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CPU、指令集、架构、芯片的基本认识


      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朋友都知道CPU的含义,亦即中央处理器,是负责计算机主要运算任务的组件。一般习惯把CPU比喻为人的大脑。而了解略深的用户会听说CPU有x86、ARM等分类,前者主要用于PC而后者主要用于手机平板等设备。那么这里的x86、ARM指的是什么呢?

      CPU执行计算任务时都需要遵从一定的规范,程序在被执行前都需要先翻译为CPU可以理解的语言。这种规范或语言就是指令集(ISA,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程序被按照某种指令集的规范翻译为CPU可识别的底层代码的过程叫做编译(compile)。x86、ARM v8、MIPS都是指令集的代号。指令集可以被扩展,如x86增加64位支持就有了x86-64。厂商开发兼容某种指令集的CPU需要指令集专利持有者授权,典型例子如Intel授权AMD,使后者可以开发兼容x86指令集的CPU。

      CPU的基本组成单元即为核心(core)。多个核心可以同时执行多件计算任务,前提是这些任务没有先后顺序。

      核心的实现方式被称为微架构(microarchitecture)。微架构的设计影响核心可以达到的最高频率、核心在一定频率下能执行的运算量、一定工艺水平下核心的能耗水平等等。此外,不同微架构执行各类程序的偏向也不同,例如90年代末期Intel的P6微架构就在浮点类程序上表现优异,但在整数类应用中不如同频下的对手。

      指令集是一款CPU处理指令及数据的规范,我们只能通过输入指定格式的指令才能操作计算机。而这个是面向程序员和用户层面的。而微架构是面向CPU设计人员的,通过设计处理器的指令执行单元,当完成整个设计时,组成的一整套执行规定指令的微处理器的架构就叫“微架构”。

      常见的代号如Haswell、Cortex-A15等都是微架构的称号。注意微架构与指令集是两个概念:指令集是CPU选择的语言,而微架构是具体的实现。i7-4770的核心是Haswell微架构,这种微架构兼容x86指令集。对于兼容ARM指令集的芯片来说这两个概念尤其容易混淆:ARM公司将自己研发的指令集叫做ARM指令集,同时它还研发具体的微架构如Cortex系列并对外授权。但是,一款CPU使用了ARM指令集不等于它就使用了ARM研发的微架构。Intel、高通、苹果、Nvidia等厂商都自行开发了兼容ARM指令集的微架构,同时还有许多厂商使用ARM开发的微架构来制造CPU。通常,业界认为只有具备独立的微架构研发能力的企业才算具备了CPU研发能力,而是否使用自行研发的指令集无关紧要。微架构的研发也是IT产业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

      前面提到了指令集就是“规范”,这也就意味着他能指导CPU设计人员通过阅读“指令集规范”这本“指南”来设计CPU。而CPU设计人员通过阅读这本规范后设计出来的CPU结构就叫“微架构”。更正式的表述就是“微架构”就是“指令集”的具体“实现”。所以从我们日常使用中就可以举例,AMD和英特尔同样都是采用x86指令集的处理器,但是他们处理器具体微架构是不同的,这就是典型的“实现”问题。

      指令集与微架构是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CPU研发指的是微架构研发;如今指令集不再有“最适合领域”的说法。

      数年前国产龙芯CPU获得MIPS授权的消息曾引起一阵风波,龙芯相关负责人还曾出来解释。龙芯是兼容MIPS指令集,微架构部由中科院自主研发的CPU系列。过去中科院资金不足所以没有MIPS指令集授权,但是指令集的实现方式是公开的,因而中科院可以在研发时选择兼容该指令集。待资金充足买下授权后,龙芯就可以合法在市面销售。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厂商研发CPU时并不需要获得指令集授权就可以获得指令集的相关资料与规范,指令集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获得授权主要是为了避免法律问题。然而微架构的设计细节是各家厂商绝对保密的,而且由于其技术复杂,即便获得相应文档也难以山寨。不同厂商的微架构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典型如Intel与AMD的对比,前者在最近几年明显技高一筹。

