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图书营销中的“托”


    论图书营销中的“托”

    一、引言

    提到,让我想起了小时候(1987年左右)发生在汉正街的一些关于的故事。这些故事大致的模式都差不多:若干人一伙,一部分人充当卖主,在街边摆个地摊(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城管);一部分人充当路过的顾客(也就是),他们或夸这东西物美价廉,或装欲抢购状。在这些的忽悠之下,总有些人经不起诱惑,于是就上当了。这些人之所以选择在汉正街行骗,是因为汉正街是国内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之一,每天都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商贩,人来人往,条条街道都水泄不通。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一个人在路边卖蚯蚓,蚯蚓肥且大,2块钱一条(那时蚯蚓遍地都是,但那时的2元钱可是很值钱的)。蚯蚓的卖点是:这蚯蚓是从xxx(地方)引进的特殊品种,如果能拌着白糖吃,包治白病,对人的身体特有好处,男女老少皆宜。就凭卖主一个人在那里忽悠,肯定不太管用,于是这时“托”就出现了。在“托”的帮忙忽悠下,果然有很多人争相抢购(因为我当时还小,没有能亲眼去汉正街目睹这种场面,实属遗憾)。瞧,这就是“托”的威力。

    二、图书营销中“托”的现状

    对于“托”,我们都司空见惯了,小到路边的地摊,大到电视导购中的那些知名品牌,几乎只要有商品买卖的地方,就会有“托”。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现代图书营销中的“托”,相信大家对这个也一定不陌生。如今,国内图书的重复出版现象非常严重,竞争很激烈。由于受到网络冲击和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图书的销售状况越来越不景气。虽然如此,但是各出版社每年的任务指标还是在不断增加。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逆流而上,图书的营销越来越受到出版单位的重视。

    图书的宣传手段和途径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托”就是经常被采用的一种。因为图书也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物质属性),只要有人说它好,尤其是其他读者说它好,肯定会吸引其他想购买这类图书的读者,从而促进这本书的销售。于是,有些出版社的同仁就热衷于当“拖”,冒充读者发一些虚假的评论,忽悠其他的读者。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还好有火眼金睛的读者越来越多,时常会有人站出来抨击出版社的这种做法。

    三、“托”与“正当营销”的区别

    说到这里,我想简要说一下“托”与“正当营销”的区别。“正当营销”是指出版社秉着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向读者传递新书信息。实事求是并不意味着不能说图书的好,有时候也允许用一些略微夸张的词语。我这里所说的“夸张”主要是指宣传用语上的“张扬”,但不是指故意夸大其词,更不是指说一些子虚乌有的话来骗读者。“托”则不同,“托”根本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他会冒充读者,说自己读了这本书,觉得这本书是如何如何的好,故意写一些虚假的评论来骗读者。

    “正当营销”是向读者传递新书信息,而“托”则是行骗,故意混淆视听,这就是它们的本质区别。

    四、“托”的危害

    有时候“托”的确能忽悠一些读者,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出版界的同仁喜欢当“托”。对于这些同仁而言,他们只看到了“托”带来的眼前利益,却不知这样做弊远远大于利。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托”究竟有哪些危害。

    1.        误导读者,让读者对出版行业失去信心

    出版是教育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社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是经济效益第一。“托”以发布虚假或夸大的信息来达到诱使读者购买书的目,这样就难免会误导一些读者去买一本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书。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现在的医院,很多医院不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而是以抓经济收益为第一要务,哎······读者上一两次当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让读者上当的次数多了,他们必然会对你失去信心,这和“狼来了”的故事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这种现象严重到一定程度,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出版机构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读者在买书时都会很小心,因为他们清楚,出版社有时候是不可信任的。读者是上帝,上帝对你失去了信心,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2.        麻痹自己,不利于自身出版质量的提高

    有些书的质量原本不怎么样,但是在出版社的鼓吹和“托”的忽悠之下,这本书却意外地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一本书能取得好的销售成绩,出版者自然会习惯性地认为这本书的质量一定很好,因为它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认可”。其实他们不知道,有很多读者是被“托”的虚假信息给忽悠了。“托”在成功忽悠读者的同时,也在麻痹自己。原本应该暴露的问题却没有暴露,结果导致他们下一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某出版社请某位译者翻译了一本书,其实这位译者的水平很一般,甚至都没有资格翻译这本书,但是出版社却通过各种手段把这本书炒火了。书既然火了,出版社很可能会认为:这位译者的翻译水平不错!于是,出版社下次还会找这位译者翻译其他的书。就这样,出版社永远停留在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假象中,无法使自己的工作标准和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害了读者,也害了自己。

    3.        扰乱竞争,不利于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

    无论是哪个行业,当行业内出现不正当竞争时,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利用“托”来进行营销的方式无疑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也许“托”发表的一篇虚假的评论会产生”蝴蝶效应“,无形中会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托”会误导读者,让读者对出版业失去信任;“托”也会麻痹自己,甚至会影响其他同行对好书的判断标准,不利于出版品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五、读者如何识别“托”

    关于如何识别“托”,其实也没有一个定性和定量的统一标准。一般而言,以下几种书评很有可能是“托”:

    1.        评论中有破绽

    比如说某本书现在还是预定状态,但是有评论说:“终于拿到书了,······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很明显是“托”所为。

    2.        评论过于夸张

    有些评论说得很夸张,但用词却很精炼,具有高度概括性,,几乎把这本书在各方面的好处都总结了出来。这样的评论极有可能是“托”的杰作。因为就普通读者而言,评论用语一般都会比较平实不会像“托”那样去提炼广告词,而且很少会面面俱到。

    3.        评论没有依据

    评论只是很笼统、很模糊地说这本书有多么好,但是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依据。“托”更多地注重于对整本书的了解,一般不会去研究书中的细节。所以,他们说不出自己的书究竟好在哪里,说不出所以然来。

    “托”肯定还会有其他的特征,我在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了,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和补充。

    六、小结

    毫无疑问,当“托”是一种谋一时之利的短视行为。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出版者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应该违背“教书育人”的天职,更不能误导读者。虽然出版也要追求经济效益,但是决不能投机倒把。在如今这个图书行业不景气、竞争却很激烈的时期,我们更应该以“内容为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更优秀的图书中,而不应该浪费在当“托”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受得住读者和市场的考验,不被大浪淘沙。

     

    ---------------------------------------------------------------------------------------
    1.诚邀合作: 如果您想翻译、写作或是推荐IT类图书,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平台。
    2.联系我们: yuany@turingbook.com(E-Mail)
    3.欢迎加入图灵社区与作译者、业内人士进行交流:

    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
  • 相关阅读:
    [转]HBASE 二级索引
    EPOCH, BATCH, INTERATION
    AMAZON数据集
    模拟ajax实现网络爬虫——HtmlUnit
    MySQL 数据库 varchar 到底可以存多少个汉字,多少个英文呢?我们来搞搞清楚
    maven: 打包可运行的jar包(java application)及依赖项处理
    webdriver 执行完毕关闭chromedriver进程
    windows下批量杀死进程
    系统进程死锁是什么原因如何让进程不死锁
    Data source rejected establishment of connection, message from server: "Too many connection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uringbooks/p/1325244.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