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算法
之前反复说过,要处理的数据越大,算法和数据结构的选择对速度的影响也就越大。首先看个简单的例子。假设要从数据中使用线性查找(Linear Search),从头开始依次查找所需数据,那么如果有1000条数据,那就需要反复查找数据直至找到为止,这个算法最多要进行1000次查找。对于n条数据要进行n次搜索,因此称为O(n)算法。
而“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算法能在log n次之内查找n条数据,是O(log n)算法。使用二分查找,1000条数据最多只需10次就能查找完。
这个“最大查找次数”可以大致判断计算次数,称为复杂度。一般来说,复杂度越低,算法就越快。
n=1000时,O(n)的最大查找次数为1000,而O(log n)为10,计算次数差距为990。n再大些会怎样呢?若是100万条数据,O(n)需要100万次,而O(log n)只需20次。即使是1000万条,O(log n)也只需24次。很明显,与O(n)相比,O(log n)更能承受数据量的增加。
请以大规模数据为前提思考一下。数据量较小时,即使使用O(n)这种简单算法,计算量也不会太大,因此没什么太大问题。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算法选择的差异就越来越大。在数据搜索处理中,使用线性查找的话,数据量增大到1000条、100万条、1000万条时……显然会成为瓶颈。而解决该瓶颈的方法就是选择复杂度更低的查找算法,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讲述Hatena的服务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算法的基本思路吧。
“算法”是什么?重新来考虑一下。根据《アルゴリズムイントロダクション 改訂2版 第1巻 数学的基礎とデータ構造》[1](近代科学社、2007年),算法(algorithm)就是明确定义的(well-defined)、以某个值或值的集合为输入(input)、以某个值或值的集合为输出(output)的计算步骤。
——引用自《アルゴリズムイントロダクション
改訂2版 第1巻 数学的基礎とデータ構造》(Thomas H.Cormen/Charles E.Leiserson/Ronald L. Rivest/Clifford
Stein著、浅野哲夫/岩野和生/梅尾博司/山下雅史/和田幸一译,近代科学社,2007年)第5页
输入适当的值,通过明确定义的计算步骤得到输出值,这就是算法。将要查找的数据和被查找的数据作为输入进行查找,得到要查找的数据所在的位置,这就是“查找算法”。
狭义算法和广义算法
算法这个词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用途很广泛。
从数据库提取记录进行适当处理后输出成报表,对于这种平时随手就能写出的程序,也可以说“用的是什么算法?”这时提问者想知道的应该是处理(domain logic)的流程。这就是算法的广义含义。
而算法的狭义含义,大多是指“针对明确定义的计算问题,执行已定义的计算步骤”。因此,市面上的算法书并不是讲述业务应用程序的处理逻辑,而是讲述排序、搜索、散列等计算问题的解法的。
第7章的内容就是狭义的算法。
学习算法的意义
——计算机资源有限,工程师的通用语言
CPU、内存等计算机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学习算法十分重要。对于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解决掉,这种思考方式也是必须学习的。
而且,与设计模式同样,算法也是工程师们的通用语言。要用“使用散列就能解决了”这种语言来沟通,双方都需要正确理解散列算法是什么。
学习算法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理解算法后就(可能)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学习贝叶斯过滤器(Bayesian Filter)之后,就可以编写数据自动分类之类的程序。利用该算法可以编写垃圾邮件过滤器。
有了能用几MB的容量保存几亿条数据的数据结构,就能轻松发布由于过大而很难发布的程序。如前一阵子发布的Google日文输入法[2]就用LOUDS这种数据结构将字典数据压缩到50MB左右,这样就能发布巨大的字典。
而且如前所述,面对大规模数据时,算法特性会对应用程序的性能产生巨大影响。学习算法对于把握这种感觉也很有帮助。
为什么算法知识是必要的?
— 计算机资源有限
— 工程师们的通用语言
— 理解算法后(也许)可以解决新问题
本文节选自《大规模WEB服务开发技术》一书
图书详细信息:http://www.cnblogs.com/broadview/archive/2011/08/17/214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