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nux 系统的顶层目录结构
/ 根目录,文件系统数的根
├── bin 存放用户二进制文件,系统启动需要的可执行程序
├── boot 包含机器启动时所需的内核和文件
├── dev 包含设备节点,与连接到计算机的物理设备一起使用的指令/接口
├── etc 包含系统范围的配置文件,大型软件包如gtk,python,X11,一般也在此存储
├── home 包含系统用户的目录(每个用户的下载,图片等)
├── lib 包含启动计算机的核心程序所必需的共享库
├── lost+found 包含由于系统崩溃或驱动器错误而放错位置的数据
├── media 包含用于USB,CD或DVD等媒体设备的安装点
├── mnt 临时文件系统挂载点,如用来安装系统的内容
├── opt 包含程序的其他程序包,如:Google chrome保存的文件
├── proc 包含与内核和正在运行的进程有关的文件
├── root root 用户主目录
├── sbin 存放系统二进制文件
├── srv 存放服务相关数据
├── sys sys 虚拟文件系统挂载点
├── tmp 在执行程序时可能创建的临时文件:在Ubuntu中,系统自动清理/tmp文件夹的时限是默认每次启动!
├── usr 包含一个次要的只读系统树,用于与某些程序共享或用于安装在其他Linux系统上
└── var 存放邮件、系统日志、备份文件等随时间变化其大小也发生变化的文件
ps:
A.不让/tmp下的文件自动清理:
sudo vi /etc/default/rcS
把
TMPTIME=0
修改成
TMPTIME=-1或者是无限大
改成这样的话,系统在重新启动的时候就不会清理你的/tmp目录了。
把
TMPTIME=0
修改成
TMPTIME=-1或者是无限大
改成这样的话,系统在重新启动的时候就不会清理你的/tmp目录了。
2.文件系统
在 Linux 上文件被分成两个部分:用户数据 (user data) 与元数据 (metadata)。
用户数据,即文件数据块 (data block),数据块是记录文件真实内容的地方;
而元数据则是文件的附加属性,如文件大小、创建时间、所有者等信息。在 Linux 中,元数据中的 inode 号(inode 是文件元数据的一部分但其并不包含文件名,inode 号即索引节点号)才是文件的唯一标识而非文件名。文件名仅是为了方便人们的记忆和使用,系统或程序通过 inode 号寻找正确的文件数据块。图 1.展示了程序通过文件名获取文件内容的过程。
图 1. 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
在 Linux 系统中查看 inode 号可使用命令 stat 或 ls -i(若是 AIX 系统,则使用命令 istat),如:
stat /home/harris/source/glibc-2.16.0.tar.xz
File: `/home/harris/source/glibc-2.16.0.tar.xz'
Size: 9990512 Blocks: 19520 IO Block: 4096 regular file
Device: 807h/2055d Inode: 2485677 Links: 1
Access: (0600/-rw-------) Uid: ( 1000/ harris) Gid: ( 1000/ harris)
...
...
# mv /home/harris/source/glibc-2.16.0.tar.xz /home/harris/Desktop/glibc.tar.xz
# ls -i -F /home/harris/Desktop/glibc.tar.xz
2485677 /home/harris/Desktop/glibc.tar.x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