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焦虑之我对35岁危机的看法


    前言

    这几年关于“35岁失业”的讨论甚嚣尘上,特别是进入疫情时代,身边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这个话题。

    一方面是疫情带来的巨大变革,导致部分行业特别是互联网大规模的裁员潮;

    另一方面,舆论里占据重要部分的也大多是互联网相关从业者;摸鱼、躺平等词语越来越成为了高频的社交讨论内容。

    今年步入30岁的年纪,对“35岁失业”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正好前天和一个原来的同事聊到了成长的瓶颈,以及寻求可能性的话题。

    这篇文章,聊聊我对“35岁失业”背后的原因分析,及个人的一些观点,包括我是如何应对“职业危机”的。

     

    如何理解35岁失业?

    网络上热议的“35岁失业”,最初应该是某互联网大厂的一个爆料引起的,然后近几年的互联网裁员潮不断引爆,最后蔓延到各行各业关于“35岁失业”的讨论。

    当然,互联网行业,在招聘候选人的时候,也会有种种所谓的潜规则。

    我本人近几年的工作中也会经常去面试一些候选人,企业内部默认的潜规则是“P6不能超过30岁,P7不能超过35岁”。

    当然还有其他的潜规则比如学历、工作履历,这些是比较硬性的条件,可以通过过往的履历来筛选出更具备优秀可能性的候选人。

    该如何理解所谓的“35岁失业”呢?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尝试解读:

    1、企业对候选人的需求以及用人成本预算

    企业的本质是追求盈利的,对不同岗位不同职级会有一个薪资预算,最好的结果肯定是以最低的价格招聘到性价比最高的员工。

    一般在企业内,员工的工龄越久,薪资整体上是越高的,这会导致用人成本的不断增加。如果企业的盈利水平不断增长,即所谓的业务营收增长能掩盖所有的问题。

    但很多时候这种增长不是线性的,且企业内部大部分岗位都是非核心或者说可替换成本不高的。

    再加上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以及教育水平的发展,每年的应届生已经破千万,但企业所能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较少,这就导致供需关系变成了买方市场,即企业在招聘市场占据主动权。

    2、个人的求职期望及不同个体因素的差异

    再谈谈求职者个人的因素。上面提到了每年毕业的应届生数量庞大,还有一点就是大部分普通人在职场,天花板比较低,岗位范围内所做的事情没有太高的竞争壁垒。

    这就导致了很多5-10年经验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可以被很多应届生或者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所替代,这点在互联网领域或工业领域较为明显。

    3、商场的变化速度加快及技术的不断更迭

    聊完企业和个人的因素,来谈谈整体环境的变化,以互联网行业举例。

    18年开始国内互联网进入了存量时代,企业增长放缓,扩招的岗位减少,各个领域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其他领域,

    这就导致了企业需要快速的发现并相应市场的变化,整体迭代速度加快,自然希望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情,所谓的“福报论”就是这个时间点出来的。

    一些新技术的出现,比如低代码,各种SaaS平台及越来越高效的自动化工具等,替代了一部分原来手工完成的工作。

    这样就出现了下面一些现象:

    1. 企业需要的岗位越来越少,求职的人越来越多;
    2. 企业本能的希望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加班越来越多;
    3. ‘35岁’的职场人在大部分重复性劳动上,拼不过年轻人;

    各种因素就导致了这篇文章的主题:35岁失业。

     

    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将上面的一段内容做个总结,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工作年限越久,整体薪资越高;
    2. 企业对候选人的岗位预算有限;
    3. 企业增长放缓,求职者越来越多;
    4. 大部分企业员工所从事的是重复性劳动;
    5. 大部分企业员工不具备较高的岗位竞争壁垒;

    这就是导致“35岁失业”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担心35岁失业呢?

    一句话概括:“35岁失业”不是担心‘不知道如何成长找不到前进方向’的问题,而是对‘失业后生活水平后退’又无能为力的恐慌和没有安全感的焦虑

    互联网行业相比于医生、教师、律师及部分靠经验吃饭的行业来说,是“大前期行业”,即初始起步所获得的薪资水平是比较高的。

    再加上行业本身的轻资产以及前面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整体从业人员的物质收入相对来说是所有行业TOP1。不能只享受行业快速发展阶段的红利,而不想背负发展放缓甚至内卷时的代价

    几十年前下岗潮那批人,和现在担心“35岁失业”的人群,实际上本质是相同的。

    我们为什么会对“35岁失业”恐慌和焦虑,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对当下的行业整体情况以及自身没有清晰的认识,总觉得自己十来年的工作经验是可以重复不断变现的

     

    应对35岁失业的策略

    我今年刚步入30岁,老实说对于“35岁失业”最初也是有点焦虑的,但认真思考一段时间之后,心态已经调整过来了。现在对于这个话题,反而是很淡定和坦然的面对。

    该如何应对所谓的“35岁失业”的危机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正在做的一些事情,供大家参考。

    1、持续学习,保持成长

    持续学习自己所在领域的相关技能,不断纵向深挖,横向扩展已知范围,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思考体系;

    大量的实践和试错,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复盘和思考总结,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更大范围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习,成长,加深护城河,提高自我竞争力,企业永远愿意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买单

    2、开源节流,寻找新的可能性

    世界是多元的,有很多其他不同行业和岗位,比如技术同学可以转型做咨询、教练;

    不要在一个岗位上死守,尝试去拓展其他方向的工作,比如研发同学可以去了解业务和产品,为转型做准备;

    不要只盯着互联网技术领域,世界更不是只有北上广深,二三线城市对于一线码农来说,回去依然有降维打击竞争力;

    收入来源不要单一化,学会理财,固收&债券&股债型基金相对来说风险可控,收益高于银行定存,学会对冲通货膨胀;

    3、打造个人品牌,树立业内影响力

    努力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TOP或者知名的人,比如云原生、系统架构、性能优化、大数据风控甚至机器学习领域的专家;

    多参加一些技术大会,保持开源的态度去分享交流,你擅长的领域、认识的人和熟知的业务同样是你的资源;

    4、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甚至冒着风险

    教育被砍了一刀,电商增长到了瓶颈,直播短视频的市场也基本固化了,没有太高竞争力的话就别撞南墙了;

    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领域现在及未来短期内相对发展潜力巨大,容错性更高,无论是为了延长职业生涯或者过渡,都能给你更大的试错空间;

    5、降低欲望,找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点

    资本掌控了舆论,制造了消费=生活的概念,引导人去消费生产过度的商品;

    但实际上,裸辞旅游、景点打卡、买奢侈品、人均过千的大餐都不是你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担心目前收入的不可持续性,就提前降低欲望,这样在大厦倒塌时,心态也会更容易接受;

    当然,我不建议内卷,反而更希望少加班,闲暇时间去做自己想做,感兴趣的事情,花时间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最后,推荐大家一本书,很适合“35岁失业”危机下的人。

    John Z.Sonmez《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

     

  • 相关阅读:
    修改UISearchBar的Cancel按钮为中文等本地化问题
    Xcode6 运行程序后,右侧Debug区域的Memory显示空白解决方法
    vuec常用插件
    clipboard 实现复制
    vue 表单操作
    vue 常用功能和命令
    关闭警告&关闭eslint
    vue 添加 fastclick的支持
    url编码函数encodeURI和encodeURIComponent
    jsencrypt加解密 &&cryptico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myalost/p/1586888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