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突然想到了中国大学对于转专业的一些规定,因此有些思考,在这里也是胡乱说说。
中国的大学转专业的设定都是要求到达本专业的前几名才可以有资格转专业,比如考入本专业的年级的前3名、前5名,但是这事情本身就很神奇,十分的违反常理,如果本专业学的好的有为什么要转专业呢,需要转专业的应该是那群本专业学习不好的人才应该取转专业。中国大学这样的规定是基于这样的原理,那就是"能者皆能,会者皆会"的原则,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如果你有能力学好本专业那你一定有能力学好其他专业,既然这样的话你自然可以转专业了,而那群你连本专业都学不会的人你又怎么可能学会其他专业的知识技能呢,既然如此那群本专业学不好的学生你也就该老老实实的呆在本专业好好学。
除了"能者皆能,会者皆会"的原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教育界和高校把转专业的资格当做是一种奖励,就如同奖学金、保研资格、入党资格等等。这样的思维源于所谓的“好坏专业之分”。不同专业高考入取分数的不同,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同(相应的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情况不同),而转专业的人肯定是要从不好就业的专业转到好就业的方向,而那些好专业(好就业的专业)本身就不可能无限的增加专业人数,一方面是好专业的最大容量人数必然有上限,其次是那些不好专业的容量人数也是要有一个下限的,要是不拿一个“线”在那划着那么岂不是坏专业的学生都跑到好专业去了,这样造成的专业不平衡是学校所无法承受的。而往往一般所谓的“好专业”的高考分数都要高于所谓的“坏专业”,如果不限制条件就轻易的要“坏专业”的学生转到“好专业”去对于那些本身在高考中考取高分才考到好专业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如果不考虑这点那大家高考的时候又有什么必要一定要考出那么高的分数来读“好专业”呢,毕竟高考分数对应的直接是高校的具体专业,要是不这样限制高校以后的招生如何保证,学生质量如何保证呢。
简单的说高校把转专业作为一种奖励的原因就是:
1. "能者皆能,会者皆会"的原则;
2. 专业平衡和公平公证原则。
中国教育界为这个问题争论了多年也一直无法解决上面的问题,所以这个事情一直是吵吵闹闹而没有结果,对此我是有一些个人看法的,我们小时候都读过“田忌赛马”的故事,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个思路来思考这个问题呢。既然把转专业作为一种奖励的规定是难以改变的,那么为什么不增加一种转专业的奖励考核呢。我的思路是这样,对于想要转专业的学生他们可以报名参加待转专业的课程和考试,如果他们可以达到一定的添加也可以转专业,比如前两个学期的考试(参加待转专业的考试)成绩能够排在待转专业的前5名、前四个学期的考试(参加待转专业的考试)成绩能够排在待转专业的前10名,如果这些想要转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想要转的专业里成绩达到一定条件也可以转到待转专业不就更好的体现了要更适合的学生读更适合的专业的设想嘛。毕竟解决方法要比问题多,只要想去解决问题就一定有可以解决的方法的,这就要看有没有人真的想去推动这样的事情了。
其实我的这个设想也是有不足的,那就是如果想转专业的人太多,比如金融、计算机这样火热的专业,一个专业可能就100个学生,但是有1000个其他专业的学生想要转,那么按照我的这个设想他们如果来跑到这样的火热专业来听课课堂本身也是容纳不小的,这样我们必然要保证本专业的学生有足够的空间,为此我们可以为本专业的学生划定座位空间,如果教室还有空余的空间才可以要非本专业的学生进来,以此来保证本专业学生的权益,同时也暗含一点那就是想要转专业的学生你们如果想靠考到待转专业前面的途径来专业那就应该在业余时间来努力,主要考自学来解决,毕竟这条路就是给那些更适合读这个专业的学生但是又无法靠传统途径来转专业的学生准备的;另一点不足那就是如果想转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待转专业的考试而没参加所属专业的考试,更或者是在待转专业的成绩一直不达标而本专业的可能也各种挂科,这样是不是会造成学生无法转专业而本专业又无法毕业的问题呢,这样我们可能又要有个保险规定,比如报名转专业的学生所属专业的考试不能有挂科,或者挂科总数不能超过3个,或者所属专业一个学期的挂科总数不能超过2个等等。还是那句话,方法比问题多,只要想解决总有解决的方法的。
上面的是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同时也真心中国教育界的这个问题终有一天可以妥善解决,也望相应的管理者敢于改革、敢于向前走,虽然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难但是总需要有这样的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