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架构漫谈感想


          看了架构漫谈这篇文章,使我感触很深。文章中先是从架构的起源来谈的。架构在软件发明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是随着建筑兴起的。早期的人类完全是自己自足的,各自干各自,都是独立的个体,互不往来。为了解决种族延续,于是出现男女群居,进而出现了分工。分工出现后,每个人的生产力都得到了提高,因为做的都是各自擅长的事。在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完成所有生活必须品的生产的时候,是没有架构的。一旦产生的分工,就把所有的事情,切分成由不同角色的人来完成,最后再通过交易,使得每个个体都拥有生活必须品,而不需要每个个体做所有的事情,只需要每个个体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并具备一定的交易能力即可。 这实际上就形成了社会的架构。架构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为解决某个问题,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识别问题,并进行分解、合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活动。架构的产出物,自然就是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拆分的原则以及理由,沟通合并的原则以及理由,以及拆分,拆分出来的各个部分和合并所对应的角色和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等。这让我不禁想到,大二的软件工程课程上四人结组做的大作业,我们也是分工写的,也相当于一个最最基础的架构吧,分工合作的出现,于是产生了架构,就像老师说的,金山创始人之一求伯君最开始是自己一个人编的这个软件,那时候并没有架构,等到软件越做越大,合作出现的时候,才有了架构。架构实际上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

      认识概念是理解架构的基础,作者用“一个杯子的故事”引入概念的解释。概念也属于人认识这个世界并用来沟通的手段,包括“概念”这个概念,也是一样的。在古代,不叫“概念”,称之为“名相”。相实际上代表的是这个作用,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东西,而名是用来标识这个作用的,用来交流的。所以说,每个概念实际上所解决的,还是人遇到的某个特定的问题,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定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对应的某个特定的概念。根据架构的定义,要做好架构所首先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能够正确的认识概念,能够发现概念背后所代表的问题,进而才能够认识目标领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做好架构打好基础。

      其次就是识别问题。记得老师举得“切土豆”的例子,问这是什么问题,很多同学都回答沟通,或做土豆的问题,其实我开始也想的是沟通的问题,因为女主人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进而男主人切错了土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刻的了解到:出现这个现象是由于我们大部分时候过于关注解决问题,急于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关心“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而造成的。当我们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把问题搞清楚。文章中的一句话:“只有真正投入思考问题是什么的工程师,才可能会真正的成长为架构师”是我印象深刻,确实在以前的编程中都是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大致有一个解决方法就开始编写程序,并没关注问题的本身,跟别说思考了,都是通过直觉来解决问题的。所以,找出问题的主体,是做架构的首要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定都是人的问题。还有最重要的任何找上架构师的问题,绝对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是真正的问题的话,提问题过来的人肯定都能够自己解决了,不需要找架构师。架构师都要有这个自觉:发现问题永远都比解决问题来的更加重要。明白了问题的主体,我们才可能真正的认识问题是什么。因为问题的主体是问题的隐含边界,边界不确定下来,问题就是不确定的。一旦确定了主体,剩下的就是去搞明白主体有哪些问题。所以在以后要正确的认识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是谁的问题,有什么问题。

      还有就是架构切分。所有的切分调整,都是对相关人的利益的调整。切分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每次对大问题的切分都会生成很多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就形成了不同的概念。这些不同的概念大部分时候人们自发的已经建好了,架构师更多的是要去理解这些概念,识别概念背后所代表的的人的利益。还有就是准确识别采用什么技术的能力,也是架构师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长期的成本和收益。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写好代码呢,这篇文章中也说到了。我的认识就是,前台对用户的单独写一部分,相当于界面,然后业务逻辑的写一部分,数据库写一部分,相当于把软件代码分为三各部分。每个部分的职能都很单一,互不影响。就相当于我们这学期学的ssh框架。

  • 相关阅读:
    回顾初心
    团队作业6(代码复审+事后诸葛亮)
    Alpha阶段项目复审(鸽牌开发小分队)
    事后诸葛亮(鸽牌开发小分队)
    团队作业5
    第七篇Scrum冲刺博客
    第六篇Scrum冲刺博客
    第五篇Scrum冲刺博客
    第四篇Scrum冲刺博客
    第三篇Scrum冲刺博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yluckydog/p/649070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