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Queryrocket


           真的认认真真了解JavaWeb的发展,还是因为突然帮朋友弄个没什么功能的小网站时的突然奇想。但是上来就搭SSM的框架,搭到一半却想起来没什么功能那么麻烦干嘛。干脆不用框架,可是又蒙了,不用框架怎么写。记得用servlet,又忘了怎么用。我想我是不是被框架束缚了?回顾了一下servlet,也回顾了一下JavaWeb发展。

    静态页面时代

           说道JavaWeb开发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去提起Web的发展历史进程。当然,这些我也是通过资料了解的。网站刚刚发展的时候,全部都是静态的。这里的静态是指全部都是事先编辑好的,不能够更改的。网页难以避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请求,这里就提一下当时一个请求是如何返回结果的。例如一张图片,server端的HTTP Server收到请求之后先根据路径查找图片,然后read,再把图片数据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显示。缺点显而易见:访问路径必须是真是存在服务器特定目录,而且动态展示也是做不到的。就像你在博客园发布了一篇文章,想立刻在首页看到是没可能的,只能重新动手编辑首页,加入链接。

    CGI时代
       静态网站是十分不便的,那么动态展示页面是怎么做到的。CGI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CGI全称是通用网关接口(Common Gateway Interface),是一种Web应用规范。它是一个可执行的程序或者可运行的脚本,几乎所有的语言都能够写CGI,甚至是Shell。下面一段代码,经过编译成可执行程序后,就是一个CGI。当浏览器发送一个CGI请求后,服务器会启动一个进程运行CGI程序或脚本,由CGI来处理数据,并将结果返回给服务器,服务器再将结果返回给浏览器。例如一个表单,其中action=“***.cgi”。作用是将表单提交的信息直接打印出来。CGI的特点:由Http Server唤起。常见的Http Server如Apache,Lighttpd,nginx都支持CGI。CGI单独启动进程,并且每次调用都会重新启动进程。可以用任何语言编写,只要该语言支持标准输入、输出和环境变量。但是缺点,消耗资源多:每个请求都会启动一个CGI进行,进程消耗资源15M内存的话,同时到达100个请求的话,就会占用1.5G内存。如果请求更多,资源消耗是不可想象的。慢:启动进程本身就慢。每次启动进程都需要重新初始化数据结构等,会变得更慢。(为了解决CGI重复启动进程和初始化的问题,后来还出现了FastCGI,当然也没多快)

    Servlet时期
      CGI的繁荣时期,Java还没有发展起来。当Java开始引领潮流的时候,必然会改进和借鉴之前的设计技术和思想。Servlet就是为了解决CGI的不足。最初
    纯Servlet开发,是在Sun公司刚刚推出JavaEE(Java企业版)时,推出了Servlet这个东西。Servlet是实现javax.servlet.Servlet接口的类。一般处理Web请求的Servlet还需要继承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其中,doGet()方法处理GET请求;doPost()方法处理POST请求。在JavaWeb服务中,需要在web.xml中配置映射关系,指定url由谁来处理,同时需要编写一个servlet。(现在在Servlet3.0通常使用@WebServlet注解,不需要web.xml的这部分配置。)这种方式相比于CGI,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对于前端人员来说,这种形式非常非常难以开发和修改。在Servlet中可以通过挨着行输出Html等语句来实现页面的样式和输出,表现、逻辑、控制、业务全部混在Servlet类中,最多把模型层单独写出来。这恐怕是前端工程师的噩梦。

    JSP时期-- Servlet的升级
      经过纯Servlet开发的噩梦之后,Sun公司又推出(或者说是倡导)了JSP技术,全称是Java Server Page,直白的就是可以在HTML中写Java代码。其实原理大致是这样的:Web服务器识别出这是一个对JSP网页的请求并且传递给JSP引擎。通过使用URL或者.jsp文件来完成。JSP引擎从磁盘中载入JSP文件,然后将它们转化为servlet。这种转化只是简单地将所有模板文本改用println()语句,并且将所有的JSP元素转化成Java代码。JSP引擎将servlet编译成可执行类,并且将原始请求传递给servlet引擎。Web服务器的某组件将会调用servlet引擎,然后载入并执行servlet类。在执行过程中,servlet产生HTML格式的输出并将其内嵌于HTTP response中上交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以静态HTML网页的形式将HTTP response返回到您的浏览器中。
    总之,所有的JSP都会变成对应的Servlet来执行。这样,至少前端工程师能工修改页面了,并且开发比Servlet简单得多。

