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人须知


    未来7-8年内最好的行业是:房地产、金融、互联网。
    另外它们的相互交叉整合可能形成的三个行业:互联网地产、互联网金融、金融地产也很有可能是未来最好的行业。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鲜明管制特色的市场经济。关键要素(资金、土地)被政府管制,放开局部领域给民营资本是这种经济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导致庞大的民间资金在狭小的领域内撕杀——产能过剩、过度竞争几乎就是一种必然,另一方面导致手握关键要素的管制者获得极大的寻资空间。现在稍微大的民营企业没有一定的体制内的人脉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坦率的说,这样的经济模式下普通人的机会非常少。未来7-8年内,可能在三个领域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者也可以说,这三个领域是未来最好的行业。
      第一个是房地产。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目前人民币——土地——房地产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房地产与土地是人民币的基础支撑,反过来也可以这样理解。只要人民币不出大的问题,土地与房地产也没大的问题。房地产行业与普通行业比,从投资的角度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金融杠杆。这里罗嗦一句,投资有大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资偏好——这无可非议。但是,只会用自己的钱做投资是苯人,会用杠杆投资才算登堂入室。为什么?打一个简单比方,比如你有30万,计划开一个餐馆,什么装修、租金、固定资产、人员、流动资金加起来正好要30万,年收益是10%,你一年收入大致就是3万,这是没有杠杆的投资;假如你买下一套房产,你首付30万,贷款70万,假如房价年增长幅度也是10%,贷款利率是7%,那么你的收益就是3万+2万1=5万1,投资回报就是51%,这就是有杠杆的投资。(罗嗦一句,在房地产领域往往有个怪现象,越是穷人越是拼命多付首期,恨不得一分钱都不贷款,越是富人,越喜欢多贷款——这就是意识的差别),对消费者如此,对房地产投资商也是如此,为什么各个行业蜂拥进入地产领域,就是地产投资有杠杆,房地产项目从总投资收益比较其他领域并不算高,但是有杠杆,1个亿的项目只要3000万左右就可以撬动,哪怕总投资回报只有30%,资金回报也达到100%。
      第二个领域是金融。如果我现在穿越到98年,我一定毫不犹豫投入地产领域。为什么?因为那时地产才起步,门槛低,操作空间大,是未来10年最好的领域。那么现在是2013年,怎么办?有条件的可以进入金融领域。因为现在的金融领域与98年的地产领域几乎一样——也是才起步,发展空间很大。(过去都是被国有资本垄断)目前金融改革已经拉开帷幕,对民间资金放开进入限制,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各种金融机构发展空间非常大:小贷、担保、PE、信托等等,就是银行业也有很多细分市场几乎都是处女地——比如社区银行等等/。
      第三个是互联网。呵,互联网!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还在颠覆传统,它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可能!
      举一个例子。过去传统的销售理念是什么?是渠道为王。谁能占据渠道谁就是老大,上游可以吃供应商,下游可以吃消费者,真是左右逢源。所以百货、电器等商场拼命拓展网点,结果电商一出,谁与争锋?2012掏宝就做了1万亿相当于全国社会消费品(不含地产)总额的1/7。逼着这些渠道老大们纷纷考虑转型。
      互联网还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就是线下体验,线上购买——不清楚这个模式的自己去问你的女朋友。她们的消费模式是不是,在商场看好服装或者百货,回来上淘宝购买?这种模式从服装席卷到百货,从百货席卷到食品,从食品席卷到电器——总有一天会席卷到社会大部分行业。
      最重要的是,现在互联网行业日趋成熟,过去是争流量——有流量就有投资者。后来大家发展流量很难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财富,现在都是做细分市场,都是做大数据。只有大数据才能真正转化为财富,才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在后面将专门谈到)
      互联网第一个春天是电脑上网从流量计费到包时计费。可以预计的是,当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网从从流量计费到包时计费时,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就会来临,所以,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大,甚至可以说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格局——谁能占领移动终端,谁就会成为新的老大。比如,看过PPTV吗?就是在移动终端(主要是iPaD)广泛应用的电影网络,目前还在亏本,已经被百度以20亿人民币收购。(经查证,应该是PPS,感谢 @Regulus Zhou 提醒)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大家有钱的可以考虑介入这些领域投资,没钱的可以考虑往这些领域发展,如果没钱也没发展机会的你至少要多结识这些领域的朋友。
    
