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体系——从数据到智慧,这几步你做对了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0149197433333383&wfr=spider&for=pc

    知识体系——从数据到智慧,这几步你做对了吗?

    风亦有青

    17-10-0220:35

    智慧

    最近看到很多反思碎片化阅读、知识付费、知识焦虑的文章,有好几篇文章里都引用了这句话——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瓜。

    意思是,大部分在知识付费浪潮中被碎片化学习裹挟向前的人,不过是“裸泳的傻瓜”。

    很多这类反思文章提出的对策是——往回退,不要盲目去进行碎片化学习、不要盲目去知识付费,要多读经典、多读书。

    在我看来,这是把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正如罗振宇老师所说的,碎片化时间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既然碎片化是时代发展到这一步的产物,那么我们有什么好害怕和抱怨的呢?正确的态度是想清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面临的真问题?

    碎片化不是问题,关键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我们学的是什么?什么又是实实在在的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四个概念——数据(Date)、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起点,也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关键概念。

    1. 多数人并不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

    当你学习时你在学些什么?你可能会说,当然是学知识啦!

    那么,请问知识是什么?知识由什么构成?知识是怎样进入我们头脑的呢?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要想弄清楚当你学习时你在学些什么,先要了解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这四个概念。上面这张图非常清晰的表明了这四者的关系。

    那就是层级累进。从数据到信息是提升,从信息到知识是提升,从知识到智慧也是提升。逐级向上提升,从数据直到智慧。

    这四个概念关系是这样的——

    数据是搜集起来的原始材料,信息是结构化的数据,知识是可以带来行动和改变的信息,而智慧则是能够通过高度抽象化的理念原则指导判断决策的能力。

    数据、信息、知识综合起来可以让你正确地做事,智慧则可以让你做正确的事。前三者面向过去,智慧面向未来。

    “高度抽象化的理念原则”也就是成甲老师所说的临界知识。

    查理·芒格之所以备受推崇,因为他达到了综合运用人类各个学科的抽象原则指导自己投资决策的高度,可称为智慧之人。

    而现实是,很多人以为自己学到的是知识甚至是智慧,其实绝大多数的学习还停留在数据和信息层面。

    前几天和一位一起听过易仁永澄老师“做少得多”分享课的朋友聊天,我问他听完有什么收获。

    他说,收获太大了,系统思维、高阶模型、复利效应、黑天鹅事件等等,特别刷新认知。

    我问,除了刷新认知,你觉得对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他说,这我没有考虑过,毕竟那些概念离现实工作太遥远了。不过我倒是在注意找到工作中有没有“做少得多”的事情可以干。

    从他寻找“做少得多”的事情这个想法,可以看出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易仁永澄“做少得多”的核心是“系统”,而这个“系统”是一个涉及一系列决策原则和行为策略的“黑箱”,这是每个高手必备的。

    在我这个朋友身上发生的现象,我称其为“知识消化不良症”,症状如下:

    参加各类讲座学习,报各种培训,读最畅销的书,见到大咖分享就两眼放光,一开口必是“斜杠青年”“知识IP”“系统跃迁”“财富自由”,“得到”最近上了什么专栏,马云在湖畔大学说了什么都如数家珍。但是,要问这些与自己有什么用,在工作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就没有话说了。

    这样的学习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香农-韦弗信息传播模式中对于信息的传递过程有一个“编码-解码”理论,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非常好的解释。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当知识的传播者们输出自己多年积累形成的思想和理念、方法和模型的时候,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编码,这个编码过程不可能完全还原他们行动过程和切身体验的相关隐默知识,一定会发生信号衰减,也必然会发生衰减,否则传播的信息量就太大了。

    在这个过程智慧有极大的可能性衰减成知识。

    而听众在接收信号进入大脑后,需要进行解码,每个人的解码能力和解码方式受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经历影响,产生不同是解码结果,很多时候很难真正把大神们传递的各种信号进行完全解码。