    JSP+JavaBean(Model1开发模式)
      在HTML代码中写Java代码,方便了前端人员,但是苦了后端人员。因为表现、控制、模型、业务逻辑,依然全部混杂在JSP文件中,大段大段的HTML夹杂着Java的代码,其中还有要做的Web的业务逻辑,这就让人好难过。JSP基础语法中,有一个标签是<jsp:usebean>来实例化对应Bean类的对象,并且可以规定该对象的生命周期(request response session application)
    ,这样就可以实例化对象,通过实例化对象来进行操作。后来就出现了JSP+JavaBean的模式。JavaBean是一种可重用的Java组件,它可以被Applet、Servlet、SP等Java应用程序调用.也可以可视化地被Java开发工具使用。也逐步有了些分层的意思。JSP:表现层、控制层 。JavaBean:模型层(部分业务逻辑也在JSP)

    Servlet+JSP+JavaBean(Model2开发模式-MVC
      后来,有牛人发现,Servlet天生非常适合逻辑处理(因为主要是Java代码),而JSP非常适合页面展示(因为主要是html代码),那么在结合Servlet和JSP各自的优缺点后,诞生了Web开发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架构设计模式:MVC,即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这种开发模式下,JSP页面中就可以不用任何的<%%>语句了,包括<%=%>全部用EL表达式来代替,列表的遍历和条件判断等(Java中的for循环和if语句)也可以通过JSTL来代替。控制层通过Servlet来实现,获取前台传的参数、控制页面跳转,封装对象、向前台传输对象或者参数。 模型层不止可以放JavaBean,还可以再分dao包负责持久层,service包负责业务逻辑层(可有可无),entity(或者pojo)负责实体类,util负责工具包,等等......MVC模式的项目逻辑也就显而易见了:用户访问JSP页面(视图层),JSP页面向Servlet(控制层)传输参数,Servlet将参数传输(或封装后传输)给相应Service(业务逻辑层),Service调用DAO层(持久层)对应方法,DAO层操作数据库,返回操作结果,Service返回查询结果或操作状态或无返回值,Servlet将查询结果(模型)封装成对象,返回前台(JSP),并且控制页面跳转,JSP回显查询结果或其他信息。
      简而言之,请求发来后,会首先经过Controller层处理,需要返回的结果封装成对象传递给JSP,然后JSP负责取出数据展示就够了。这样,后端开发人员只负责编写Servlet,前端人员负责JSP,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

    框架时期-SSH、SSM
      有了Servlet和JSP,相当于有了武器。有了MVC,相当于有了战术。但是武器和战术之间还缺少一层,就是具体实施者。单纯使用Servlet、JSP和MVC开发,依然会面临诸多的问题,从而不得不去解决。框架的产生实际上是因为懒,都想着以更简单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通用问题对应着通用方法。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SSH、SSM三大框架组合。无论什么样的框架,本质都是对遇到常见问题的抽象和封装。万变不离其宗,servlet才是真正的根基。我突然理解了上学时,一个老师和我说的不要太执著于框架是什么意思了。就像我们都所熟知的三大框架SSH、SSM,你保证以后不会又出现了新的框架。框架像马鞍,给马套上框架不是为了让马更舒服,而是为了骑马的人更舒服。它,带来最直接只是让开发更简单,让项目变得灵活,同时让coder不要那么灵活。 我们都在用轮子,造车子,然后乘车上路,可也别忘了怎么走路。

  • 相关阅读:
    录音和朗诵的实现
    树型控件的处理(完整版)
    蜘蛛爬虫
    百度公司面试题
    一名程序员的杂想
    javascript语法
    HTML标签
    Winform中保存当前控件的记录
    hdu3079 Vowel Counting (strlwr(将字符串中的字母转换为小写);strupr(转换为大写))
    hdu 1860 统计字符 (水)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aspar/p/1134633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