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超老师是华东交大ACM集训队的创始人和教练,连续多年带领交大学子在全国大学生编程竞赛中获奖,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在互联网行业中崭露头角。2013年春,周老师因病逝世,他的女儿周娟老师接过衣钵,继续带领交大ACM队。前几日收到周娟老师的信息,说写一些关于周老师的故事,我努力地去回想,才发现周老师离开我们已整整8年,但往事还是清晰如昨。
09年10月31日的下午,同学约我去报名一个叫做ACM的社团,于是来到了创新大楼的机房报名。到的时候已经有几名学生在学长们的指导下在编程网站上注册账号,一个高高瘦瘦,看上去六十岁左右的老师在他们身后来回踱步,看着来报名的人慢慢变多,他不时露出笑容,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周老师。
报名之后大家就开始在图书馆机房做编程题目了。初学编程总是困难的,明明觉得自己写的没问题但在网站上测试就是不通过,我便把几个困扰很久的题目和代码、想法打印了出来,去创新大楼机房问。那天周老师也在,于是鼓起勇气走到他旁边说明来意,这也是我第一次和他交谈。他把我领到一台电脑前,在纸上写出演算步骤,一边对着步骤解释一边在电脑上敲了两行循环语句的代码,看完后我一下就理解了,后来才知道那个是最基础的冒泡排序算法。之后周老师询问了大家在图书馆机房做题的情况,还打开了所有同学的完成题数排行榜,说你做的题目还不够多,还排得靠后,要多做题排到前面去,以后没课的时候可以来这里用这台公共的电脑。到了大一下学期,集训队组织了一次全校的编程比赛,我们几个经常做题的队员排名都比较靠前。比赛结束后周老师把我叫去,说你这场比赛还有3题没有做出来,然后一题题的说应该怎么做,让我去完成这3题,当时的我不以为然,只是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之中,现在想来当时的态度确实有负老师的期望。
通过大量的训练,我们09级的队员们编程水平有所提高,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周老师开始带我们出去比赛了。现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练、编程选手,他向我们介绍道,那个是杭电的刘春英老师,那个是上海大学的周维民教授,那个是福州大学的某某大牛……。我们都心生膜拜,这些编程牛人的名字听过很多次,也经常浏览他们的博客,当面见到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离他们这么近。经过几个小时的比赛,初出茅庐的我们拿了一个铜奖,周老师对我们说:你们队很有潜力。那年暑假集训他对我说的最多的好像也就是这句话了。有一次周老师买了一个电子产品,可能是用起来遇到问题,问我WiFi是什么,我回答没听过,然后他就自己琢磨起来了,时隔多年,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也纳闷,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还会对新事物这么感兴趣。
大三上学期,周老师带我们去上海比赛。比赛进行了很久都没有一个队伍做出题,现场安静地让人压抑,直到比赛结束排第一的队伍才做出了4题,而我们队1题都没做出,当时的沮丧可想而知。赛后老师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不要气馁,这次题目是很难,他们很多厉害的队伍都没有做出来,然后就没再说和比赛有关的事了。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的5场比赛靠着08级师兄们的出色发挥,我们学校拿了2个宝贵的银奖。赛后见到了几位06、07级的师兄们,有从上海来的,也有从杭州过来,他们都是工作之余来看我们比赛,当然更多是来看看周老师,大家在一起聊聊近况,合影留念。比完赛后第二天是周末,老师带我们坐观光车游玩,亲眼看到书本电视上才见过的东方明珠塔,心里很是震撼。走在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名店林立,人头攒动,中午饿了,周老师和我们几个穷学生就买路边小店的包子当中饭吃。如今我在上海工作已8年,每次从南京路步行街上走过,偶尔还是会想起年少时的自己和恩师,队友当年顶着秋风在路边吃包子的场景。
从上海比赛回来后,我们继续学习和做题,后来传出周老师患病的消息,之后他便一直与病魔斗争,也做过几次手术,他再也没有到过ACM的比赛现场。我和几个队友自发地排好时间,轮着去医院照看周老师,有时候也会看到学校的老师在那里照顾。有一次看到一位认识的老师便道了声好,他问我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我说我是信息学院的不是理学院的,可能他诧异为什么我认识他吧,其实我只是旁听过几次他的组合数学课。
到了大四上学期,一年一度的比赛又开始了,我们09级队员开始挑起大梁,5个赛区的网络预选赛全部出线。周老师虽身在病房,每场比赛结束后仍通过短信询问我们的出题情况。在长春赛区,我们获得银奖后,我给周老师发短信告诉他这个好消息,他回复了几个字,内容已记不清,我想周老师此时应该是很开心的,多年的努力有了结果,一届又一届的队员们都能够在赛场上比出理想的成绩。
再往后,周老师的身体恢复到能走路就出院了,他看起来更加的消瘦,戴着帽子,挎着一个布袋,见到熟人还是会露出一丝笑容。他不像往常一样天天去机房一坐就是半天,只是偶尔会过来看看,呆几分钟就走。我也实在想不起最后一次见到周老师是在校园的某条路上,还是在他耗尽后半生心血创造的ACM集训队机房。
13年春天周尚超老师去世了,正在实习的我和几位师兄连夜坐火车回南昌,我们没有赶上追悼会,但幸好赶上了葬礼。陵园里淅淅沥沥地下着毛毛雨,全国各地的ACM集训队师兄们都来为周老师送行,有我认识的05到08级的师兄们,还有不少陌生的面孔,我想他们心中应该有更多可以述说的关于周老师的故事。期间听到信息学院的田书记对身旁另一位老师说:不知道以后我们的葬礼上有没有学生来为我们送行。我听后万分感慨,有的人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被很多人记在心中。
之后,周娟老师作为主教练开始独立带队参加比赛,有一年他们来了上海比赛,我们毕业的09、08,07级的队员都去了看望。正如当年周老师带我们去比赛时,已经参加工作的师兄们来看望周老师一样。慢慢地我们也很少关注ACM,慢慢地淡忘了这段围绕着比赛的回忆。
周尚超老师为人朴实、谦逊,他用身体力行告诫我们,不能自满,要保持持续学习,后来参加工作才发现那些能独当一面的牛人都具备这些品质。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不惧艰难,十余年来一直为之付出,即使身患疾病也顽强坚持。作为教练,他平易近人,待人真诚,和队员同甘共苦,为学校争的一个又一个荣誉。他更像是我们的父亲,亲授知识,开拓我们的眼界,关心我们的成长,无私地陪伴着我们。
一直听说周老师自98年创立ACM集训队,十几年来几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在机房。我没有经历过开始的那十年,但从我大一开始到周老师患病前的那三年的确是寒暑不断,不求回报,培养了一届届ACM队员。他关注每一个队员的做题进度,坦然面对队员们因为各种原因中途退出,当取得理想成绩时他会表示肯定,当我们没有拿到名次他也不会责备。他的言传身教,高尚的育人精神感动着每一个队员,激励着我们在竞赛之路上越走越远,让我们把大学生活大部分的回忆留给了机房,留给了比赛,让我们有一个永不后悔的青春年华,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之幸也。
值此清明来临之际,写下一些有关周尚超老师的回忆,追忆恩师,砥砺前行。
(全文完,2021年3月28日)
作者简介:袁传顺,信息工程学院09级通信工程二班,ACM集训队队员,曾获2012年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长春赛区银奖,杭州赛区铜奖等,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13年毕业后入职上海触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担任软件研发工程师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