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CD 的分类和显示原理


    LCD

    Shor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 type of display used in digital watches and many portable computers. LCD displays utilize two sheets of polarizing material with a liquid crystal solution between them. An electric current passed through the liquid causes the crystals to align so that light cannot pass through them. Each crystal, therefore, is like a shutter, either allowing light to pass through or blocking the light.

    Monochrome LCD images usually appear as blue or dark gray images on top of a grayish-white background. Color LCD displays use two basic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color: Passive matrix is the less expensive of the two technologies. The other technology, called thin film transistor (TFT) or active-matrix, produces color images that are as sharp as traditional CRT displays, but the technology is expensive. Recent passive-matrix displays using new CSTN and DSTN technologies produce sharp colors rivaling active-matrix displays.

    Most LCD screens used in notebook computers are backlit, or transmissive, to make them easier to read.
    ===================================================================================
    1. 液晶显示器的分类
    2. 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3.
    具体来分析按物理结构分为四种的液晶显示器
    4. 液晶显示器的技术参数


    1. 液晶显示器的分类
    液晶显示器按照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被动矩阵式LCD及主动矩阵式LCD两种。
    (1).    被动矩阵式LCD在亮度及可视角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反应速度也较慢。由于画面质量方面的问题,使得这种显示设备不利于发展为桌面型显示器,但由于成本低廉的因素,市场上仍有部分的显示器采用被动矩阵式LCD。被动矩阵式LCD又可分为TN-LCD(Twisted Nematic-LCD,扭曲向列LCD)、STN-LCD(Super TN-LCD,超扭曲向列LCD)和DSTN-LCD(Double layer STN-LCD,双层超扭曲向列LCD)。

    (2).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主动矩阵式LCD,也称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LCD,薄膜晶体管LCD)。TFT液晶显示器是在画面中的每个像素内建晶体管,可使亮度更明亮、色彩更丰富及更宽广的可视面积。与CRT显示器相比,LCD显示器的平面显示技术体现为较少的零件、占据较少的桌面及耗电量较小,但CRT技术较为稳定成熟。


    2. 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我们很早就知道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型态。液体分子质心的排列虽然不具有任何规律性,但是如果这些分子是长形的(或扁形的),它们的分子指向就可能有规律性。于是我们就可将液态又细分为许多型态。分子方向没有规律性的液体我们直接称为液体,而分子具有方向性的液体则称之为“液态晶体”,又简称“液晶”。液晶产品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常见到的手机、计算器都是属于液晶产品。液晶是在1888年,由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发现的,是一种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一般最常用的液晶型态为向列型液晶,分子形状为细长棒形,长宽约1nm~10nm,在不同电流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做规则旋转90度排列,产生透光度的差别,如此在电源ON/OFF下产生明暗的区别,依此原理控制每个像素,便可构成所需图像。
    (1).     被动矩阵式LCD工作原理
    TN-LCD、STN-LCD和DSTN-LCD之间的显示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液晶分子的扭曲角度有些差别。下面以典型的TN-LCD为例,向大家介绍其结构及工作原理。
    在厚度不到1厘米的TN-LCD液晶显示屏面板中,通常是由两片大玻璃基板,内夹着彩色滤光片、配向膜等制成的夹板 外面再包裹着两片偏光板,它们可决定光通量的最大值与颜色的产生。彩色滤光片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构成的滤片,有规律地制作在一块大玻璃基板上。每一个像素是由三种颜色的单元(或称为子像素)所组成。假如有一块面板的分辨率为1280×1024,则它实际拥有3840×1024个晶体管及子像素。  每个子像素的左上角(灰色矩形)为不透光的薄膜晶体管,彩色滤光片能产生RGB三原色。每个夹层都包含电极和配向膜上形成的沟槽,上下夹层中填充了多层液晶分子(液晶空间不到5×10-6m)。在同一层内,液晶分子的位置虽不规则,但长轴取向都是平行于偏光板的。另一方面,在不同层之间,液晶分子的长轴沿偏光板平行平面连续扭转90度。其中,邻接偏光板的两层液晶分子长轴的取向,与所邻接的偏光板的偏振光方向一致。在接近上部夹层的液晶分子按照上部沟槽的方向来排列,而下部夹层的液晶分子按照下部沟槽的方向排列。最后再封装成一个液晶盒,并与驱动IC、控制IC与印刷电路板相连接。
    在正常情况下光线从上向下照射时,通常只有一个角度的光线能够穿透下来,通过上偏光板导入上部夹层的沟槽中,再通过液晶分子扭转排列的通路从下偏光板穿出,形成一个完整的光线穿透途径。而液晶显示器的夹层贴附了两块偏光板,这两块偏光板的排列和透光角度与上下夹层的沟槽排列相同。当液晶层施加某一电压时,由于受到外界电压的影响,液晶会改变它的初始状态,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排列,而变成竖立的状态。因此经过液晶的光会被第二层偏光板吸收而整个结构呈现不透光的状态,结果在显示屏上出现黑色。当液晶层不施任何电压时,液晶是在它的初始状态,会把入射光的方向扭转90度,因此让背光源的入射光能够通过整个结构,结果在显示屏上出现白色。为了达到在面板上的每一个独立像素都能产生你想要的色彩,多个冷阴极灯管必须被使用来当作显示器的背光源。
    (2).     主动矩阵式LCD工作原理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结构与TN-LCD液晶显示器基本相同,只不过将TN-LCD上夹层的电极改为FET晶体管,而下夹层改为共通电极。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与TN-LCD却有许多不同之处。TFT-LCD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是采用“背透式”照射方式。当光源照射时,先通过下偏光板向上透出,借助液晶分子来传导光线。由于上下夹层的电极改成FET电极和共通电极,在FET电极导通时,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同样会发生改变,也通过遮光和透光来达到显示的目的。但不同的是,由于FET晶体管具有电容效应,能够保持电位状态,先前透光的液晶分子会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到FET电极下一次再加电改变其排列方式为止。

