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file编写规则(三)条件判断和伪目标


    Makefile编写规则(三)条件判断和伪目标

    Makefile条件判断

    使用 Makefile 编译文件时,可能会遇到需要分条件执行的情况,比如在一个工程文件中,可编译的源文件很多,但是它们的类型是不相同的,所以编译文件使用的编译器也是不同的。手动编译去操作文件显然是不可行的(每个文件编译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所以 make 为我们提供了条件判断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条件语句可以根据一个变量的值来控制 make 执行或者时忽略 Makefile 的特定部分,条件语句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变量或者是常量和变量之间的比较。

    注意:条件语句只能用于控制 make 实际执行的 Makefile 文件部分,不能控制规则的 shell 命令执行的过程。下面是条件判断中使用到的一些关键字:

    关键字功能
    ifeq 判断参数是否不相等,相等为 true,不相等为 false。
    ifneq 判断参数是否不相等,不相等为 true,相等为 false。
    ifdef 判断是否有值,有值为 true,没有值为 false。
    ifndef 判断是否有值,没有值为 true,有值为 false

    1)ideq和ifneq

    条件判断的使用方式如下:

    ifeq (ARG1, ARG2)
    ifeq 'ARG1' 'ARG2'
    ifeq "ARG1" "ARG2"
    ifeq "ARG1" 'ARG2'
    ifeq 'ARG1' "ARG2"
    

    实例:

    libs_for_gcc= -lgnu
    normal_libs=
    foo:$(objects)
    ifeq($(CC),gcc)
        $(CC) -o foo $(objects) $(libs_for_gcc)
    else
        $(CC) -o foo $(objects) $(noemal_libs)
    endif

    条件语句中使用到三个关键字“ifeq”、“else”、“endif”。其中:“ifeq”表示条件语句的开始,并指定一个比较条件(相等)。括号和关键字之间要使用空格分隔,两个参数之间要使用逗号分隔。参数中的变量引用在进行变量值比较的时候被展开。“ifeq”,后面的是条件满足的时候执行的,条件不满足忽略;“else”表示当条件不满足的时候执行的部分,不是所有的条件语句都要执行此部分;“endif”是判断语句结束标志,Makefile 中条件判断的结束都要有。
    其实 "ifneq" 和 "ifeq" 的使用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是满足条件后执行的语句正好相反

    2) ifdef 和 ifndef

    使用方式如下:它的主要功能是判断变量的值是不是为空。

    ifdef VARIABLE-NAME
    

    实例1:

    bar =
    foo = $(bar)
    all:
    ifdef foo
        @echo yes
    else
        @echo  no
    endif

    实例2:

    foo=
    all:
    ifdef foo
        @echo yes
    else
        @echo  no
    endif

    通过两个实例对比说明:通过打印 "yes" 或 "no" 来演示执行的结果。我们执行 make 可以看到实例 1打印的结果是 "yes" ,实例 2打印的结果是 "no" 。其原因就是在实例 1 中,变量“foo”的定义是“foo = $(bar)”。虽然变量“bar”的值为空,但是“ifdef”的判断结果为真,这种方式判断显然是有不行的,因此当我们需要判断一个变量的值是否为空的时候需要使用“ifeq" 而不是“ifdef”。

    Makefile伪目标

    伪目标可以这样来理解,它并不会创建目标文件,只是想去执行这个目标下面的命令。伪目标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命令并执行。

    使用伪目标有两点原因:

    • 避免我们的 Makefile 中定义的只执行的命令的目标和工作目录下的实际文件出现名字冲突。
    • 提高执行 make 时的效率,特别是对于一个大型的工程来说,提高编译的效率也是我们所必需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种情况的使用。如果需要书写这样一个规则,规则所定义的命令不是去创建文件,而是通过 make 命令明确指定它来执行一些特定的命令。实例:

    clean:
        rm -rf *.o test

    规则中 rm 命令不是创建文件 clean 的命令,而是执行删除任务,删除当前目录下的所有的 .o 结尾和文件名为 test 的文件。当工作目录下不存在以 clean 命令的文件时,在 shell 中输入 make clean 命令,命令 rm -rf *.o test 总会被执行 ,这也是我们期望的结果。

    如果当前目录下存在文件名为  clean 的文件时情况就会不一样了,当我们在 shell 中执行命令 make clean,由于这个规则没有依赖文件,所以目标被认为是最新的而不去执行规则所定义的命令。因此命令 rm 将不会被执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删除 clean 文件或者是在 Makefile 中将目标 clean 声明为伪目标。将一个目标声明称伪目标的方法是将它作为特殊的目标.PHONY的依赖,如下:

