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工程-读《构建之法》读后感


    读大学的时候,最喜欢听的是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之类的讲技术活的课程,对于软件工程这门课的理解我起初只认为这只是理论上的东西,打不起精神,对此毫无感觉,既不觉得有用,也不觉得有趣。在学到软件工程的时候,代码量总计可能不到1000行,单一项目最大代码量不到200行。如果去除语言类或算法课作业,代码量就更少得可 怜。通过阅读书籍,软件工程的概念才渐渐在我心中明晰。

    软件工程所讨论的是当代码量巨大、当涉及人数众多、当项目需求多变时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在学习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需求。200来行的小程序,没有软件工程思想,也能完成,甚至更快捷。

    软件工程作为实践类课程,理论如何应用,只能以真实案例呈现 (如果需要规模,那就应该有规模),而无法用形成上学的方式推演--否则就意味着工程可以自动化,无须人的创造性参与。但是仅仅靠课堂老师对模型、类图、数据图的概念的解释,对于软件工程意识的建立并没有太大帮助,而这本构建之法之所以好就好在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代码,让亲身的经验证实软件工程的手段是必要和有效的。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如果面对软件工程书,明白的就是明白了,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已经受过苦的人,有过相同经历的,能会心一笑;没吃过苦没糟过罪的,仍然鲁莽行事, 事后一拍大腿,"哎呀邹欣已经说过这事儿啦,我当时怎么没明白呢,古人诚不我欺啊"。事实上,即使事后诸葛亮,也是亡羊补牢,尤未晚也。我们有多少知识是 本科的时候学了,毕业以后多年才发现,原来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才能用到。与课本相印证,能告诉你,你的失败并非偶然,你的境遇并不孤独,未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打下很好的基础。


    它还会告诉你,所经历的痛苦,可以用更形式化的方法,或者"最佳实践"得以解决。这比你自己另搞一套,闭门苦苦钻研十年,一抬头发现古人早完成了要好得多。没有先前的经验,固然不会让我体验这么深刻,如果没有读到前人的总结,我们就不过是一次次重复失败而已。

    我们一生,一共也完成不了几个项目。以岳飞之善战,据统计,他一生经历不过几十战役。他的经验或者理论,想来大多是熟读孙子兵法和分析别人的战例得来的。

    所以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前人的总结,现有的理论,适合的技术,优秀的paradigm,能给我们一定程度的行为约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 相关阅读:
    技术部如何做复盘——“年终盘点一对一”之腾讯回来的同学
    技术部如何做复盘——“年终盘点一对一”想要进步的同学
    什么是项目管理,如何做好项目管理?
    技术部如何做复盘——“年终盘点一对一”之不称职的副班长
    500行代码了解Mecached缓存客户端驱动原理
    技术管理进阶——第三个五年,独立思考与落地实操
    《六顶思考帽》——产品脑暴会议也许可以这样玩
    《开拍吧》可以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示?
    聊聊日报设计——日报怎么写,日报有何用?
    技术部如何做复盘——“年终盘点一对一”之一生之敌孙狗!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ackie-Wang/p/560202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