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撑百万并发的数据库架构


    设计撑百万并发的数据库架构

    https://www.toutiao.com/a6742034135486824973/

    前言

    作为一个全球人数最多的国家,一个再怎么凄惨的行业,都能找出很多的人为之付出。而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IT公司绝对比牛毛还多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创业公司,长期存活的真的不多。大多数的IT项目在注册量从0-100万,日活跃1-5万,说实话就这种系统随便找一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然后带几个年轻工程师,随便干干都可以做出来。

    因为这样的系统,实际上主要就是在前期快速的进行业务功能的开发,搞一个单块系统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然后连接一个数据库就可以了。接着大家就是不停的在一个工程里填充进去各种业务代码,尽快把公司的业务支撑起来。

    但是如果真的发展的还可以,可能就会遇到如下问题:

    在运行的过程中系统访问数据库的性能越来越差,单表数据量越来越大,一些复杂查询 SQL直接拖垮!

    这种时候就不得不考虑的解决方案:缓存,负载均衡,项目分块(微服务);数据库:读写分离,分库分表等技术

    如果说此时你还是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在支撑每秒上万的请求,负责任的告诉你,每次高峰期会出现下述问题:

    • 数据库服务器的磁盘 IO、网络带宽、CPU 负载、内存消耗,都会达到非常高的情况,数据库所在服务器的整体负载会非常重,甚至都快不堪重负了。
    • 高峰期时,本来你单表数据量就很大,SQL 性能就不太好,这时加上你的数据库服务器负载太高导致性能下降,就会发现你的 SQL 性能更差了。
    • 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你的系统在高峰期各个功能都运行的很慢,用户体验很差,点一个按钮可能要几十秒才出来结果。
    • 如果你运气不太好,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不是特别的高的话,弄不好你还会经历数据库宕机的情况,因为负载太高对数据库压力太大了。

    那么百万并发的数据库架构如何设计呢?多数都是分库分表加主从吧?

    分库分表:说白了就是大量分表来保证海量数据下的查询性能。

    其实大多数公司的瓶颈都在数据库,其实如果把上面的解决方案,都实现了,基本上就没的什么问题了,举例:

    如果订单一年有 1 亿条数据,可以把订单表一共拆分为 1024 张表,分散在5个库中,这样 1 亿数据量的话,分散到每个表里也就才 10 万量级的数据量,然后这上千张表分散在 5 台数据库里就可以了。

    在写入数据的时候,需要做两次路由,先对订单 id hash 后对数据库的数量取模,可以路由到一台数据库上,然后再对那台数据库上的表数量取模,就可以路由到数据库上的一个表里了。

    通过这个步骤,就可以让每个表里的数据量非常小,每年 1 亿数据增长,但是到每个表里才 10 万条数据增长,这个系统运行 10 年,每个表里可能才百万级的数据量。

    主从:读写分离

    这个时候整体效果已经挺不错了,大量分表的策略保证可能未来 10 年,每个表的数据量都不会太大,这可以保证单表内的 SQL 执行效率和性能。

    然后多台数据库的拆分方式,可以保证每台数据库服务器承载一部分的读写请求,降低每台服务器的负载。

    但是此时还有一个问题,假如说每台数据库服务器承载每秒 2000 的请求,然后其中 400 请求是写入,1600 请求是查询。

    也就是说,增删改的 SQL 才占到了 20% 的比例,80% 的请求是查询。此时假如说随着用户量越来越大,又变成每台服务器承载 4000 请求了。

    那么其中 800 请求是写入,3200 请求是查询,如果说你按照目前的情况来扩容,就需要增加一台数据库服务器。

    但是此时可能就会涉及到表的迁移,因为需要迁移一部分表到新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去,是不是很麻烦?

    其实完全没必要,数据库一般都支持读写分离,也就是做主从架构。

    写入的时候写入主数据库服务器,查询的时候读取从数据库服务器,就可以让一个表的读写请求分开落地到不同的数据库上去执行。

    这样的话,假如写入主库的请求是每秒 400,查询从库的请求是每秒 1600。

    架构大致如下:

    设计撑百万并发的数据库架构

     

    写入主库的时候,会自动同步数据到从库上去,保证主库和从库数据一致。

    然后查询的时候都是走从库去查询的,这就通过数据库的主从架构实现了读写分离的效果了。

    现在的好处就是,假如说现在主库写请求增加到 800,这个无所谓,不需要扩容。然后从库的读请求增加到了 3200,需要扩容了。

    这时,你直接给主库再挂载一个新的从库就可以了,两个从库,每个从库支撑 1600 的读请求,不需要因为读请求增长来扩容主库。

    实际上线上生产你会发现,读请求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写请求,所以读写分离之后,大部分时候就是扩容从库支撑更高的读请求就可以了。

