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从进银行开始就对核心很好奇,但我所在的系统离核心好遥远,当中隔着一座“城”和一条“河”。
去年下半年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核心,开始摸索核心到底在干嘛
经高人指点,要从各种联机任务接口和批量任务开始了解。也在网上看到别人写的经历,都是以熟悉接口为主。
但我在了解这些接口和任务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发现,每个行的核心都不一样,可以说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核心。甚至因为业务类型和规模不同,核心的主要模块也会差别很大。多年自学经验告诉我,这样的情况下,对单个“个例”进行研究可能会陷入某些“误解”的死循环。所以,我去查了核心的历史,从大体的概念下作为起始点,去了解核心。
第一章 核心的发展历史
手工时代
其实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银行是怎么运作的。按照业务流程,都是手工处理帐务,人工进行核算。
所以,当有了计算机之后,就是将手工处理的工作进行电子化,这就是核心的第一个阶段。
初级阶段
核心就像一个电子算盘,以PC单机系统建设,当时还没有互联网。就如同手工时代每个网点单独一本帐,核心也是每个网点单独一个“电子的账本”。(那个时候我还没出生吧!)
之后,国内开始建设网络基础设施,还有“三金工程”等。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
这时网点之间有了网络连接,网点之间的数据可以实时传输、交换,还可以进行联机业务处理,实现了通兑、通存。网点间的数据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使用小型机进行处理。因为数据和帐务等进行了有效集中,包括科目的设置等都能进行统一。因为数据的打通,对业务流程也能进行之前无法做到的优化,包括交易的自动化,催生了交易系统的诞生。
这里要提一下国家的“金卡”工程,针对当时中国存在的大量现金的发行与流通、资金的体外循环,以及经济犯罪等问题,为稳定金融秩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金融改革、加速金融商贸现代化建设,计划用10多年的时间,在城市3亿人口中推广普及金融交易卡。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放开,银行的各项业务也开始发展,需要对整体的业务进行整合及时掌控,对第三个阶段的需求迫切地被推到台前,刻不容缓。
第三阶段
之前第二阶段区域性的数据集中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业务量和业务范围的扩张需求,需要进行数据大集中,全行一本帐。于是各种改造升级开始了,将原本区域性的数据进行集中。并且伴随进行的还有柜面业务的升级,服务的升级,一个柜台窗口可以办理多种业务,综合柜员。(当时有感觉,觉得特别方便,不用几个柜台来回排队)在高速扩张的银行网点,比当时的便利店还多的情况下,银行开始利用网点优势开拓业务进行业务转型,开拓零售、代销基金、保险等、代收代缴水电煤、话费等,以客户为中心的概念伴随业务的转型被提出。(记得当时初中的学费是邮储银行代收的)同时,中国加入了WTO。
第四阶段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业务以及国内各种业务的放开,对核心的要求变成,对内以会计核算为中心,面向管理。同时,业务转型对核心的要求以“面向账户”为主转变为以“面向客户为中心”,这时各家银行开始换心计划实施,同时也是整体IT战略逐步成熟的过程,“蓝图”、“蓝海”……
现代(这个就是之后我需要重点写的核心)
瘦核心
面向SOA的总体设计思想影响下,大前置、瘦核心的概念被使用。
在我找到的资料里,一些旧文档的标题还是写着“综合业务信息系统”,非SOA化。
其他还有一些,比如下面的
分布式核心
招行的分布式核心,资料显示为了保持数据一致性,不惜一切代价的样子。
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
炒的热到要融化掉的概念,融化之后,还是蒸发吧!(无影无踪)
互联网化带来的各种创新:
微服务化的核心、跑在云上的核心等
P.S. 本来想1小时写完,结果写了4个小时,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