这么多,对于具体的应用应该如何设置呢。
1. 不应该是为整个应用设置同一个write,需要给write 操作分别设置。
2. 应用中的操作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 低延迟, 写性能高,可以忍受脏读。w= 1
- 数据一致性,不能忍受脏读,设置w = majority,牺牲部分性能
参考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8970739/how-do-the-mongodb-journal-file-and-oplog-differ
https://docs.mongodb.com/manual/reference/write-concern/
https://www.mongodb.com/blog/post/how-mongodbs-journaling-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