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认识了一个地方,深圳三和,那个的人做着日结的工资,然后玩三天,就是吃得便宜的面,买个大水,去个便宜的旅馆
那儿睡。里面卖挂面的老板,做了很久,服务了很多三和人。有人跟她说三和人就是懒狗,他们自己懒出来的。但老板是比较有
善心的,他觉得是大环境导致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好运气,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有时候,一个人沉沦了下去,由于环境
限制的见识原因,他看不到前途的希望了,就一天天得过且过的沉沦了。我觉得确实有个人,(国家,社会福利性机构)来拉他们一
把,我也想,三和人是不在乎人们的看法,我有时候在想,我们这么努力,争那么多,是为了满足点什么,明明看上去几十块一天
就可以过得很舒服。后面想长大后,你一个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你的家人需要你。
人和人的距离到底怎么样才是最好的。说实话,我现在也搞不太懂,我究竟是个内向的人还是个外向的人。从小的时候,我就充满了
歧义,我胆子小,上课尿急了,回忍到下课(不知道算正常还是怎么样),怕回答问题。但我又喜欢到处玩,到处交朋友。网上看了一个
分析的句子“你在独处中或者出去社交中来回复活力,来判断”,这难了我独处久了会喜欢和他们出去玩,同样外面呆久了也想早点回来上网。
后来我觉得,人是个歧义的复合体,不一定能明明白白地分清是否内向,据我观察,或许很多人都想我这些,呆久了喜欢出去走,走出去又
想回来躺躺。
再后面,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看电视,刷视频,最后发现一个人最难的是和自己相处”。一开始就得他说得还有点道理,
认真一想有点太过以偏概全了。我这样区分吧:广义上的独处,包括自己一个人看电视,玩电脑这些,把自己的思绪被外物牵引着;狭义上的独处,
真正的一个人在思考东西。前一种沒有什么好说的,就平时自己放松的一种途径。后面一种更多的是包含了对自己行为的分析,总结,批判。
以前和爷爷在农村的时候,去了一趟他的老朋友那里玩,老朋友是开田鸡养殖场的,走的时候,给了我们几大只的田鸡。回去用来焗饭。
很好吃。很奇怪,现在再其他地方再点这个田鸡焗饭,可惜已经吃不出来这个感觉了。不知道是当时回忆的滤镜把他修饰了,还是爷爷有他独特的
秘方呢?都不了了之了,剩下的黄鳝焗饭反而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