      说说未来的机会点。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 
      什么是跨界的时代? 
      就是要有跨界的眼光去发现机会点与全新的细分市场。 
      就是要有跨界的思维去整合资源。 
      跨界是破除行业的壁垒,让社会分工更细致更专业。 
      跨界是打破自己思维上的条条框框,在更广阔的领域找到发展的机遇。 
      传统的模式与思维在跨界的模式与思维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过去我们认为企业把产品做好了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好吧,曾经有个世界500强企业,它的产品技术领先同行10年,它的名字叫柯达——结果它被做数码的干掉了;数码的老大是索尼,结果它又被做手机的诺基亚干掉了——因为诺基亚把手机做成了相机,诺基亚曾经是手机的老大,市值达到1000亿欧元,结果又被苹果干掉了——因为苹果把电脑做成了手机。 
      这是做产品的例子,再说说商业模式的例子——请问,沃尔玛是个什么企业?10个人10个答案都是——全球最大零售企业。那么,沃尔玛怎么做零售的呢?它怎么就可以干掉周围5公里以内的其他零售企业? 
      答案很简单,沃尔玛与其说是一个零售企业不如说它是一个商业地产企业,它的竞争优势与运营模式完全靠商业地产来支撑。比如,它到某地开店,因为它的品牌它可以以很低的价格租到很好的商业。假设它做零售只需要5000平米,那么它一定会要1万平米,多出的5000平米它就以非常高的租金租给其他小店,这些租金差不但可以补贴它的整体租金——可以让其他5000平米做零售的店面租金为0甚至还有赢余,所以它做零售当然有优势——最好的地段,租金为0——只要不是傻子都不可能亏本。这就是用商业地产的思路来做零售——典型的跨界思维。 
      那么,怎样去跨界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不同行业交叉整合,如果能创造新的细分市场,如果能给消费者(或者客户)创造新的价值,这就是新的机会点。 
      比如,在前面我提到,未来最好的有3个行业: 
      互联网、地产、金融。如果我们把他们相互交叉整合,就得出新的3个行业:互联网地产、互联网金融、金融地产——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三个行业。 
      先说说金融地产。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给地产贷款什么的有本质的区别。前面我提到,为什么地产是个好行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产有杠杆。而金融地产就是给客户(买房投资者或者房地产开发商)提供2次杠杆的行业,它可以以倍数再次放大客户的投资收益从而在其中获得丰厚的回报。我前面说过,投资——只会用自己的钱投资是笨蛋,写会用杠杆的才算及格,能够用多次杠杆的才是真正的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买一套房子,全款购买的是傻子,嗯,只付首期其他贷款的算及格,当首期都可以运用杠杆的,这对真正的明白人有多大的吸引力?好吧,地产金融就是干这种事情的,这是对消费者,对开发投资者。假如一个总投资1个亿的地产项目,买地钱假设是3000万,一般就这3000万已经基本可以撬动这个1个亿的项目,假设项目总赢利是30%,那么他的投资回报就是100%,假如,当他只有1500万时,怎么运做?好吧,他就需要二次杠杆来解决另外1500万的事情,这另外1500万就是地产金融做的事情。这个二次杠杆就可以帮助这个投资者获得不是100%的回报而是150%——180%的回报。 
    