    而且另外一点,对同一个表,如果你既写入数据(涉及加锁),还从该表查询数据,可能会牵扯到锁冲突等问题,无论是写性能还是读性能,都会有影响。

    所以一旦读写分离之后,对主库的表就仅仅是写入,没任何查询会影响他,对从库的表就仅仅是查询。

    全局唯一ID

    在分库分表之后你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 id 咋生成?因为要是一个表分成多个表之后,每个表的 id 都是从 1 开始累加自增长,那肯定不对啊。

    举个例子,你的订单表拆分为了 1024 张订单表,每个表的 id 都从 1 开始累加,这个肯定有问题了!

    你的系统就没办法根据表主键来查询订单了,比如 id = 50 这个订单,在每个表里都有!

    所以此时就需要分布式架构下的全局唯一 id 生成的方案了,在分库分表之后,对于插入数据库中的核心 id,不能直接简单使用表自增 id,要全局生成唯一 id,然后插入各个表中,保证每个表内的某个 id,全局唯一。

    比如说订单表虽然拆分为了 1024 张表,但是 id = 50 这个订单,只会存在于一个表里。

    那么如何实现全局唯一 id 呢?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独立数据库自增 id

    这个方案就是说你的系统每次要生成一个 id,都是往一个独立库的一个独立表里插入一条没什么业务含义的数据,然后获取一个数据库自增的一个 id。拿到这个 id 之后再往对应的分库分表里去写入。

    比如说你有一个 auto_id 库,里面就一个表,叫做 auto_id 表,有一个 id 是自增长的。

    那么你每次要获取一个全局唯一 id,直接往这个表里插入一条记录,获取一个全局唯一 id 即可,然后这个全局唯一 id 就可以插入订单的分库分表中。

    这个方案的好处就是方便简单,谁都会用。缺点就是单库生成自增 id,要是高并发的话,就会有瓶颈的,因为 auto_id 库要是承载个每秒几万并发,肯定是不现实的了。

    方案二:UUID

    这个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吧,就是用 UUID 生成一个全局唯一的 id。

    好处就是每个系统本地生成,不要基于数据库来了。不好之处就是,UUID 太长了,作为主键性能太差了,不适合用于主键。

    如果你是要随机生成个什么文件名了,编号之类的,你可以用 UUID,但是作为主键是不能用 UUID 的。

    方案三:获取系统当前时间

    这个方案的意思就是获取当前时间作为全局唯一的 id。但是问题是,并发很高的时候,比如一秒并发几千,会有重复的情况,这个肯定是不合适的。

    一般如果用这个方案,是将当前时间跟很多其他的业务字段拼接起来,作为一个 id,如果业务上你觉得可以接受,那么也是可以的。

    你可以将别的业务字段值跟当前时间拼接起来,组成一个全局唯一的编号,比如说订单编号:时间戳 + 用户 id + 业务含义编码。

    方案四:SnowFlake 算法的思想分析

    SnowFlake 算法,是 Twitter 开源的分布式 id 生成算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使用一个 64 bit 的 long 型的数字作为全局唯一 id。这 64 个 bit 中,其中 1 个 bit 是不用的,然后用其中的 41 bit 作为毫秒数,用 10 bit 作为工作机器 id,12 bit 作为序列号。

    设计撑百万并发的数据库架构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比如下面那个 64 bit 的 long 型数字:

    • 第一个部分,是 1 个 bit:0,这个是无意义的。
    • 第二个部分是 41 个 bit:表示的是时间戳。
    • 第三个部分是 5 个 bit:表示的是机房 id,10001。
    • 第四个部分是 5 个 bit:表示的是机器 id,1 1001。
    • 第五个部分是 12 个 bit:表示的序号,就是某个机房某台机器上这一毫秒内同时生成的 id 的序号,0000 00000000。

    ①1 bit:是不用的,为啥呢?

