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编译后运行时的内存分配


    太好的文章了,看到不得不转,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0e0000101a0w1.html

    一、编译时与运行时的内存情况

    1.编译时不分配内存
    编译时是不分配内存的。此时只是根据声明时的类型进行占位,到以后程序执行时分配内存才会正确。所以声明是给编译器看的,聪明的编译器能根据声明帮你识别错误。
    2.运行时必分配内存
    运行时程序是必须调到“内存”的。因为CPU(其中有多个寄存器)只与内存打交道的。程序在进入实际内存之前要首先分配物理内存。
    3.编译过程
    只能简单说一下,因为如果要详细的话,就是一本书了《编译原理》。编译器能够识别语法,数据类型等等。然后逐行逐句检查编译成二进制数据的obj文件,然后再由链接程序将其链接成一个EXE文件。此时的程序是以EXE文件的形式存放在磁盘上。
    4.运行过程
    当执行这个EXE文件以后,此程序就被加载到内存中,成为进程。此时一开始程序会初始化一些全局对象,然后找到入口函数(main()或者WinMain()),就开始按程序的执行语句开始执行。此时需要的内存只能在程序的堆上进行动态增加/释放了。

    二、程序运行时的内存结构:

    第一种图示:


    另外一种图示:



    各区段功能说明: 

    1、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2、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3、文字常量区 :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4、堆区(heap):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

    5、栈区(stack):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堆指:(满足堆性质的)优先队列的一种数据结构,第1个元素有最高的优先权;

    栈指:满足先进后出的性质的数学或数据结构。
    例如:

    #include

    #include

    int overflow(char *buf)

    {

    char output[20];

    strcpy(output,buf);

    printf("out char output[20]/n",output);

    getchar();

    return 0;

    }

    int main()

    {

    char buf[100];

    int j;

    for(j=0;j<100;j++)

    {

    buf[j]='A';

    }

    overflow(buf);

    return 0;

    }

    例:







    ESP,EBP,EIP都是系统的寄存器,里面存的都是些地址。

     为什么要说这三个指针,是因为我们系统中栈的实现上离不开他们三个。

     栈的数据结构,主要有以下特点: 后进先出。 它还有以下两个作用:1.栈是用来存储临时变量,函数传递的中间结果。2.操作系统维护的,对于程序员是透明的。

     通过一个小例子说说栈的原理:先写个小程序:void fun(void){   printf("hello world");}void main(void){  fun()  printf("函数调用结束");}这是一个简单的函数调用的例子。当程序进行函数调用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的是先将函数压栈,当函数调用结束后,再出栈。这一切的工作都是系统帮我们自动完成的。但在完成的过程中,系统会用到下面三种寄存器:1.ESP2.EBP3.EIP

    当调用fun函数开始时,三者的作用。

    1.EIP寄存器里存储的是CPU下次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 也就是调用完fun函数后,让CPU知道应该执行main函数中的printf("函数调用结束")语句了。

    2.EBP寄存器里存储的是是栈的栈底指针,通常叫栈基址,这个是一开始进行fun()函数调用之前,由ESP传递给EBP的。(在函数调用前你可以这么理解:ESP存储的是栈顶地址,也是栈底地址。)

    3.ESP寄存器里存储的是在调用函数fun()之后,栈的栈顶,并且始终指向栈顶。 

    当调用fun函数结束后,三者的作用:

    1.系统根据EIP寄存器里存储的地址,CPU就能够知道函数调用完,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也就是应该执行main函数中的printf(“函数调用结束”)。

    2.EBP寄存器存储的是栈底地址,而这个地址是由ESP在函数调用前传递给EBP的。等到调用结束,EBP会把其地址再次传回给ESP。所以ESP又一次指向了函数调用结束后,栈顶的地址。

    其实我们对这个只需要知道三个指针是什么就可以,对我们学习栈溢出的问题以及看栈这方面的书籍有些帮助。 PS:<转>例子://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编辑本段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1.申请方式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 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heap: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
    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用new运算符
    如p2 = new char[20];//(char *)malloc(10);
    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2.申请后系统的响应
    栈: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堆: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3.申请大小的限制
    栈: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 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的说是1M,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4.申请效率的比较
    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堆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另外,在WINDOWS下,最好的方式是用VirtualAlloc分配内存,它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而是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快内存,虽然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灵活。
    5.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栈: 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函数调用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
    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堆: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有程序员安排。
    6.存取效率的比较 char s1[] = "aaaaaaaaaaaaaaa";
    char *s2 = "bbbbbbbbbbbbbbbbb";
    aaaaaaaaaaa是在运行时刻赋值的;
    而bbbbbbbbbbb是在编译时就确定的;
    但是,在以后的存取中,在栈上的数组比指针所指向的字符串(例如堆)快。
    比如: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a = 1;
    char c[] = "1234567890";
    char *p ="1234567890";
    a = c[1];
    a = p[1];
    return;
    }
    对应的汇编代码
    10: a = c[1];
    00401067 8A 4D F1 mov cl,byte ptr [ebp-0Fh]
    0040106A 88 4D FC mov byte ptr [ebp-4],cl
    11: a = p[1];
    0040106D 8B 55 EC mov edx,dword ptr [ebp-14h]
    00401070 8A 42 01 mov al,byte ptr [edx+1]
    00401073 88 45 FC mov byte ptr [ebp-4],al
    第一种在读取时直接就把字符串中的元素读到寄存器cl中,而第二种则要先把指针值读到edx中,在根据edx读取字符,显然慢了。

  • 相关阅读:
    JVM结构
    redis缓存淘汰策略
    idea常用快捷键
    Spring常用注解
    redis持久化
    crontab定时调度
    redis五种数据类型
    LVM实验报告
    fdisk以及parted分区实验
    fdisk与parted的区别以及parted为何可分128个区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andonghua/p/1151693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