    于是信号再次衰减,知识可能会再次降低维度,变成信息甚至数据,而且是碎片化的数据。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他记住的那些自以为刷新了认知的词汇,不过是难以形成信息拼图的数据碎片罢了,离刷新认知、改变行为还差的远,对他的成长进步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这样收集数据式的学习,会让人产生一种成长的幻觉。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已经跑得很累了,却并没有前进半米。

    那些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搞清楚数据、信息、知识学习的区别。而花很多钱听了不少课程的人,实际上不过搜集了很多与自己现有认知系统并不兼容的数据和信息碎片。

    2. 怎样避免信息过载?

    如果你认可“知识是可以带来行动和改变的信息”这个定义,也希望告别无效学习的状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筛选并找到能够适合激发你行动力的信息,并通过行动获得知识。

    谈到这里,就涉及到困扰很多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信息过载。

    现在可以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了,越来越便捷,各种信息触手可及。

    就拿微信来说,每天点开公众号、微信群,是不是一大堆红点提示等着你?刷朋友圈看到很多文章标题,一不留神点进去,时间嗖的一下就过去了,然而并没有获得多少有效信息。现在除了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等等各种自媒体平台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

    网络打开了大家的视野,以往求好资料不可得,现在则是好东西太多,应接不暇。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新媒体训练营,送50G的新媒体运营资料大礼包,下载下来之后看过几篇文章就放在硬盘里“发霉”。现在很多网络训练营都以送资料吸引人,反正电子资料的边际成本为零。昨天看到一个写作训练营,送200G的资料,好嘛,200G资料,得看多长时间才能看完呢?

    信息获取便利和极大丰富的信息资源,并没有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反而对人们的认知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最可悲的人就是那些深感有必要和义务学习却没有技能学习的人,没有学习的自制力却又内疚不能学得更多的人。Ta们就像在信息海洋中溺水的人,拼命挣扎、无力回天,各种训练营就是Ta们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

    而那些不觉得需要学习的人,反而心理困扰最小,当然,他们的社会贡献也高不到哪去。

    你是努力的平庸者,还是无所谓的平庸者?

    大多数人发现好像无论多么努力都难以颠覆平庸。可是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还是有很多高手读很多书、写很多文章、做很多事、做很大的事,他们难道不会信息过载吗?他们是怎么办到的呢?

    这里再回到信息基本概念——

    信息是结构化的数据。

    这句看似很短的话,实际上内涵很丰富,可能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读出来。

    其中“结构化”这个词是关键。结构化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结构化的数据就变成了信息?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不同的结构却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硬度结果。

    金刚石和石墨分子结构

    不同的结构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物质呈现效果。数据也是如此,无序的数据是噪声,有序结构化的数据才是信息。

    根据香农的信息论,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结构化的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相比,它的确定性更高了。

    绝大多数人平时学习到很多数据,都是碎片化、非结构化的。这些数据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变成结构化的数据,也就是信息。这一步很多人都没有做到。

    而对于高手来说,无论接收多少数据,Ta们一定不会让这些数据在大脑中无序存在,而是会把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变成具备逻辑性的数据。

    这个结构化处理行为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手不仅将数据结构化,更进一步把信息抽象化,而高度抽象的信息就是概念。

    普通人习惯于具象化思考。为什么理论性的文章人们看不下去,而高手却甘之如饴?因为高手都是概念化思考的。一件事情在你眼里是纷繁复杂的现象,在高手眼里可能涉及的不过是几个概念而已。

    因为认知层次不同,对信息抽象程度的接受能力不同。

    昨天有人在微信上问我考研哲学专业课如何学习记笔记的问题,她面对大量的课程书籍和复习资料觉得很难抓住重点。

    在聊的过程中,我用“黄金思维圈”的“What-How-why”模型,不断追问,帮她厘清自己的问题。其实,读专业书读不进去只是一个表象,而深层原因则是,她并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只是把这当做一种权宜之计。

    而这才是她需要解决的真问题。为什么她问我学习方法,我却告诉她要厘清目标?

