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到了上海一年多了,过着其实无论在哪儿都一样的生活——吃饭、工作、睡觉。但是安静的时候,常常感觉自己的生活缺了点什么,可是又说不上来。尤其到了年底,这种感觉就越发强烈起来。
晚饭没有像平时一样在公司吃。回到家里,吃着刚买回来的饺子,想起了儿时在家过年的情景。
不懂事的时候就发现,哪天早晨起来,吃的是腊八粥,那么就快要过年了,就要发压岁钱了。这一天,家里人还会剥些蒜,泡在醋里准备过年的时候吃。就是北方人熟知的腊八蒜。到了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家家都会开着屋子里所有的灯“守年关”,等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大人们总要熬到半夜,出去放炮,把一些睡着了的小孩子叫起来,一起吃饺子。虽然饺子什么时候都吃得到,但是三十儿晚上和全家人一起吃,还是更有味道的。
别家我不知道怎样,我从小吃饺子的时候,总会先剥几瓣生蒜,用个小碟倒上醋,滴几滴香油,最好再放些芥末。和饺子一起吃,真是舒服啊。想想都会流口水。现在眼前的醋碟里,芥末换成了“老干妈”,吃起来一样很爽。
到了十五,又会买来元宵,各种味道的都有,那时最爱吃山楂馅的。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山楂馅的元宵很难买到了。再到后来,元宵都很难买到了,满世界都是汤圆。汤圆煮出来水是清的,吃起来没有元宵那种糊糊的感觉。
不知听谁传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以为南方以甜食为主,也的确见过有南方人吃馒头要放糖的。来上海之前,也充分考虑到了这点,觉得自己挺爱吃甜的,去上海应该也没有什么吃不习惯的。后来证明我错了。
一年前来到了上海,发现这里甜的东西比我想象的要少得多。
在北方,粽子里放的是枣,家里放的更是蜜腌过的枣,从小就很爱吃,还有一次一顿吃了三个,结果撑得住了院的经历。来到了上海,发现粽子里放的是肉和鸡蛋,味道更是咸的。吃了两次,就再也不去尝试适应上海的粽子了。也许上海人把粽子当饭吃吧?家里一直把粽子当零食吃。和饭一起吃的菜(粽子里的肉)应该是咸的,倒也说得通。
在北方,汤圆主要是芝麻的,还有山楂、五仁等口味,统一的特点就是甜。来到了上海,发现汤圆里放得还是肉。我无语了。都没吃过肉不成?得着(北方方言)个什么东西都放肉……
在北方,平时吃个饺子,吃个面条是再常见不过的。而且饺子的馅也是多种多样。家里常吃的就有“猪肉大葱(北方特色)”、“三鲜(韭菜、鸡蛋或海肠、虾仁)”、“荠菜猪肉”、“羊肉(萝卜)”、“纯牛肉”、“纯鱼肉(什么鱼忘了,不爱吃)”、别的什么白菜、芹菜、茴香多了去了。至于面条就更不用说了,单单面条的制法,山西人就想出了不少。不过我最爱吃的还是炸酱面(不是北京的),而且这个酱是要用黄豆和西瓜的汁(不是水)做的哦。而且无论是吃饺子还是面条,我都会和蒜一起吃。
到了上海,外面卖的饺子倒也不少。可是问起上海本地人,基本上一年不会吃几次饺子,面条就更少了。估计外卖的饺子,多是被北方人买去了。而且吃的饺子,多是肉馅的。也许把饺子当一种象征,不是当饭吃,只是一种仪式,自然要用好一些的原料——肉。
还有就是面包,很久之前在北方没有见过肉松面包的,可能也是南方传过去的吧。真是千方百计地放肉啊。冷笑。
现在天天吃饭,总是要想着法的多吃些菜。结果有一天,在食堂打了两份素的,结果被打卡的伙计鄙视了,说“这么省?”。自认语言比较贫乏,只是笑笑,沉默以对。
上海人拿着自己的价值观看着周围的人,然后得出结论说,都是一群乡巴佬儿。却不知道这群乡巴佬儿也是这么想的。上海的现在繁荣,上海的本地人有多少的份儿呢?
看着眼前就要吃完的饺子,似乎找回一点感觉。家乡的感觉!一口把剩下的醋喝掉,暗笑,这就是北方人的感觉!在上海,少的就是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