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能检查工具


    vmstat 

    1,表示每秒输出一次统计信息

    r:等待在CPU资源的进程数。这个数据比平均负载更加能够体现CPU负载情况,数据中不包含等待IO的进程。如果这个数值大于机器CPU核数,那么机器的CPU资源已经饱和。

    free:系统可用内存数(以千字节为单位),如果剩余内存不足,也会导致系统性能问题。下文介绍到的free命令,可以更详细的了解系统内存的使用情况。

    si, so:交换区写入和读取的数量。如果这个数据不为0,说明系统已经在使用交换区(swap),机器物理内存已经不足

    us, sy, id, wa, st:这些都代表了CPU时间的消耗,它们分别表示用户时间(user)、系统(内核)时间(sys)、空闲时间(idle)、IO等待时间(wait)和被偷走的时间(stolen,一般被其他虚拟机消耗)

    上述这些CPU时间,可以让我们很快了解CPU是否出于繁忙状态。一般情况下,如果用户时间和系统时间相加非常大,CPU出于忙于执行指令。如果IO等待时间很长,那么系统的瓶颈可能在磁盘IO。

    pidstat

    输出进程的CPU占用率,该命令会持续输出,并且不会覆盖之前的数据

    mpstat -P ALL 5 2

    -p 指定cpu,取值ALL,cpu代号,0-(cpu个数-1) 

    每5秒产生一个报告,总共产生2个

    显示每个CPU的占用情况,如果有一个CPU占用率特别高,那么有可能是一个单线程应用程序引起的。

    iostat -x 1 10 从设备角度来查看io状态

    -x表示显示所有参数信息,1表示每隔1秒监控一次,10表示共监控10次。

    其中rsec/s表示读入,wsec/s表示每秒写入,这两个参数某一个特别高的时候就表示磁盘IO有很大压力,util表示IO使用率,如果接近100%,说明IO满负荷运转

    r/s, w/s, rkB/s, wkB/s:分别表示每秒读写次数和每秒读写数据量(千字节)。读写量过大,可能会引起性能问题。

    await:IO操作的平均等待时间,单位是毫秒。这是应用程序在和磁盘交互时,需要消耗的时间,包括IO等待和实际操作的耗时。如果这个数值过大,可能是硬件设备遇到了瓶颈或者出现故障。

    avgqu-sz:向设备发出的请求平均数量。如果这个数值大于1,可能是硬件设备已经饱和(部分前端硬件设备支持并行写入)。

    %util:设备利用率。这个数值表示设备的繁忙程度,经验值是如果超过60,可能会影响IO性能(可以参照IO操作平均等待时间)。如果到达100%,说明硬件设备已经饱和。

    tps: 每秒I/O传输请求量;   

    如果显示的是逻辑设备的数据,那么设备利用率不代表后端实际的硬件设备已经饱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IO性能不理想,也不一定意味这应用程序性能会不好,可以利用诸如预读取、写缓存等策略提升应用性能

    iotop 从进程角度查看io状态

    iftop查看网络带宽

    sar -n DEV 1 4

    查看网络设备的吞吐率

    DEV显示网络接口信息,每一秒钟取一次值,取四次

    IFACE:LAN接口
    rxpck/s:每秒钟接收的数据
    txpck/s:每秒钟发送的数据包
    rxbyt/s:每秒钟接收的字节数
    txbyt/s:每秒钟发送的字节数
    rxcmp/s:每秒钟接收的压缩数据包
    txcmp/s:每秒钟发送的压缩数据包
    rxmcst/s:每秒钟接收的多播数据包
     

     sar -n TCP,ETCP 1

     

    命令在这里用于查看TCP连接状态,其中包括:

    active/s:每秒本地发起的TCP连接数,既通过connect调用创建的TCP连接;

    passive/s:每秒远程发起的TCP连接数,即通过accept调用创建的TCP连接;

    retrans/s:每秒TCP重传数量;

    TCP连接数可以用来判断性能问题是否由于建立了过多的连接,进一步可以判断是主动发起的连接,还是被动接受的连接。TCP重传可能是因为网络环境恶劣,或者服务器压力过大导致丢包。

  • 相关阅读:
    Android home键和back键区别
    装饰器模式
    对象的序列化
    构建器问题
    finnally的一些用法
    LinkedList ArrayList测试2
    LinkedList ArrayList测试
    meizu调试遇到 的问题
    java和c#通过esb服务互调用组件
    .NET平台常用的框架整理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anren224/p/859604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