    因为,她面临的问题实际上用“目标管理”这个概念就可以看清楚,然后我又给了她“黄金思维圈”这个概念,让她自己好好分析一下。

    面对任何问题,总有很多纷乱的数据干扰,梳理数据形成信息,再用概念统领信息,这样就能很好地以简驭繁,驾驭信息过载了。

    3.知识体系:从知识到智慧的关键一环

    当你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信息完成任务的时候,信息就开始变成你的知识,因为它改变了你的行动。

    当你拥有某个领域足够多的知识时,你就具备在某一领域的话语权,因为你能解决实际问题。

    不过在生活中,还会见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人知识非常渊博,也能够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但是,面对未来需要决策的时候就变得束手无策,经常会昏头昏脑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些人可以称为有知识的人,却不能称为智慧之人。智慧之人和有知识的人,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我认为,差别在于对未来的洞察力。

    这就涉及到本系列文章讨论的核心问题——知识的体系化。

    仅仅有知识还不行,知识只有体系化才有可能成为智慧的源泉。

    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看了大量的资料、思考了很多方面的因素,还是不得其解,但也许某天早晨一觉醒来,突然灵感爆发,找到解决思路。

    我在写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觉得毫无思路,就去读书、读文章,拼命输入让大脑里的观点、概念,开始读写作主题领域的内容,后来,我会有意识读其他领域的内容,读到一定程度,写作的思路就开始慢慢清晰起来。

    这样的现象,用复杂系统的观点来看,有一个名称叫“涌现”。

    涌现是一种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渡,是在微观主体进化的基础上,宏观系统在性能和机构上的突变,在这一过程中从旧质中可以产生新质。

    这句话有点绕口,我们不必去深究其背后的机理,因为那涉及到复杂系统和自组织的一系列理论。

    回到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我们只要知道智慧是在大量知识基础上涌现出来的就可以了,足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

    这个大量知识基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可不是信息基础,有很多人把输入大量信息当成知识,最终造成信息过载。本文反复强调知识是导致行动的信息,每一个行动循环最终都将形成一个知识节点,而这些知识节点达到一定的数量并发生连接后,就会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洞察力,也可称为“智慧”。

    所以,在我所讨论的知识体系概念中,知识体系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树状结构”存在的,而是以信息时代的网状结构呈现出来。

    在知识体系系列文章中,我的知识体系观建立在复杂系统理论、网络结构理论基础上,后面会反复涉及这些理论概念,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根据上面的观点,我对知识体系做出如下定义——

    知识体系是建立在行动基础上的网状知识复合体。这个体系具有动态适应性和网络涌现性。

    杰拉茨·菲尔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名言——“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为什么第一流的智慧能做到这点?因为第一流的智慧不是线性思考,而是系统思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如太极图一般兼容并蓄。做到这点的基础,就在于拥有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网状知识体系。

    所以,无论你读多少遍《穷查理宝典》也不可能直接得到查理·芒格的智慧,甚至他的知识你都学不来。只有把从书中得到的信息真正投入实践行动才能转化为新知识,让新知识融入你的知识体系,假以时日才有可能形成属于你的智慧。

  • 相关阅读:
    Ajax基本案例详解之load的实现
    Ajax基本案例详解之$.post的实现
    Ajax基本案例详解之$.post的实现
    Ajax基本案例详解之$.get的实现
    Ajax基本案例详解之$.get的实现
    Ajax基本案例详解之$.ajax的实现
    Ajax基本案例详解之$.ajax的实现
    [置顶] 别羡慕别人的舒服,静下心来坚持奋斗!!!
    别羡慕别人的舒服,静下心来坚持奋斗!!!
    Struts文件上传与下载详解_文件的下载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jlweilong/p/1043228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