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this指针的一个精典回答:
当你进入一个房子后,
你可以看见桌子、椅子、地板等,
但是房子你是看不到全貌了。
对于一个类的实例来说,
你可以看到它的成员函数、成员变量,
但是实例本身呢?
this是一个指针,它时时刻刻指向你这个实例本身。
通常在class定义时要用到类型变量自身时,因为这时候还不知道变量名(为了通用也不可能固定实际的变量名),就用this这样的指针来使用变量自身。
2.this的用处
一个对象的this指针并不是对象本身的一部分,不会影响sizeof(对象)的结果。this作用域是在类内部,只能在成员函数中使用当在类的非静态成员函数中访问类的非静态成员的时候,编译器会自动将对象本身的地址作为一个隐含参数传递给函数。也就是说,即使你没有写上this指针,编译器在编译的时候也是加上this的,它作为非静态成员函数的隐含形参,对各成员的访问均通过this进行。
类中的普通变量时定义对象的时候存在的
类中的函数,编译时放在代码区,且只有一份,就定义100个对象,有100份里面的变量,但是函数只有一份,那么函数是如何区分当前调用它的对象是哪一个呢?函数有一个隐藏参数,是当前类的指针,也就是this。
3.this的使用:
1)在类的非静态成员函数中返回对象的本身时候,直接用return *this(常用于操作符重载和赋值、拷贝等函数)。
2)传入函数的形参与成员变量名相同时,例如:this->n = n (不能写成n=n)
4.常见的困惑问题
A. this指针是什么时候创建的?
this在成员函数的开始执行前构造,在成员的执行结束后清除。但是如果class或者struct里面没有方法的话,它们是没有构造函数的,只能当做C的
struct使用。采用 TYPE xx的方式定义的话,在栈里分配内存,这时候this指针的值就是这块内存的地址。采用new的方式 创建对象的话,在堆里分配
内存,new操作符通过eax返回分配 的地址,然后设置给指针变量。之后去调 用构造函数(如果有构造函数的话),这时将这个内存块的地址传给
ecx,之后构造函数里面怎么处理请 看上面的回答。
B. this指针存放在何处?堆、栈、全局变量,还是其他?
this指针会因编译器不同而有不同的放置位置。可能是栈,也可能是寄存器,甚至全局变量。在汇编级 别里面,一个值只会以3种形式出现:立即数、
寄存器值和内存变量值。不是存放在寄存器就是存放在内 存中,它们并不是和高级语言变量对应的。
C. this指针是如何传递类中的函数的?绑定?还是在函数参数的首参数就是this指针?那么,this指针 又是如何找到“类实例后函数的”?
大多数编译器通过ecx寄存器传递this指针。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潜规则。一般来说,不同编译器都会遵从一致的传参规则,否则不同编译器产生的obj
就无法匹配了。在call之前,编译器会把对应的对象地址放到eax中。this是通过函数参数的首参来传递的。this指针在调用之前生成,至于“类实例后函
数”,没有这个说法。类在实例化时,只分配类中的变量空间,并没有为函数分配空间。自从类的函数定义完成后,它就在那儿,不会跑的。
D. this指针是如何访问类中的变量的?
如果不是类,而是结构体的话,那么,如何通过结构指针来访问结构中的变量呢?如果你明白这一点的话,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在C++中 ,类和
结构是只有一个区别的:类的成员默认是private,而结构是public。this是类的指针,如果换成结构,那this就是结构的指针了。
E. 我们只有获得一个对象后,才能通过对象使用this指针。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对象this指针的位置,可以直接使用吗?
this指针只有在成员函数中才有定义。因此,你获得一个对象后,也不能通过对象使用this指针。所以,我们无法知道一个对象的this指针的位置(只有
在成员函数里才有this指针的位置)。当然,在成员函数里,你是可以知道this指针的位置的(可以通过&this获得),也可以直接使用它。
F. 每个类编译后,是否创建一个类中函数表保存函数指针,以便用来调用函数?
普通的类函数(不论是成员函数,还是静态函数)都不会创建一个函数表来保存函数指针。只有虚函数才会被放到函数表中。但是,即使是虚函数,如
果编译器能明确知道调用的是哪个函数,编译器就不会通过函数表中的指针来间接调用,而是会直接调用该函数。
G:this是否可以赋值
在C++中,this指针被隐含地声明为: X *const this,这意味着不能给this 指针赋值;在X类的const成员函数中,this指针的类型为:const X* const, 这说
明this指针所指向的这种对象是不可修改的(即不能对这种对象的数据成员进行赋值操作); 由于this并不是一个常规变量,所以,我们不能取得this的
地址,但是编译器可以。
本文转载于:http://blog.csdn.net/jx232515/article/details/5275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