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这个从工程的角度出发,用“蛮力”提高计算速度的工程方法远远甩开了同时代的各种“智能”方案”。
对于这句话我有一点疑问,我理解的人工智能来自网络,定义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就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思维和思考行为模式等,而“深蓝”虽然打败了人类,但是从本质上还是运用工程和计算等蛮横的提高计算速度来战胜人脑,好像这样看并不智能,人脑输在了计算速度而不是智力上,那么将之称为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里程碑是否有不妥之处?
2、“除了学术水平名列前茅的几个学校,其他学校的这些院系大部分老师做的都是偏工程方面的研究”
我看完这里思考了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因眼界有限,略抒浅见,请观者勿笑。
以我个人情况来看,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拉了一部分后腿,除发展较好地区外,其他地区中小学微机课基本摆设,我之前的中学一直是自习度过的,也没什么家庭条件,对电脑最大的理解就是游戏和电视剧?连型号系统什么的都从无了解,许多家长更是对此如临大敌,计算机知识基础薄弱这是否是高校时间和资源受限情况下无法传授太多计算机科学知识而转为短期更加快速实用的工程研究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点就是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如邹老师在书中所说“科研是将金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那么是否高校和社会没有相匹配的资源和环境,除少数地方外,研究花销大成本高,难以支持下去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章:1、“如果我们不经分析就盲目优化,也许会事倍功半”
在未能进行性能测试,甚至在代码未编写完是,如何大概估计分析出什么是看似有效实则无效的盲目优化,如何避免盲目优化情况下,编写时就提高程序效能,有没有什么比较经验的常规规避方法和易走入的思维误区?
第十六章:1、迷思之四:创新者都是一马当先。
书中的例子我在网上搜索寻找了一下,可能由于我的搜索方向问题,我未能找到明确答案,为何一部分创新者打不过后起者,我个人知道的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是万燕VCD,惜败于版权意识薄弱,那邹老师例举的这几个是否有一定的原因呢?如果方便,望老师解惑。
2、迷思之六:技术是创新的关键。
书中以铱星手机为例,验证了这个想法的不准确性,我自己做了一个总结,是否一个出色的超出同行的创新需要: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生态系统+创新舒适的用户体验等多项创新相结合,才能使产品立于不败之地?还是说只要满足其中一两条就可成为一个出色的创新产品?
这次的读书笔记暂时这些,对于书中的第二章一部分和第十六章后面部分,我未能完全理解,也未能提练出明确的问题,正在继续研读中,结合网上资源,我会尽快理解其他部分内容。
鄙薄浅见,烦请老师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