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
一、 总结自己的alpha 过程
1.团队的整体情况
总体来说,我们整个团队工作完成度较好,大家都各尽其职,实现了个人学习计划提醒系统的基本功能。在前期的产品需求分析模块做的比较细致,有切实做到调研真实用户。开始阿尔法冲刺的那一整周,团队成员都有在给自己充电,并用心去做事,努力都能把自己该做的,队长分配到的任务都尽力完成。但由于我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开始一两天是属于学习与搭建环境阶段,后面才慢慢赶上,感谢队长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总算顺利地把项目完成了。并且我们每天也都很认真及时地完成博客,大家的任务也分配地比较合理,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虽然我们的项目现实情况不是最好的,但大家都为此共同奋斗过,下一阶段我们会更加努力的。
2.我做了哪些工作
我完成了前期产品需求说明书中的需求分析部分以及原型设计,以及后期后端代码中的登录注册功能和跳转链接,部分团队博客。
3.我是否完成了pm分配的任务
完成PM分配的全部任务
4.不足的地方
在后期开发中,虽然这学期有在自学Python,但由于原来编程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学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而且我们用到了flask框架,这是我之前没有接触到的,所以花了一定时间在学习flask文档上。还有一个环境运行问题,我的环境配置了基于Ubuntu的Python加flask,但没有部署数据库,导致我这的电脑上不能完整地演示我们的整个项目,所以不能连续开发,拖延了团队的时间,由于能力有限队长分配给我负责的模块比较少,觉得自己不能为团队贡献更多比较愧疚。
5.对团队的建议
希望组员加强自身的能力,为团队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团队协作可以更上一层楼,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能。
二、提出问题(软件工程)
通过阅读构建之法15年7月第二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
我看了第2章2.1.3回归测试的有关内容:在3.1.5版本,模块A的编号为125的测试用例是通过了的,但在新的版本3.1.6上,这个测试用例却失败了,这就是一个“倒退”,我产生了一个困惑,在我们组这次团队开发代码测试阶段,原先测试用例可以通过,但程序开发人员又修改了一些代码,产生了一个新版本,负责测试的同学又重新进行了测试,那么这样的话,原先的测试是不是没有必要,还是说等团队开发完成后测试更好呢,这样不是更能节省时间吗?
问题2:
我看了第2章2.3个人开发流程中的PSP内容,产生了一个困惑:由于PSP表格有一个预计项目完成时间,但是对于现在我们的能力而言,我们往往无法估计完成时间而且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障碍,导致预计时间和实际完成时间相差甚远,那么这个预计时间是有意义的吗?
问题3:
我看了第4章4.5.2为什么要结对编程的相关内容:驾驶员和领航员的,一个人负责具体的执行,另一个人负责导航、检查、掩护。由此产生了一个困惑:既然只有一个人在负责代码的编写,那么旁边的领航员只是为了起到提醒作用吗,那这样的话一个人独自编写完代码,然后再进行代码复审,效果是不是一样的呢?
问题4:
我看了第九章9.4PM和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前面说过PM做开发和测试之外的事情,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风险。PM要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风险。产生了一个困惑:既然PM不参与开发和测试,那程序员和测试人员对本身项目的风险是不是更为清楚呢,PM能做好风险管理吗?
问题5:
我看了第13章13.1.1按测试设计的方法分类的相关内容:所谓灰箱的提法,正反映了这一点。产生了困惑灰箱是什么?查阅资料后知道所谓灰箱,就是相当部分的结构机制已经明了,但并没有完全明了的系统,如电视机对一个并不高明的修理者来说就是“灰箱”。那么,白箱,黑箱,灰箱哪种更好呢?
三、自我评价表
(http://www.cnblogs.com/xinz/p/3852177.html)
1-8 | c | c | c | d | c | b | d | c |
---|---|---|---|---|---|---|---|---|
9-16 | a | e | c | b | b | c | d | d |
17-24 | b | b | d | c | b | d | c | c |
25-32 | b | d | c | d | c | d | c | d |
33-37 | d | d | d | a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