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下午,我带女儿出去玩儿,乘电梯下楼时她问我:“爸爸,除了读书、写书,你最喜欢做什么?”
我说:“我就是喜欢读书、写作呀。”
笑笑说:“爸爸,你咋这么笨呢,读书写书是你的工作!除了它们,你最喜欢做什么?”
哈,我还真是笨,原来笑笑说的是那种与功利行为没有关联的喜欢。
我想了几件事情,旅游、看电影、下棋、听歌……可每件都只说了个名字,就说不下去了。因为话一出口,我就发觉,其实我并不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些事情。
啊呀,想想真是尴尬:一件事情,自己到底是不是喜欢,居然说不清楚。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7月28日中午,和媳妇吃饭,忽然聊起笑笑问我的那个问题,我拿来问媳妇:“你最喜欢做什么?”
她摇了摇头,奇怪地看着我说:“为什么忽然问这个?”
我告诉她,笑笑前两天问我了。
她说:“看起来笑笑这个问题给你很大触动。”
我在琢磨笑笑所谓的“喜欢”的含义,换了种说法问媳妇:“有没有哪件事情,你在做的时候,是比较安心自在的?”
就在我问她这句话时,我知道了,到底怎么才算是喜欢做一件事。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
当我们做一件事,心中没有过去如何如何,没有接下来我要怎样怎样,也没有这件事到底有没有价值的念头,我们对这件事,就是喜欢的。
简单点儿说,就是:如果一件事能让你沉浸其中、安住当下,过后又不令你后悔,那它就是你喜欢的事。
这是个非常高的标准,真的非常高。我们大多数时候做事情,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比如我在单位上班时,临近五一、端午之类的假期,上班时经常想到去哪里玩儿,而真出去玩儿了,又总想着快该回去上班了,到收假的那天,简直无法愉快地玩耍……
比如我早上跑步,心里往往会琢磨,公众号最近几篇文章的阅读量很低,该怎么改进呢……
比如我在庐山,人在云雾缭绕的画中行走,却因心里琢磨这个月不知能挣多少钱而分辨不出水雾拂面的具体感觉……
比如我吃饭,嘴里嚼着菜,心里却想着下午要写的文章怎么开头,品不出菜的味道……
比如我现在看书,看着看着就会想,这书到底有什么用,能提升我什么能力,想着想着就看不下去了……
现在的我,做一件事时,往往会跑神,要么想着已经过去的某件事,要么想着接下来的某件事,要么开始评价正在做的事情,很少有什么都不想就只是专注在手头这件事情上的时刻。
想来大多数人都和我类似:要么活在过去,要么活在未来,唯独没有活在当下。
当我们没有活在当下时,那些时刻,那些事情,总是在我们恍惚之间迅即逝去,不留痕迹。而当一件事情总是来不及体会,那别人问起时,我们自然就说不上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
我们之所以不能安住当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觉得,自己喜欢的事儿,比如画画、品茶、刺绣、雕刻,都不是什么正经事儿,纯粹就是休闲,不产生什么价值。
“有价值”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被塑造的观念,爸爸妈妈,老师,同事,老板,客户,不断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必须有价值才值得做。而“有没有价值”,是经由外在的评价体系来确认的。即,别人说你做的某件事有价值,你做的这件事才真的有价值。
某件事“有价值”,更简化更直接的说法,是它有经济价值或能明显看出它将通过某种方式带来经济价值。
追求“有价值”会让我们时时刻刻渴望外界对我们的确认、肯定和赞赏,这有利于我们融入社会评价体系。但如果我们的生活只有这个维度,也会让我们慢慢失去自我,做什么事情都会想着“他人会怎么看、在他人眼中我做的这件事有没有价值”,而一旦我们这么想,就很难安心在那些在外在评价体系中没什么经济价值的事情上,就很难活在当下,我们的生活就会渐渐变得无趣。
但其实,我们的生活,除了有价值这个维度,还有一个维度:有意思。
有意思是内在的,个人化的,是我们的一种感受。我觉得读武侠小说有意思,你觉得沙画有意思,他觉得桥牌有意思,大家都是对的。
有意思的事,是我们喜欢的事,可以抚慰我们的情绪,愉悦我们自己,让我们慢下来,让我们丰富起来。我们正是因为自己那些有意思的事而变得与他人不同。
“有意思”这个维度,刚好可以用来平衡“有价值”的生活观念对我们的同质化塑造。
可是我们被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有价值”挟持得久了,产生了“斯德哥尔摩效应”,竟对“有价值”产生了依赖,并且反过来帮它控制自己,竟慢慢内化了一种认知——“有意思但没社会价值的事情不是正经事儿,是不该去做的”。于是我们即便有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也会心不在焉,做着做着就被“有价值”的大磁铁给吸走了。这样的日子久了,就说不来喜欢什么事儿了。
然而,如果在“有价值”的体系之外,我们没有一件其它的事是真心喜欢的,是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生活就会没有意思。(不考虑“工作即爱好爱好即工作”的理想情况)
没有意思的生活,有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害怕闲下来。
一旦闲下来,就会觉得不对头,就会觉得无聊,就总想着赶紧找点什么正经事儿做,把这好不容得来的闲暇消磨过去。
可是好不容易把难得的闲暇杀死了,过后又觉得做的那些事情,既没有价值又没有意思,就会懊悔:啊呀,时间怎么就这样混过去了……
这样的生活,其实是又难熬又矛盾的呀。
反观小孩子,他们就不会这样,他们天生就觉得让自己快乐是理所当然的,玩水能让自己高兴就玩水,玩沙子能让自己高兴就玩沙子,堆雪人能让自己高兴就堆雪人,他们才不会想这些事情有什么社会价值,更不会因为这些事情没有大人眼中所谓的社会价值而觉得不该做。
我们应该学着像孩子那样纯粹,认同用有意思的事情愉悦自己是天经地义的。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暂时忽略社会评价体系对我们的束缚,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让我们收获有意思的生活。
▼
那么,如何发现自己喜欢的事呢?
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 回顾自己的过去,感受一下,有哪些时刻,自己是愉悦的、心安的、满足的,把这些时刻列出来
- 盘点这些时刻,看自己当时处在什么环境中、在做什么事情
- 多多去做这些事情
我用这个方法,回溯到我遥远的小学时代,找到了自己最爱做的事情:
- 玩弹子球
- 下象棋
- 读小说
进入初中后,玩弹子球这件事再没做过。偶尔晚自习后在宿舍下象棋,不巧被班主任“偷摸”进来抓到,狠批一顿,后来也不做了。
唯有读小说,伴着我度过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然而这几年,随着自己变得越来越功利,渐渐认同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觉着时间就应该拿来赚钱或提升赚钱的能力,于是在读小说时,脑子里总盘旋着“读这些书有什么用”的念头,于是就不能安安静静地与故事互动了。
不过庆幸的是,现在我知道并且认同:不能带来经济价值的纯粹的喜好,也是有用的,甚至是更为有用的——它可以直接愉悦我们,抚慰我们,让我们感到快乐。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多做自己喜欢的事,让我们的生活因了自己喜欢的事而更有滋味,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多立一根支柱,让我们能够更淡定从容地面对未知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