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1]  。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Clearance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设定步骤

    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

    确定电气间隙

    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
    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 ;
    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
    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
    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确定爬电距离

    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Ⅱ组材料,Ⅲa组材料, Ⅲb组材料。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Ⅲb组);
    确定污染等级;
    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定电气间隙值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 4943:2H 和 2J和2K,60065-2001表:表8和表9和表10) 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4943使用附录G替换,60065-2001使用附录J替换。
    GB 8898-2001:电气间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电压,查图9来确定。 (对和电压有效值在220-250V范围内的电网电源导电连接的零部件,这些数值等于354V峰值电压所对应的那些数值:基本绝缘3.0mm ,加强绝缘6.0mm)。

    定爬电距离值

    根据工作电压、绝缘等级及材料组别,确定爬电距离数值,如工作电压数值在表两个电压范围之间时,需要使用内差法计算其爬电距离。
    GB 8898-2001其判定数值等于电气间隙,如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加强绝缘可减少2mm,基本绝缘可减少1mm:
    1)这些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会受外力而减小,但它们不处在外壳的可触及导电零部件与危险带电零部件之间;
    2)它们靠刚性结构保持不变;
    3)它们的绝缘特性不会因设备内部产生的灰尘而受到严重影响。
    *注意:但直接与电网电源连接的不同极性的零部件间的绝缘,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允许减小。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即使不满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只要短路该绝缘,设备仍满足标准要求,则是可以接受的(8898中4.3.1条)。
    *GB 4943中只有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减小,但必须满足 标准5.3.4规定的高压或短路试验。

    注意事项

    1)可动零部件应使其处在最不利的位置;
    2)爬电距离值不能小于电气间隙值;
    3)承受了机械应力试验 [3]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在文章页面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相关阅读:
    Phonegap中用ajax读取PHP服务器的数据
    verilog中的有符号数理解(转)
    接口,抽象类的理解(转载)
    java中static关键字的理解(转载)
    关于码间串扰(转载)
    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多径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转载——子空间投影的角度理解最小二乘
    转载——关于bp神经网络
    imsl库的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iqiang_zhang/p/1275901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