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想找机会谈一下这些概念的关系。正好最近参加了一个团队管理学的培训,课程当中有老师谈到这样一个话题:管理这门学科究竟是属于科学,还是属于艺术。那我们就以此为线索,讨论一下这些概念。
科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科学的结论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并能用数字量化。科学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当达到一定条件时,就会导致必然的结果。水烧到100度就会沸腾,温度降到0度就会结冰,用中子轰击铀235就会发生核裂变,这些都是科学。
当管理学引入统计学以后,就有了一些科学的特征。以前我曾经看过一个统计理论,认为一个管理者最好只有不超过5名直接下属,如果多于这个数字,管理工作就会出现问题。
哲学与科学有一个很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不同的是,哲学的逻辑无法用实验证实,只能通过推理来证明,而且一般不用数字量化,更多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从而影响人对事物得看法,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行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妻子永远正确;二、如果不正确,请参考第一条”,这些是友情与爱情的哲学观点,是从很多人的现实生活中抽象推理而来,并非来自于实验室。
管理学中也有类似的哲学观点,比如管理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仔细聆听、善意回应;维护自尊、加强自信;给与支持、鼓励承担”等等。这些都是在告诉管理者,要想做得更好,应该这样去做。
再来谈艺术。艺术和科学、哲学相比,其逻辑性大大降低,或者说,艺术都是逻辑混乱的。先说诗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非常美,不过逻辑也很混乱。再说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完全脱离了写实,只是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张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让人难以捉摸,却创立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艺术家都是疯子,不可理喻。艺术家的思维天马行空,每一步都让人匪夷所思,出乎意料。也只有这样产生的艺术作品,才真正具有价值。如果只是按照老的套路一丝不苟的创作,就失去了艺术的灵魂。
我们可以形容一个管理者的工作非常的科学,也可以形容他的工作非常具有艺术性,但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会是科学家,也不能是艺术家,而应该是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太刻板,工作吹毛求疵,容易钻牛角尖;艺术家太写意,一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感觉,无法控制大局。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这种平衡,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继续回到艺术的话题,艺术虽然逻辑相当混乱,不过也有基本的逻辑需要遵循。比如诗词中的七言绝句,每句7字,4句成诗,并且每句的结尾要符合“平平仄平”的音调。音乐也有自己的逻辑,大三度是和谐音,小二度是不和谐音。美术中各个色系颜色的搭配也很有讲究。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但是却会遵守这些最基本的逻辑。
如果连这最后一点逻辑都逐渐丢弃了,那就形成了恶搞。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恶搞盛行的年代,影视业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恶搞的土壤异常肥沃。事实证明,恶搞也可以搞的很有艺术性。我最喜欢的两个善于恶搞的电影人,一个是周星驰,一个是冯小刚。周星驰在一部电影里拿着一直蟑螂,悲恸的喊着:“小强,你怎么了小强?”,恶搞了一把言情剧的常见桥段。后来小强几乎成了蟑螂的代名词,可见搞的深入人心。
冯导的电影《集结号》,在正式公映之前,给阿里集团先放映了一遍,片中有这么一段,一排长焦大棚在战斗中不幸被炸弹炸伤,全身焦糊,战友于是在他的身边大声的喊着“焦排长!焦排长!”这是典型的冯式幽默,调侃了一把战斗英雄,即使在战斗最惨烈的时候,当时很多观众都笑出声来。后来我回合肥,在电影院又看了一遍。当电影演到这里时,居然没有一个人笑。不知是大家没看懂,还是对革命英雄太过尊敬,不得而知。
说到电影,让我想起小学时候,学校组织大家去看爱国主义影片《甲午战争》,其中很长一段是中日海军正面交锋,每当日本军舰被北洋水师击中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随着战斗越发激烈,同学们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以致于当中国军舰被击中时,大家也热烈鼓掌,场面十分混乱。现在想来严肃题材的电影,被我们这群刚换牙的小屁孩,不经意的恶搞了一把。
艺术与恶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不像科学与哲学有那么明显的区别。因为艺术本身是为了创造美,而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同,环肥燕瘦,谁也说不清。不过,我反对毫无意义、毫无艺术美感和幽默感的恶搞,那是出洋相,是把手伸到你的胳肢窝下面,强迫你发笑。而真正的笑声,应该来自于闪烁着智慧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