      下面再说说互联网地产与互联网金融。
      说说互联网金融。三中全会公报少数亮点之一就是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啥叫普惠金融?简单的说就是要惠及普通人的金融——让金融资源不能被大企业以及富人占据,要金融资源惠及中小企业,惠及普通老百姓。国外甚至有人提出一个金融人权的概念——也就是享受金融服务是人的基本权利!汗一个。那么,怎样才能惠及到下层?先说说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各届管理层几乎当成经一样在念“要大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话说想了不少办法,花了不少力气——甚至硬性规定一些银行要拿不多少比例的贷款指标支持中小企业——却根本解决不了,为什么? 
      因为银行有风险控制,要对老百姓的存款负责,贷款收不回来板子还是打在银行屁股上。而中小企业既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又没有好看的经营指标——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谁也不敢放款。 
      解决这个困境,只有2个办法:大数据与转型服务。首先,说说大数据。 
      什么是大数据。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开了个小店,每天可以卖100件货,可以赚1000元。这个销售很稳定,至少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你突然缺钱,需要1万元流动资金。你又没有资产什么的可以做抵押。目前普通的金融机构是不可能给你贷款的。但是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掌握了你上述真实的经营数据,那么,它就很清楚——贷款1万给你风险不大,只要你10天就可以赚回来还上贷款了。那么它就有很可能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很快就可以给你贷款。这就是掌握了大数据的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好吧,现在阿里巴巴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当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不仅仅是大数据,还有就是建立了一个共享的平台——这个平台已经突破了传统所谓网点的限制。传统的经营思路认为:企业要建立更多的网点去覆盖更多的消费者,网点是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平台。好吧,互联网把这一切全颠覆了,所以,类似国美苏宁等纷纷考虑转型,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也是一样——当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后,有多少甚至是有没有实体网点都成了浮云,互联网到达那里,那里就是网点! 
      这里多罗嗦一句。大数据让金融机构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中小企业——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让金融机构更全面了解我们个人。想以后个人也能够享受普惠金融的服务吗?好吧,从现在开始养成一个消费尽量刷卡少用现金的好习惯吧! 
      再说说转型服务。对于普通老百姓,金融服务其实很遥远——我们除了存款、取款,真有个什么急事,除了找朋友亲戚帮忙基本就没享受过什么金融服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金融机构嫌贫爱富——所有的产品与服务设计压根就没考虑过普通老百姓。这里就有机会。如果能够把银行做到社区,如果我们银行的工作人员能够象社区居委会或者小区物管或者麻将馆老板一样了解社区老百姓的经济状况、收入开支、投资爱好,如果我们开在社区的银行能够根据这些资料设计出符合社区老百姓需求的金融产品,那么普惠金融是不是就能够真正普惠金老百姓呢?这就是社区银行。中国银行业最大的空白点。这不是在社区开个网点就可以解决,它必须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服务转型、要深入基层,开发出真正惠及老百姓的金融产品。 
      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照耀在老百姓身上!
    
      说说互联网地产 
      前面说到,互联网大发展产生了全新的消费模式: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就是消费者在实体店中选好产品,回家上网购买。这种消费模式从服装席卷到百货,从日化用品席卷到电器。潮流所向真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那么?为什么没有席卷到房地产? 
      原因很简单,能够纳入这种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的商品一定是标准品——请记住这个“标准品”——产品因为品牌、型号确定到那里买都一样,那么网购的低成本优势——也就是价格优势就成了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百货业纷纷转型的根本原因!包括现在商业中心也纷纷开始转型——怎么转?逐步缩小传统百货、服装容易被网购替代的业态,扩大体验式商业的份额——体验式商业是不可能被网购替代的商业形态。 
      什么体验式商业?比如餐饮、电影、书吧、休闲娱乐等等。所以,同鞋们准备投资开个店什么的一定要往这个方向靠,这才是有前途的,至于开服装店什么的都是浮云——只要是标准商品除非你能做出独特的体验服务,否则早晚都是死。这是大势!想想马云与王建林打赌真好笑。2大佬忽悠大家的,偏偏一大帮人跟着起哄。 
      说说地产,房地产不是标准品,房子——哪怕是同一栋房子,朝向、户型、楼层、面积都不同,使用价值也大不一样,所以直接做网购很难。但也不是没有突破口。想想搜房不过起步早一点,做了个房地产信息网站,现在在纽交所已经市值20亿美元。就这样一个号称行业网站的老大给竞争者留下太多的空间,比如,它没有大数据,它对客户的粘连度非常差;它还没有占领移动终端平台等等。如果你能创造一个模式,把房地产产品标准化,那你也许就可以超越搜房成为互联网地产新的老大。或者如果你能占据移动终端,你也可能成为新的老大;或者你设计一种模式掌握客户的大数据,你更有希望成为老大。嗯,这个老大的概念是数十亿美元级别的。 
      因为没有老大,因为有太多空间,所以这个互联网地产才充满想象力。这也是跨界的魅力。以中国天文数字的人口规模,当你跨界哪怕创造出一个非常小的细分市场时,这个市场也足够你吃到子孙三代了。
    
  • 相关阅读:
    AUTOSAR-文档阅读
    前端 html
    http协议
    python格式化输出
    IO模型
    协程函数
    伟大的GIL
    苑之歌(进程,线程)
    python之模块导入和包
    任性计算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ystemnet123/p/355325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