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求分享、求一键三连
爱恨纠葛:“年终盘点一对一”之一生之敌孙狗!
继续整理技术团队最近的年终盘点,「采用我问他答的形式」主要是聆听,今天这位同学之前在腾讯工作了几年,被我忽悠到现在的团队,他一年的角色变化是这样的:
凝聚者属性降低,监督员、推进者属性升高,和从一线技术开发到一线Leader的身份转变有关。
作为一线leader,会更多地调度资源,做项目推进和管理,包括技术方案评审、产品需求PK,相应地,推进者、监督员属性会有提升。
依然是实干主义者,以事为本,执行力强,关注能不能做成事,带着这些印象,我们来看看这一大公司登陆中型团队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你一年印象最深的事
工程轮岗业务
轮岗机制是团队人才运营中重要一环,用以防止单点产生和骨干Leader培养,我刚好被小钗强制调岗了......
这次调岗产生了很多后续影响:
- 工程组开发陆续离职;
- DevOps流水线被下线;
针对我的调岗,组织目的是为了让我熟悉业务,看清并抓住研发团队真正的痛点,能更好地推动工程落地,之前业务接触较少,工程推动阻力很大。
目前在业务线呆了快一年了,从结果来看,个人认为这种调岗并不是必需的,每个团队其实都有各自的痛点,有些并不是通病,深入某个业务可能会导致看不到全局。
但作为工程线Leader,一定要主动去熟悉业务,同时要具备或者提升一定程度的外交家属性,主动与业务线Leader多沟通多交流,从多方交流中来把握住整个研发团队的痛点,才能更好地提出适合团队的方案,这样落地时也能减少阻力,更好推进。
再说工程组同事陆续离职,其实工程部的同学整体实力是比业务团队强的,但当时在外界看来输出不如业务团队,作为Leader,我有一定责任的:
1)不熟悉业务、工作安排优先级有问题,没有及时去解决研发团队遇到的痛点;
2)与业务团队交流不够,整体上有些脱产,闭门造车。
3)工程组开发陆续离职其实和「孙狗」说的「统一网关」没有关系,那时候网关并不是工程部的重点,所以不存在争输赢的说法,只是工程组的同学觉得不被重视,工作成果也不被尊重(被要求改来改去,打杂的,或者做出来不被采纳),更多地是工作「成就感的问题」。
作为Leader善后工作做的不行,这里我是有责任的。
小钗有话说:
这个同学这里说的工程团队的问题,「因为与业务弱绑定」容易「闭门造车」,工程线和业务线经常脱节,这样会导致工程线同学变成「垃圾桶」和「经验包」
业务组同学忙不过来,就丢一些基建任务外包给工程线;
业务组同学稍微优点时间,便直接以实际业务为起点,做工程建设,变成自己额外的「加分项」;
对于以上情况,工程线同学往往没有太多办法,因为缺少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的事情难度太低,大家都能做。
但如果任由业务线自己做基建,很容易重复造轮子,得不偿失。
重复造轮子
再说DevOps流水线被下线,调岗之后DevOps流水线就下线了。
但有趣的是,后面质效平台也做了一套流水线出来,包括提测流水线和发布流水线,还运转的挺好的!
后面就在反思,当时我为什么没做成,其实当时也是有支持的声音的?
