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的区别_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产生谐振的条件(转载)


    串联谐振:在电阻、电感和电容的串联电路中,出现电路的端电压和电路总电流同相位的现象。

    串联谐振的特点:电路呈纯电阻性,端电压和总电流同相,此时阻抗最小,电流最大,在电感和电容上可能产生比电源电压大很多倍的高电压,因此串联谐振也称电压谐振。

    注意事项:在电力工程上,由于串联谐振会出现过电压、大电流,以致损坏电气设备,所以要避免串联谐振。

    并联谐振:在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的电路中,出现并联电路的端电压与电路总电流同相位的现象。

    并联谐振的特点: 并联谐振电路总阻抗最大,因而电路总电流变得最小,但对每一支路而言,其电流都可能比总电流大得多,因此并联谐振又称电流谐振。

    注意事项:并联谐振不会产生危及设备安全的谐振过电压,但每一支路会产生过电流。

    串联谐振产生条件:在电阻、电感、电容和外加交流电源相串联的振荡回路中,当外加电源的频率等于回路的固有频率的时候,回路就会发生谐振。这种谐振叫做串联谐振。如果回路的电感是L、电容是C,那么串联回路的固有频率

    串联谐振有以下特点:回路总阻抗是纯电阻,而且变到最小值,等于回路的电阻;回路中的电流达到最大值;电感上的电压等于电容上的电压,并且等于交流电源电压的Q倍。因此,串联谐振也叫做电压谐振。如果外加电源的频率小于或者大于回路的固有频率,回路的总阻抗就会增大,回路电流就会减小。回路Q值越大,曲线越陡,谐振现象越剧烈。

    w>w0感性 w<w0 容性

    并联谐振产生条件:在电感、电容和外加交流电源相并联的振荡回路中,当外加电源的频率等于回路的固有频率的时候,回路就发生谐振。这种谐振叫做并联谐振。如果回路感抗和容抗比电阻大得多,并联网路的固有频率也可以近似写成:

     并联谐振有以下特点:总阻抗是纯电阻,而且达到最大值;回路电压达到最大值;如果电源内电阻大,使电路中的总电流可以看作恒定的话,两支路的电流是总电流的Q倍。也就是说,两支路电流的方向相反,大小相差不多,它们的差值就是总电流。因此,并联谐振又叫做电流谐振。如果外加电源频率小于或者大于回路的固有频率,回路的总阻抗就会减小,回路的电压也会减小。

    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品质因数公式怎么记?

      品质因数实质是过电压或过电流的倍数,串联谐振时,电感、电容电压超过电源电压的倍数就是品质因数,并联谐振时,电感、电容电流超过电源电流的倍数就是品质因数。串联谐振的Q值计算公式是这样的:Q=(1/R)*(L/C)^1/2
    并联谐振的Q值计算公式是这样的:Q=R*(C/L)^1/2

    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产生谐振的条件有什么区别

      1.串联谐振 电阻、电容、电感串联电路中,出现电源、电压、电流同相位现象,叫做串联谐振,其特点是:电路呈纯电阻性,电源、电压和电流同相位,电抗X等于0,阻抗Z等于电阻R,此时电路的阻抗最小,电流最大,在电感和电容上可能产生比电源电压大很多倍的高电压,因此串联谐振也称电压谐振。

      串联谐振就是电源和LC回路串联,当满足XL=XC时,LC等值阻抗几乎为零,电源输出电流极大,所以又称为“电流谐振”。

      2.并联谐振 压与原电压叠加,并联谐振:在电阻、电容、电感并联电路中,出现电路端电压和总电流同相位的现象,叫做并联谐振,其特点是:并联谐振是一种完全的补偿,电源无需提供无功功率,只提供电阻所需要的有功功率,谐振时,电路的总电流最小,而支路电流往往大于电路中的总电流,因此,并联谐振也叫电流谐振。

      并联谐振就是电源和LC回路并联,当满足XL=XC时,电源输出电流几乎为零,LC上的电压极高,所以又称为“电压谐振”。

    串联谐振中电感线圈内阻R的值对Q的影响?

    Q=ωL/(R+RL),其中RL是电感线圈上的导线本身的电阻,因为值很小,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公式就变成了Q=ωL/R。

    RL越大,Q越小。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hcr1995/p/9642595.html

  • 相关阅读:
    JAVA基础——编程练习(二)
    JAVA基础——面向对象三大特性:封装、继承、多态
    JVM内存
    50. Pow(x, n) (JAVA)
    47. Permutations II (JAVA)
    46. Permutations (JAVA)
    45. Jump Game II (JAVA)
    43. Multiply Strings (JAVA)
    42. Trapping Rain Water (JAVA)
    41. First Missing Positive (JAVA)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ranksimon/p/1259716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