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dis缓存雪崩


    Redis缓存雪崩

    缓存雪崩

    缓存雪崩是指在我们设置缓存时采用了相同的过期时间,导致缓存在某一时刻同时失效,请求全部转发到DB,DB瞬时压力过重雪崩。

    解决方案

    缓存失效时的雪崩效应对底层系统的冲击非常可怕。大多数系统设计者考虑用加锁或者队列的方式保证缓存的单线 程(进程)写,从而避免失效时大量的并发请求落到底层存储系统上。这里分享一个简单方案就时讲缓存失效时间分散开,比如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失效时间基础上增加一个随机值,比如1-5分钟随机,这样每一个缓存的过期时间的重复率就会降低,就很难引发集体失效的事件。

     

    缓存雪崩

    如果缓存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失效,发生大量的缓存穿透,所有的查询都落在数据库上,造成了缓存雪崩。

    这个没有完美解决办法,但可以分析用户行为,尽量让失效时间点均匀分布。大多数系统设计者考虑用加锁或者队列的方式保证缓存的单线程(进程)写,从而避免失效时大量的并发请求落到底层存储系统上。

    解决方法

    1. 加锁排队. 限流– 限流算法. 1.计数 2.滑动窗口 3. 令牌桶Token Bucket 4.漏桶 leaky bucket [1]

    在缓存失效后,通过加锁或者队列来控制读数据库写缓存的线程数量。比如对某个key只允许一个线程查询数据和写缓存,其他线程等待。

    业界比较常用的做法,是使用mutex。简单地来说,就是在缓存失效的时候(判断拿出来的值为空),不是立即去load db,而是先使用缓存工具的某些带成功操作返回值的操作(比如Redis的SETNX或者Memcache的ADD)去set一个mutex key,当操作返回成功时,再进行load db的操作并回设缓存;否则,就重试整个get缓存的方法。

    SETNX,是「SET if Not eXists」的缩写,也就是只有不存在的时候才设置,可以利用它来实现锁的效果。

    2.数据预热

    可以通过缓存reload机制,预先去更新缓存,再即将发生大并发访问前手动触发加载缓存不同的key,设置不同的过期时间,让缓存失效的时间点尽量均匀

     

    3.做二级缓存,或者双缓存策略。

    A1为原始缓存,A2为拷贝缓存,A1失效时,可以访问A2,A1缓存失效时间设置为短期,A2设置为长期。

     

    4.缓存永远不过期

    这里的“永远不过期”包含两层意思:

    (1) 从缓存上看,确实没有设置过期时间,这就保证了,不会出现热点key过期问题,也就是“物理”不过期。

    (2) 从功能上看,如果不过期,那不就成静态的了吗?所以我们把过期时间存在key对应的value里,如果发现要过期了,通过一个后台的异步线程进行缓存的构建,也就是“逻辑”过期.

    从实战看,这种方法对于性能非常友好,唯一不足的就是构建缓存时候,其余线程(非构建缓存的线程)可能访问的是老数据,但是对于一般的互联网功能来说这个还是可以忍受。

     

     

    缓存雪崩

    缓存雪崩是由于原有缓存失效(过期),新缓存未到期间。所有请求都去查询数据库,而对数据库CPU和内存造成巨大压力,严重的会造成数据库宕机。从而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系统崩溃。

    1. 碰到这种情况,一般并发量不是特别多的时候,使用最多的解决方案是加锁排队。

    2. 加锁排队只是为了减轻数据库的压力,并没有提高系统吞吐量。假设在高并发下,缓存重建期间key是锁着的,这是过来1000个请求999个都在阻塞的。同样会导致用户等待超时,这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还有一个解决办法解决方案是:给每一个缓存数据增加相应的缓存标记,记录缓存的是否失效,如果缓存标记失效,则更新数据缓存。

     

    缓存标记:记录缓存数据是否过期,如果过期会触发通知另外的线程在后台去更新实际key的缓存。

    缓存数据:它的过期时间比缓存标记的时间延长1倍,例:标记缓存时间30分钟,数据缓存设置为60分钟。 这样,当缓存标记key过期后,实际缓存还能把旧数据返回给调用端,直到另外的线程在后台更新完成后,才会返回新缓存。

    这样做后,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吞吐量。

  • 相关阅读:
    JSOI 2008 火星人prefix
    OI 中的 FFT
    浅谈最大化子矩阵问题
    qq空间答案
    若瑟夫问题
    [颓废] 改某人的WebGL light mapping demo并9xSSAA
    Codeforces Round #402 (Div. 2) C. Dishonest Sellers
    Codeforces Round #402 (Div. 2) D. String Game
    Codeforces Round #401 (Div. 2) E. Hanoi Factory
    Codeforces Round #401 (Div. 2) D. Cloud of Hashtag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eigy/p/1266688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