从事前来看,当时DevOps流水线这个概念在整个研发团队的普及度不高,很多人对这个持怀疑态度,所以先天的势能不足,造势不够,盟友不足,这其实为后续孙狗等同学集体反对已经埋下了伏笔,在这之前其实应该把质效同学先拉过来的,毕竟质效后面也做了,他应该是盟友才对。
从事中来看,整个项目的推进没有及时和其他人同步进度以及功能点,导致项目上线时很多人觉得很突兀、不适应,导致工程一直在孤独奋战。
同时,当项目遇到阻力时,也没有及时向老板获取支持,专注做项目,过于被动。
从事后来看,没有及时和相关同学做好沟通和安抚,导致相关同学陆续离职。
从整件事上来看,一个团队的贡献度和稳定性,除了公司大环境,和一线Leader还是有很高的正相关性的。
作为Leader,提升的能力要更多地从团队视角出发,团队缺乏什么样的能力,Leader应该做相应补齐(或者招人补齐),保持团队的健康度和稳定性,工程团队更应该做好对外的技术影响力和透明度。
业务压力
于个人而言,今年同时上线了三个大的业务项目,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但对于项目组的同学而言,并行开发3个项目,经常在项目间切换,负荷很高,但其实效率不高,bug较多。
作为一线Leader,整件事下来还是过于偏执行了,决策之前没有先搞明白业务整体的规划就开始盘点人力开干,实属草率。
作为持续投入的长期运营项目,节奏感和人员稳定性还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太卷的方式对项目其实是有伤害性,一线Leader需要做好项目与团队兼顾,把控好项目进度,也需要做好团队健康度和稳定性。
你的心得
时间管理
作为一线开发可以一整天写代码,作为Leader,几乎不可能,需要关注团队、需求、会议、项目管理、其他杂事。
时间分配上,从100%,变为70%处理事情,30%时间开发。
自然而然的,开发工作的分配产生了变化,分配到自己身上的开发工作,都不是核心,不会对项目产生阻塞性。
目前来看,这项是不及格的,还是要坚持技术,毕竟P9以前更多还是要靠技术吃饭,以技术驱动,管理为辅,需要做好时间管理,希望今年能做到40%处理事情,60%开发。
视角变化
个人视角转团队视角,个人项目视角转整体项目视角。
会更多地关注产品需求、项目整体的规划,团队负责的业务边界,跨团队合作等问题上。
管理思路和风格
不管是负责工程还是业务,首先都会了解团队成员的过往经历,了解团队内每个人的特点,寻找领头羊,筛选出哪些能独挡一面的,哪些是配合者,再给予领头羊相应资源(导师制,配学徒),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带领团队正向循环。
双周分享,提升团队整体技术实力。组内同学轮流做项目owner,加快团队磨合,以战养战。
目前做得较差的还是在团队思考上,业务之外,团队应该有怎样的输出,发挥怎样的技术影响力,对整个研发能沉淀哪些优秀的系统设计和工具,这个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产品思维
发现关注开发、项目管理那点事是不够的,需要关注产品端的需求。
有时候看着一堆堆功能的需求,其实挺困惑的,运营是ToC的,流量运营是不是该作为运营重点,而不该是功能运营?
就和一架没油的飞机一样,一直在修修补补或者换飞机表面的图案,但一直没有加油,飞不起来。
但目前还没法驱动产品,只能砍砍需求,需要更多地补齐行业、业务、领域知识。
想对我说的话
1)希望能适当扩大信息漏斗;
有些时候一个事情落到研发这里来感觉没头没尾,不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优先级,就开始要做这做那,说实话心里是排斥的,毕竟这样太偏执行了。
如果手上还有事情在做,那动力就更不足了。还是希望能保持上下文相对畅通,一件事或者一个项目过来能经过5W根因法看到全貌。
2)希望能把产品的OKR做起来;
说实话,现在的OKR做得挺烂的,一个合格的技术团队会有两类OKR,业务OKR和专业OKR。
业务OKR会根据产品的OKR做出相应的技术规划,如产品的OKR是日活增长一倍,那技术团队是需要相应的OKR去支撑的,比如xx系统扩容、xx系统重构、xx系统优化等,如果有这类OKR,也不会出现技术优化完全没有人买单的窘境。
专业OKR主要针对团队内部的质量和效率优化,这个就是我们目前做得这些xx技术优化、xx重构、工程基建建设。
3)重视工程基建;
CEO驾驶舱这个项目正常其实应该由工程或者质效团队来做,而不是临时拉人去搞。
工程整体人手是不足的,目前只能做一些系统维护、bug修复,很多基建规划没人力去搞,2021年过去了,基建整体上改变并不大。
很多时候都是这个文档填过来,那个文档填过去,说实话挺烦躁的,还是希望能有一些系统和平台出来,提升效率。
小钗总结
该同学作为业务Leader后,开始适应业务,接触的面也更大了,会站在业务角度思考工程问题,这些都是好事。
另一方面,现在带的业务团队,后续他再轮岗回工程线做Leader时会对他产生莫大的助益,这也是轮岗的附加好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希望对各位有用。「原创不易,多多分享」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