    因为二进制里第一个 bit 为如果是 1,那么都是负数,但是我们生成的 id 都是正数,所以第一个 bit 统一都是 0。

    ②41 bit:表示的是时间戳,单位是毫秒。

    41 bit 可以表示的数字多达 2^41 - 1,也就是可以标识 2 ^ 41 - 1 个毫秒值,换算成年就是表示 69 年的时间。

    ③10 bit:记录工作机器 id,代表的是这个服务最多可以部署在 2^10 台机器上,也就是 1024 台机器。

    但是 10 bit 里 5 个 bit 代表机房 id,5 个 bit 代表机器 id。意思就是最多代表 2 ^ 5 个机房(32 个机房),每个机房里可以代表 2 ^ 5 个机器(32 台机器)。

    ④12 bit:这个是用来记录同一个毫秒内产生的不同 id。

    12 bit 可以代表的最大正整数是 2 ^ 12 - 1 = 4096,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个 12 bit 代表的数字来区分同一个毫秒内的 4096 个不同的 id。简单来说,你的某个服务假设要生成一个全局唯一 id,那么就可以发送一个请求给部署了 SnowFlake 算法的系统,由这个 SnowFlake 算法系统来生成唯一 id。

    这个 SnowFlake 算法系统首先肯定是知道自己所在的机房和机器的,比如机房 id = 17,机器 id = 12。

    接着 SnowFlake 算法系统接收到这个请求之后,首先就会用二进制位运算的方式生成一个 64 bit 的 long 型 id,64 个 bit 中的第一个 bit 是无意义的。

    接着 41 个 bit,就可以用当前时间戳(单位到毫秒),然后接着 5 个 bit 设置上这个机房 id,还有 5 个 bit 设置上机器 id。

    最后再判断一下,当前这台机房的这台机器上这一毫秒内,这是第几个请求,给这次生成 id 的请求累加一个序号,作为最后的 12 个 bit。

    最终一个 64 个 bit 的 id 就出来了,类似于:

    设计撑百万并发的数据库架构

     

    这个算法可以保证说,一个机房的一台机器上,在同一毫秒内,生成了一个唯一的 id。可能一个毫秒内会生成多个 id,但是有最后 12 个 bit 的序号来区分开来。

    下面我们简单看看这个 SnowFlake 算法的一个代码实现,这就是个示例,大家如果理解了这个意思之后,以后可以自己尝试改造这个算法。

    总之就是用一个 64 bit 的数字中各个 bit 位来设置不同的标志位,区分每一个 id。

    SnowFlake 算法JAVA版(含测试方法):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HashSet;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Map;
    import java.util.Set;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untDownLatch;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import lombok.ToString;
    /**
    * Copyright: Copyright (c) 2019
    *
    * @ClassName: IdWorker.java
    * @Description: <p>SnowFlake 算法,是 Twitter 开源的分布式 id 生成算法。
    * 其核心思想就是:使用一个 64 bit 的 long 型的数字作为全局唯一 id。
    * 这 64 个 bit 中,其中 1 个 bit 是不用的,然后用其中的 41 bit 作为毫秒数,
    * 用 10 bit 作为工作机器 id,12 bit 作为序列号
    * </p>
    * @version: v1.0.0
    * @author: BianPeng
    * @date: 2019年4月11日 下午3:13:41
    *
    * Modification History:
    * Date Author Version Description
    *---------------------------------------------------------------*
    * 2019年4月11日 BianPeng v1.0.0 initialize
    */
    @ToString
    public class SnowflakeIdFactory {

    static Logger log = LoggerFactory.getLogger(SnowflakeIdFactory.class);

    private final long twepoch = 1288834974657L;
    private final long workerIdBits = 5L;
    private final long datacenterIdBits = 5L;
    private final long maxWorkerId = -1L ^ (-1L << workerIdBits);
    private final long maxDatacenterId = -1L ^ (-1L << datacenterIdBits);
    private final long sequenceBits = 12L;
    private final long workerIdShift = sequenceBits;
    private final long datacenterId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private final long timestampLeft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 datacenterIdBits;
    private final long sequenceMask = -1L ^ (-1L << sequenceBits);

    private long workerId;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private long sequence = 0L;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public SnowflakeIdFactory(long workerId, long datacenterId) {
    if (workerId > maxWorkerId || work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String.format("work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 maxWorkerId));
    }
    if (datacenterId > max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String.format("datacent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 maxDatacenterId));
    }
    this.workerId = workerId;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if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服务器时钟被调整了,ID生成器停止服务.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String.format("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for %d milliseconds",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if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sequence = (sequence + 1) & sequenceMask;
    if (sequence == 0) {
    timestamp = 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
    }
    } else {
    sequence = 0L;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return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Shift) | (workerId << workerIdShift) | sequence;
    }

    protected long tilNextMillis(long lastTimestamp)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while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timeGen();
    }
    return timestamp;
    }

