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乍暖还寒。今年是 2016 了,从 2006 年毕业至今也算十年了,进入不惑之年也正好走了一半了。
十年前的那一端
我惊讶的站在十年后的这头感叹,啊,时间过得真快。然后我开始回想十年前我对十年后有过怎样的畅想么?对,我依稀记得应该是畅想过的。十年前才刚毕业怎么可能不畅想一下即将走出校园,怀揣理想,人生豪迈,激情万丈的未来之路呢?对,我确实畅想过,可遗憾的是我只能模糊记得有过畅想这回事,而到底畅想过什么具体的内容大多却记不太清了。
唯一还有印象的是,毕业前夕的一个凌晨,月挂高空,星光惆怅,一屋子的室友在校园的花台前,喝着点啤酒,畅谈明朝分离,未来将会如何如何?十年后我们还会相约在此见面,再分享一下彼此的人生。
而如今十年之期实际已过,当时也有同学记起这个约定组织号召大家再回校园共聚一场。而我却未能赴约,当时正好孩子出生尚在医院,你看现实的粘连总会拖住理想的浪漫。江湖侠客分别时总喜欢来句,十年之后我们再会于此,就此别过,后会有期。可实际,很多别过都是后会无期的。十年后发现我们从来不是侠客只是凡人,谁又能轻易承诺得了十年之约。
我还能记起这个看似简单的十年之约,却记不起当初对未来十年之路作过何样的畅想与规划。苦苦回忆之后只觉得当初作为一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是清晰的知道最近的将来是会成为一名程序员的,而对于程序员的未来我当初应该想的就是架构师吧。当时也许我觉得架构师就是一个程序员的顶点,是我能看得到的顶点。实际情况是这个架构师的称呼也只是当时我从几本翻译的国外技术书籍中的人物介绍中看到的,到我实际工作后却发现前三、四年所在的两个公司都没有架构师这个职位。理论上来说当时我应该感到迷茫,实际却没有,因为觉着还太遥远,我不管不顾的走在当下的路上,活在当下。
当你对生活有某种期待,却又觉得明天实现不了,三个月也实现不了,一年后大概还是实现不了,然后可能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大概十年后就能实现了。十年也许是一个足够长的时间,长到对个人来说很难去做一个十年的计划,所以我们就这样经常把很多很多的期待放在了十年后,把期待交给了时间。
就好像 2007 年我买了一只股票然后就碰到了金融危机,股票自然深度套牢。我的反应是总会涨回来的,明年涨不回来,十年总可以吧。到了 2015 年初它还是深度套牢,要不是随后 2015 上半年出现的一次股市集体狂欢让我勉强解套,这还不到十年。这说明时间真的眷顾我了?我把解套的期待交给了十年时间,然后就在第八年真的解套了。我理性的分析知道时间只是让我把它遗忘了,所以我才能拿到这么久,后面的牛市解套只是运气罢了。而时间它冷冰冰的自顾自的无情流逝,哪管的了你的期待啊。
记得初中时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同学有说:司机、老师、科学家什么的。点到我时我自然不可能在那时知道将来会从事程序员的职业,我的回答是:自由的职业。其实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减少一些课业的束缚,多一些自由,当时单纯的以为自由职业就是很自由的。
小时候我们期待长大,快快满 18 岁,中学时期待快快高考进入大学,之后就自由了,解放了。后来我们长大了也进入大学了,不是有了更多的自由,而是更多的束缚。时间过得越久添加在你身上的束缚越多,之后我们就在不停的与这些束缚抗争。直到有一天突然领悟,难道离开学校后我就再没学习过了么,为什么会把学习当作一种束缚呢,然后长吐一口气,感觉轻松了些。
此时此刻
所以,此刻当我再次回顾十年前时,虽然想不起太具体的当初对十年后期待的内容,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当初对十年后充满期待的感觉到今天并没有实现。虽然今天我已经是一名架构师了,但这只是我昨日期待中的很小一部分,我还能记得的具体的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只剩下一个感觉,我甚至怀疑当初从未仔细的把这部分感觉具体化,所以我现在的记忆中只剩下一种感觉。若十年时间是一个人,我当初把一个期待的感觉托付给你,十年后再见时,你依然还了我一个一样的感觉,如今我知道这也怪不了你,你并非无所不能,我只是未曾很好的了解你。
从去年初我开始认真的了解你,我记下了我们一年来经历的所有有意义的事件(除去每日例行工作),我称之为「时间日志」。我按每周来记录,每周里面有每天的事件记录和花费的时间。很小我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那时钱不多就想知道钱花在哪里去了。现在虽然也还记账,但由于个人大部分消费都信用卡化后我就改了方式,我刷卡明细账基本不记录,每月还账单时就记录一笔支出就够了,只记录现金流进出用于评估个人财务健康度就好了。所以我现在把记消费明细改成了记时间明细,因为如今更想知道时间都花在哪里去了。
