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匹配——信号端接的方法
在高速PCB设计中,在源和目的间的阻抗匹配非常重要。因为错误的匹配将会引起信号反射和阻尼振荡。过量的射频能量将会辐射或影响到电路的其他部份,引起EMI(电磁兼容性)问题。信号的端接有助于减少这些非预计的结果。
减少反射的负面影响,有三种方式:
(1)降低系统频率从而加大信号的上升与下降时间,使信号在加到传输线上前,前一个信号的反射达到稳定;
(2)缩短PXB走线长度使反射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
(3)采用阻抗匹配(端接)方案消除反射, 信号端接不但能减少在源和目的之间匹配阻抗的信号反射和振铃,而且也能减缓信号边沿的快速上升和下降;
在高速系统设计中,第1种不可能,而第2种也不实际,通常要缩短PCB布线长度,就需要增加布线层数、增加过孔数量,从而得不偿失,第三种阻抗匹配(端接)是最好的方法;
有很多种信号端接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表1给出了一些信号端接方法的概要。
表1. 信号端接方法的概要 |
|||||
端接类型 |
相对成本 |
增加延迟 |
功率需求 |
临界参数 |
特性 |
串联 |
低 |
是 |
低 |
RS = Z0 = R0 |
好的DC噪声极限 |
并联 |
低 |
小 |
高 |
R = Z0 |
功率消耗是一个问题 |
RC |
中 |
小 |
中 |
R = Z0 C = 20 to 600pF |
阻碍带宽同时增加容性 |
戴维南Thevenin |
中 |
小 |
高 |
R = 2 x Z0 |
对CMOS需要高功率 |
二极管 |
高 |
小 |
低 |
— |
极限过冲;二极管振铃 |
串联/源端接 (Series/Source Termination)
图12. 串联端接电路
图12演示了串联/源端接方法。在源Zs和分布式的线迹Z0之间,加上了源端接电阻Rs,用来完成阻抗匹配。Rs还能吸收负载的反馈。
Rs必须离源驱动电路尽可能的近。Rs的值在等式Rs=(Z0-Zs)中是实数值。一般Rs大约取15-75欧的一个值。通常取33欧姆。
并联端接
图13. 并联端接电路
图13 演示了并联端接方法。附加一个并联端接电阻RP,这样 RP // ZL就和Z0相匹配了。但是这个方法对手持式产品不适用的,因为R0的值太小了(一般为50欧),而且这个方法很耗能量,再者这个方法还需要源驱动电路来驱动一个较高的电流(100mA@5V,50Ω)。由于Z0LCd的值还使这个方法增加了一个小的延时,这里Z0L = Rp // ZL和Cd是负载的输入分流电容。
RC端接
图14. RC端接
图14演示了RC端接方法。这个方法类似于并联端接,但是增加了一个C1。和在并联端接方法中一样,R用于提供匹配Z0的阻抗。C1为R提供驱动电流并过滤掉从线迹到地的射频能量。因此,相比并联端接方法,RC端接方法需要的源驱动电流更少。
R和C1的值由Z0,Tpd(环路传输延迟)和Cd确定。
时间常数,RC = 3 × Tpd,这里R // ZL = Z0, C = C1 // Cd
Thevenin端接
?/P>
图15. Thevenin 端接电路
图15演示了Thevenin端接方法。此电路由上拉电阻R1和下拉电阻R2组成, 这样就使逻辑高和逻辑低与目标负载相符。
R1和R2的值由R1 // R2 = Z0决定。
R1 + R2 + ZL的值要保证最大电流不能超过源驱动电路容量。
举例来说, R1=220Ω,R2=330Ω
这里VCC是驱动电压。
二极管端接 (Diode termination)
图16. 二极管端接
图16演示了二极管端接方法。除了电阻被二极管替换以降低损耗之外,它与Thevenin端接方法类似。D1和D2用来限制来自负载的过多信号反射量。与Thevenin端接方法不一样,二极管不会影响线性阻抗。对这种端接方法而言,选择Schottky和快速开关二极管是比较好的。
这种端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用已知Z0的值,而且还可以和其他类型的端接方法结合使用。通常在MCU的内部应用这种端接方法来保护I/O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