    protected long timeGen()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public static void testProductIdByMoreThread(int dataCenterId, int workerId, int n)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List<Thread> tlist = new ArrayList<>();
    Set<Long> setAll = new HashSet<>();
    CountDownLatch cd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10);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nt threadNo = dataCenterId;
    Map<String,SnowflakeIdFactory> idFactories = new HashMap<>();
    for(int i=0;i<10;i++){
    //用线程名称做map key.
    idFactories.put("snowflake"+i,new SnowflakeIdFactory(workerId, threadNo++));
    }
    for(int i=0;i<10;i++){
    Thread temp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et<Long> setId = new HashSet<>();
    SnowflakeIdFactory idWorker = idFactories.get(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for(int j=0;j<n;j++){
    setId.add(idWorker.nextId());
    }
    synchronized (setAll){
    setAll.addAll(setId);
    log.info("{}生产了{}个id,并成功加入到setAll中.",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n);
    }
    cdLatch.countDown();
    }
    },"snowflake"+i);
    tlist.add(temp);
    }
    for(int j=0;j<10;j++){
    tlist.get(j).start();
    }
    cdLatch.await();

    long end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

    log.info("共耗时:{}毫秒,预期应该生产{}个id, 实际合并总计生成ID个数:{}",end1,10*n,setAll.size());

    }

    public static void testProductId(int dataCenterId, int workerId, int n){
    SnowflakeIdFactory idWorker = new SnowflakeIdFactory(workerId, dataCenterId);
    SnowflakeIdFactory idWorker2 = new SnowflakeIdFactory(workerId+1, dataCenterId);
    Set<Long> setOne = new HashSet<>();
    Set<Long> setTow = new HashSet<>();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n; i++) {
    setOne.add(idWorker.nextId());//加入set
    }
    long end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
    log.info("第一批ID预计生成{}个,实际生成{}个<<<<*>>>>共耗时:{}",n,setOne.size(),end1);

    for (int i = 0; i < n; i++) {
    setTow.add(idWorker2.nextId());//加入set
    }
    long end2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
    log.info("第二批ID预计生成{}个,实际生成{}个<<<<*>>>>共耗时:{}",n,setTow.size(),end2);

    setOne.addAll(setTow);
    log.info("合并总计生成ID个数:{}",setOne.size());

    }

    public static void testPerSecondProductIdNums(){
    SnowflakeIdFactory idWorker = new SnowflakeIdFactory(1, 2);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nt count = 0;
    for (int i = 0; System.currentTimeMillis()-start<1000; i++,count=i) {
    /** 测试方法一: 此用法纯粹的生产ID,每秒生产ID个数为400w+ */
    //idWorker.nextId();
    /** 测试方法二: 在log中打印,同时获取ID,此用法生产ID的能力受限于log.error()的吞吐能力.
    * 每秒徘徊在10万左右. */
    log.info(""+idWorker.nextId());
    }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start;
    System.out.println(end);
    System.out.println(cou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case1: 测试每秒生产id个数?
    * 结论: 每秒生产id个数400w+
    */
    //testPerSecondProductIdNums();

    /** case2: 单线程-测试多个生产者同时生产N个id,验证id是否有重复?
    * 结论: 验证通过,没有重复.
    */
    //testProductId(1,2,10000);//验证通过!
    //testProductId(1,2,20000);//验证通过!

    /** case3: 多线程-测试多个生产者同时生产N个id, 全部id在全局范围内是否会重复?
    * 结论: 验证通过,没有重复.
    */
    try {
    testProductIdByMoreThread(1,2,100000);//单机测试此场景,性能损失至少折半!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项目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优先考虑缓存,其次读写分离,再分表分库。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各位伙伴还是根据自己的项目和业务来综合考虑实行方案。

  • 相关阅读:
    [POJ1195] Mobile phones(二维树状数组)
    [SWUST1740] 圆桌问题(最大流)
    [SWUST1759] 骑士共存问题(最大流,最大独立集)
    欧拉函数O(sqrt(n))与欧拉线性筛素数O(n)总结
    BZOJ 1036: [ZJOI2008]树的统计Count-树链剖分(点权)(单点更新、路径节点最值、路径求和)模板,超级认真写了注释啊啊啊
    POJ 3237.Tree -树链剖分(边权)(边值更新、路径边权最值、区间标记)贴个板子备忘
    计蒜客 30999.Sum-筛无平方因数的数 (ACM-ICPC 2018 南京赛区网络预赛 J)
    洛谷 P3383 【模板】线性筛素数-线性筛素数(欧拉筛素数)O(n)基础题贴个板子备忘
    计蒜客 30996.Lpl and Energy-saving Lamps-线段树(区间满足条件最靠左的值) (ACM-ICPC 2018 南京赛区网络预赛 G)
    计蒜客 30990.An Olympian Math Problem-数学公式题 (ACM-ICPC 2018 南京赛区网络预赛 A)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andsome1013/p/1161181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