      微架构研发完成,或者说核心研发完成,接下来就是将其组装为芯片了。过去的芯片仅仅包括CPU部分,如今大量的芯片集成了CPU、GPU、IO等多种不同的功能组件,此时这种芯片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PU”了。将各种功能组件组装为芯片的技术含量相比微架构研发来说是较低的,因而业界能做此类工作的企业也数量较多。

      在PC时代,几大主要的CPU研发厂商都只是自己研制微架构自己用。到了智能设备时代,ARM公司的微架构授权模式兴起。ARM自己开发微架构后将它们上架出售,其他厂商可以拿这些核心组装为芯片来使用或销售。由于这种模式对第三方的技术能力要求很低,加上ARM的微架构在低功耗领域表现优异,这种模式获得了广泛成功。如果你发现某款芯片标明使用了Cortex系列核心,则一定是这种模式的产物。如前所述,仅仅从ARM购买微架构来组装芯片的厂商是不能被称作CPU研发企业的,这些芯片也不能被称为“xx厂商研发的CPU”。典型如华为的海思920、三星Exynos 5430,只能说是“使用ARM Cortex-A15核心的芯片”。但是如果一款兼容ARM指令集的芯片使用了厂商自主研发的微架构情况就不同了。高通骁龙800、苹果A7就是这样的例子--它们分别使用了高通、苹果自主研发的CPU。

      随着智能设备市场不断扩大,ARM阵营也不断壮大。占领智能设备领域后,ARM阵营开始进入PC、服务器与高性能计算领域。先是ARM发布了ARM v8 64位指令集规范,接着是各大厂商纷纷开始研发基于ARM v8的高性能微架构。有人会问,ARM指令集不是为低功耗设备研发的吗?怎么现在又开始做高性能CPU了呢?多年以前这样的怀疑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彼时不同指令集对微架构的影响还比较大,ARM适合低功耗,x86适合PC,Power适合小型机……这类区分是存在的。但是随着技术进步,指令集对微架构的影响已经小到可以忽略,任何指令集都可以做出适合不同领域的优秀微架构来。因此用户看到x86指令集的手机cpu或是ARM指令集的服务器CPU都无需惊讶,这是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

      业界除了x86和ARM、MIPS,其实还有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指令集。比如小型主机领域的Sparc、Alpha、Power等。

      下面放一张可能过时,但也能说明指令集与微架构是不同的概念的图。

    第一类采用购买授权:技术引进路线,购买国外CPU的IP授权,并借助现有的生态系统开拓市场。比如华为海思麒麟和中兴微电子,从Arm公司授权IP设计芯片。

    第二类采用合资/合作:1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通过与国外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方式实现技术转移,合资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接触到比较先进的技术,但有一个坏处是容易对外商形成技术依赖,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研发能力。ARM、高通等公司都在中国大陆开设了合资公司,英特尔、IBM等公司也通过技术合作扶持了代理人。

    第三类采用自主创新,代表就是申威和龙芯。

    从革命的角度看,申威比龙芯更具革命性,毕竟龙芯为了生态兼容了MIPS指令集,并在MIPS的基础上扩展形成了LoongISA,申威独立开发了SW64指令。

  • 相关阅读:
    2019 NJCTF WarmUp
    家用路由器渗透过程总结
    IOT 安全资料整合(主要是路由器)
    由一道工控路由器固件逆向题目看命令执行漏洞
    路由器漏洞挖掘之 DIR-850/645 命令执行漏洞复现
    路由器漏洞挖掘之 DIR-815 栈溢出漏洞分析
    从外网到内网的渗透姿势分享
    ESP8266 显示实时天气信息
    静态链接学习之 ELF 文件 DIY
    ROP-Tamu CTF 2018-pwn5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ngguang1130/p/1164629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