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①清理:删除以前的编译结果,为重新编译做好准备。
②编译:将 Java 源程序编译为字节码文件。
③测试:针对项目中的关键点进行测试,确保项目在迭代开发过程中关键点的正确性。
④报告:在每一次测试后以标准的格式记录和展示测试结果。
⑤打包:将一个包含诸多文件的工程封装为一个压缩文件用于安装或部署。Java 工程对应 jar 包,Web工程对应 war 包。
⑥安装:在 Maven 环境下特指将打包的结果——jar 包或 war 包安装到本地仓库中。
⑦部署:将打包的结果部署到远程仓库或将 war 包部署到服务器上运行。
【自动化构建】
其实上述环节我们在 Eclipse 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操作,只是不太标准。那么既然 IDE 已经可以进行构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 Maven 这样的构建工具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这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托马斯向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了公司,冲好一杯咖啡,进入了自己的邮箱——很不幸,QA 小组发来了一封邮件,报告了他昨天提交的模块的测试结果——有 BUG。“好吧,反正也不是第一次”,托马斯摇摇头,进入 IDE,运行自己的程序,编译、打包、部署到服务器上,然后按照邮件中的操作路径进行测试。“嗯,没错,这个地方确实有问题”,托马斯说道。于是托马斯开始尝试修复这个 BUG,当他差不多有眉目的时候已经到了午饭时间。
下午继续工作。BUG 很快被修正了,接着托马斯对模块重新进行了编译、打包、部署,测试之后确认没有问题了,回复了 QA 小组的邮件。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明媚的阳光化作了美丽的晚霞,托马斯却觉得生活并不像晚霞那样美好啊。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托马斯这一天中的工作内容:
从中我们发现,托马斯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编译、打包、部署、测试”这些程式化的工作上面,而真正需要由“人”的智慧实现的分析问题和编码却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能否将这些程式化的工作交给机器自动完成呢?——当然可以!这就是自动化构建。
此时 Maven 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它可以自动的从构建过程的起点一直执行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