记金钱的消费明细的一个副作用是容易让人变的小气,而我一直担心记时间明细是否也有什么不好的副作用。实践了一年下来后没有很明显的感知,而它的好处在哪里我之前一直有点说不明白,直到今年初刚看完李笑来的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面又提及了另一本书《奇特的一生》,其中写了一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他通过自创的时间统计法如何在一生取得惊人成就的。而它的方法并不新奇和我的时间日志是一回事,只是他记录的时间精度是在分钟级,而我 2015 年一年的记录粒度最小在 0.5 小时。这个实践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回顾,而在于:
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每个人都感觉 “时间越过越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得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而基于 “事件-时间日志” 的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时,都更容易确定 “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
上面这是《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对记录时间日志这种实践价值的总结,于我而言是把我隐隐感知到的好处明晰了,并在前人大师(柳比歇夫)那里得到了印证,而且看起来我也不用担心有不好的副作用了。
所以我明白不应该把一堆自己都看不清的对未来期待的感觉交给一个叫十年的时间朋友。站在十年的一端实际是很难看清十年后的另一端的,存在太多的可能情况。在一部叫《Coherence》的电影中假设了这种场景,一个人有很多种平行的存在,时间经过的部分形成了稳定的唯一一个版本。所以对于未来所有你能在现在看到的期待,不妨假设你已经站在未来的那一端用回顾的视角来审视现在的决策和行动,你会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理解。
这就好像我站在现在去回顾十年前的自己一样,有时会不免生出一些要是当时这样或不这样也许现在就不一样了的感概,我确实听过很多人和我一样有类似的感概。
还是用以前面买股票那个例子来简单说明下,2015 年我解了 08 年的套然后又买了新的股票,结果股灾来了又套住了。不过这次的想法不再是「明年涨不回来,十年总可以吧」。假想站在十年后来回顾这次交易决策,我估算即便就算一直套住,光是每年的现金分红十年也足够拿回百分之七十的本金,唯一的风险是公司经营不善至倒闭退市,作为一家经营持续盈利十多年的蓝筹股,这样的可能性又有多大。这样一看就减少了很多套住的焦虑,可以安心去做点其他事情。
扑面而至的未来
从 30 到 40 的十年我已经走了一半,突然就生出一种时光匆匆的感觉,怎么一下就过了一半了。而 20 到 30 却觉得过了好久呀。20 之前我们才刚刚经历对中学的告别,此后很多小伙伴可能将永远只活在我们的记忆中了。但没过几年我们又将经历另一次告别,对校园的告别。曾经的青春呼啸,江河奔流,未曾来得及说一声道别已志在四方了。一段又一段的校园恋情开始又结束,也许每一段我们都曾觉得刻骨铭心像延续了一生一般,实际不过匆匆几年。终于在职场上找到了最后的归属,走入婚姻的殿堂,安置幸福的蜗居,生下一个让你头疼的要死却又羡慕的要死的小家伙,人生的大事就这样一件接一件的完成了,然后一回首发现站在了 30 的门槛边,感慨原来这十年我做了这么多事啊,生出一种「而立」的感觉。
但为什么迈过三十之后,五年瞬息而过,一回首却想不起什么让人激动大事了呢。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何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回答异常精彩,里面有几句解答了我好久以来疑惑:
有共性的回忆趋向粘合在一起,标志性的回忆倾向于鹤立鸡群。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同时和我们的经历有关。如果一件事对于我们来说是 “激动人心” 的,这样的记忆在我们脑海中感觉到的时间会更长。
确实,从 20 到 30 经历的每一件人生大事对我们都是激动人心且独一无二的,自然在我们的记忆中鹤立鸡群,而三十之后好像缺少了一些这样的大事。生命的精彩程度在慢慢下降,所以没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记忆了。时间就这样,咻的一下就飞走了。
在不久前看的《功夫熊猫3》里有句话:
如果你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就不会成长。
成长才能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让你觉得激动人心。所以我从去年开始了持续的写作,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写文章和写代码看起来比较接近,但偏偏又属于程序员能力边界线外边缘不远地方的事情,是正适合用来扩张能力边界线的事,可以帮助成长并埋下创造惊喜的种子。
过去的十年我是站在起点却看不清那十年的终点,而未来的十年我会站在每一个可能的终点去审视当前的自己。过去的十年我不曾是时间的旧爱,但未来的十年也许能成为时间的新欢。
写点文字,画点画儿,「瞬息之间」一切都变了。觉得不错,可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