    .PHONY:clean
    

    这样 clean 就被声明成一个伪目标,无论当前目录下是否存在 clean 这个文件,当我们执行 make clean 后 rm 都会被执行。而且当一个目标被声明为伪目标之后,make 在执行此规则时不会去试图去查找隐含的关系去创建它。这样同样提高了 make 的执行效率,同时也不用担心目标和文件名重名而使我们的编译失败。

    在书写伪目标的时候,需要声明目标是一个伪目标,之后才是伪目标的规则定义。目标 "clean" 的完整书写格式如下:

    .PHONY:clean
    clean:
        rm -rf *.o test

    伪目标的另一种使用的场合是在 make 的并行和递归执行的过程中,此情况下一般会存在一个变量,定义为所有需要 make 的子目录。对多个目录进行 make 的实现,可以在一个规则的命令行中使用 shell 循环来完成。如下:

    伪目标的另一种使用的场合是在 make 的并行和递归执行的过程中,此情况下一般会存在一个变量,定义为所有需要 make 的子目录。对多个目录进行 make 的实现,可以在一个规则的命令行中使用 shell 循环来完成。如下:

    SUBDIRS=foo bar baz
    subdirs:
        for dir in $(SUBDIRS);do $(MAKE) -C $$dir;done

    代码表达的意思是当前目录下存在三个子文件目录,每个子目录文件都有相对应的 Makefile 文件,代码中实现的部分是用当前目录下的 Makefile 控制其它子模块中的 Makefile 的运行,但是这种实现方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当子目录执行 make 出现错误时,make 不会退出。就是说,在对某个目录执行 make 失败以后,会继续对其他的目录进行 make。在最终执行失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根据错误提示定位出具体实在那个目录下执行 make 发生的错误。这样给问题定位造成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问题可以在命令部分加入错误检测,在命令执行的错误后主动退出。不幸的是如果在执行 make 时使用了 "-k" 选项,此方式将失效。
    •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使用这种 shell 循环方式时,没有用到 make 对目录的并行处理功能。由于规则的命令是一条完整的 shell 命令,不能被并行处理

    有了伪目标之后,我们可以用它来克服以上方式所存在的两个问题,代码展示如下:

    SUBDIRS=foo bar baz
    .PHONY:subdirs $(SUBDIRS)
    subdirs:$(SUBDIRS)
    $(SUBDIRS):
        $(MAKE) -C $@
    foo:baz

    上面的实例中有一个没有命令行的规则“foo:baz”,这个规则是用来规定三个子目录的编译顺序。因为在规则中 "baz" 的子目录被当作成了 "foo" 的依赖文件,所以 "baz" 要比 "foo" 子目录更先执行,最后执行 "bar" 子目录的编译

    伪目标实现多文件编辑

    如果在一个文件里想要同时生成多个可执行文件,我们可以借助伪目标来实现。使用方式如下:

    .PHONY:all
    all:test1 test2 test3
    test1:test1.o
        gcc -o $@ $^
    test2:test2.o
        gcc -o $@ $^
    test3:test3.o
        gcc -o $@ $^

    我们在当前目录下创建了三个源文件,目的是把这三个源文件编译成为三个可执行文件。将重建的规则放到 Makefile 中,约定使用 "all" 的伪目标来作为最终目标,它的依赖文件就是要生成的可执行文件。这样的话只需要一个 make 命令,就会同时生成三个可执行文件。
    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伪目标的特性,它总会被执行,所以它依赖的三个文件的目标就不如 "all" 这个目标新,所以,其他的三个目标的规则总是被执行,这也就达到了我们一口气生成多个目标的目的。我们也可以实现单独的编译这三个中的任意一个源文件(我们想去重建 test1,我们可以执行命令make test1 来实现 )。 

  • 相关阅读:
    爬虫案例-爬运维工单
    pandas数据库mysql交互
    pandas数据分析之三:数据重塑与轴向转化、数据分组与分组运算、离散化处理、多数据文件合并操作
    pandas数据分析之二:数据格式转换、排序、统计、函数
    pandas数据分析之一:数据类型及读写
    pandas的透视表pivot_table使用及筛选
    HTML5+CSS3学习笔记(一) 概述
    HTML5+CSS3学习笔记(二) 页面布局:HTML5新元素及其特性
    HTML基础笔记
    Linux札记1- centos7 桌面GNOME安装,语言设置,hostname设置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kin/p/1376123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