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发编程中,多线程同时并发访问的资源叫做临界资源,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对象并要求操作相同资源时,分割了原子操作就有可能出现数据的不一致或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会采取同步机制,以确保在某一时刻,方法内只允许有一个线程。
采用synchronized修饰符实现的同步机制叫做互斥锁机制,它所获得的锁叫做互斥锁。每个对象都有一个monitor(锁标记),当线程拥有这个锁标记时才能访问这个资源,没有锁标记便进入锁池。任何一个对象系统都会为其创建一个互斥锁,这个锁是为了分配给线程的,防止打断原子操作。每个对象的锁只能分配给一个线程,因此叫做互斥锁。
这里就使用同步机制获取互斥锁的情况,进行几点说明:
1、如果同一个方法内同时有两个或更多线程,则每个线程有自己的局部变量拷贝。
2、类的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对象级别锁。当一个线程访问实例对象中的synchronized同步代码块或同步方法时,该线程便获取了该实例的对象级别锁,其他线程这时如果要访问synchronized同步代码块或同步方法,便需要阻塞等待,直到前面的线程从同步代码块或方法中退出,释放掉了该对象级别锁。
3、访问同一个类的不同实例对象中的同步代码块,不存在阻塞等待获取对象锁的问题,因为它们获取的是各自实例的对象级别锁,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4、持有一个对象级别锁不会阻止该线程被交换出来,也不会阻塞其他线程访问同一示例对象中的非synchronized代码。当一个线程A持有一个对象级别锁(即进入了synchronized修饰的代码块或方法中)时,线程也有可能被交换出去,此时线程B有可能获取执行该对象中代码的时间,但它只能执行非同步代码(没有用synchronized修饰),当执行到同步代码时,便会被阻塞,此时可能线程规划器又让A线程运行,A线程继续持有对象级别锁,当A线程退出同步代码时(即释放了对象级别锁),如果B线程此时再运行,便会获得该对象级别锁,从而执行synchronized中的代码。
5、持有对象级别锁的线程会让其他线程阻塞在所有的synchronized代码外。例如,在一个类中有三个synchronized方法a,b,c,当线程A正在执行一个实例对象M中的方法a时,它便获得了该对象级别锁,那么其他的线程在执行同一实例对象(即对象M)中的代码时,便会在所有的synchronized方法处阻塞,即在方法a,b,c处都要被阻塞,等线程A释放掉对象级别锁时,其他的线程才可以去执行方法a,b或者c中的代码,从而获得该对象级别锁。
6、使用synchronized(obj)同步语句块,可以获取指定对象上的对象级别锁。obj为对象的引用,如果获取了obj对象上的对象级别锁,在并发访问obj对象时时,便会在其synchronized代码处阻塞等待,直到获取到该obj对象的对象级别锁。当obj为this时,便是获取当前对象的对象级别锁。
7、类级别锁被特定类的所有示例共享,它用于控制对static成员变量以及static方法的并发访问。具体用法与对象级别锁相似。
8、互斥是实现同步的一种手段,临界区、互斥量和信号量都是主要的互斥实现方式。synchronized关键字经过编译后,会在同步块的前后分别形成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这两个字节码指令。根据虚拟机规范的要求,在执行monitorenter指令时,首先要尝试获取对象的锁,如果获得了锁,把锁的计数器加1,相应地,在执行monitorexit指令时会将锁计数器减1,当计数器为0时,锁便被释放了。由于synchronized同步块对同一个线程是可重入的,因此一个线程可以多次获得同一个对象的互斥锁,同样,要释放相应次数的该互斥锁,才能最终释放掉该锁。
这就是synchronized方法。
不过有几点需要注意:
1)当一个线程正在访问一个对象的synchronized方法,那么其他线程不能访问该对象的其他synchronized方法。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对象只有一把锁,当一个线程获取了该对象的锁之后,其他线程无法获取该对象的锁,所以无法访问该对象的其他synchronized方法。
2)当一个线程正在访问一个对象的synchronized方法,那么其他线程能访问该对象的非synchronized方法。这个原因很简单,访问非synchronized方法不需要获得该对象的锁,假如一个方法没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说明它不会使用到临界资源,那么其他线程是可以访问这个方法的,
3)如果一个线程A需要访问对象object1的synchronized方法fun1,另外一个线程B需要访问对象object2的synchronized方法fun1,即使object1和object2是同一类型),也不会产生线程安全问题,因为他们访问的是不同的对象,所以不存在互斥问题。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兰亭风雨」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ns_code/article/details/17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