     

    3. 具体来分析按物理结构分为四种的液晶显示器
    1)扭曲向列型(TN-Twisted Nematic);
    2)超扭曲向列型(STN-Super TN);
    3)双层超扭曲向列型(DSTN-Dual Scan Tortuosity Nomograph);
    4)薄膜晶体管型(TFT-Thin Film Transistor)。

        其中 TN-LCD、STN-LCD和DSTN-LCD的基本显示原理都相同,只是液晶分子的扭曲角度不同而已。STN-LCD的液晶分子扭曲角度为180度甚至270度。而TFT-LCD则采用与TN系列LCD截然不同的显示方式。 其具体工作原理见下:

        1)、TN型采用的是液晶显示器中最基本的显示技术,而之后其它种类的液晶显示器也是以TN型为基础来进行改良。而且,它的运作原理也较其它技术来的简单。请读者参照下方的图片。图中所表示的是TN型液晶显示器的简易构造图,包括了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偏光板,具有细纹沟槽的配向膜,液晶材料以及导电的玻璃基板。

         在不加电场的情况下,入射光经过偏光板后通过液晶层,偏光被分子扭转排列的液晶层旋转90度。在离开液晶层时,其偏光方向恰与另一偏光板的方向一致,所以光线能顺利通过,使整个电极面呈光亮。

         当加入电场的情况时,每个液晶分子的光轴转向与电场方向一致。液晶层也因此失去了旋光的能力,结果来自入射偏光片的偏光,其方向与另一偏光片的偏光方向成垂直的关系,并无法通过,这样电极面就呈现黑暗的状态。

        TN型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材料置于两片贴附光轴垂直偏光板的透明导电玻璃间,液晶分子会依附向膜的细沟槽方向,按序旋转排列。如果电场未形成,光线就会顺利的从偏光板射入,液晶分子将其行进方向旋转,然后从另一边射出。如果在两片导电玻璃通电之后,玻璃间就会造成电场,进而影响其间液晶分子的排列,使分子棒进行扭转,光线便无法穿透,进而遮住光源。这样得到光暗对比的现象,就叫做扭转式向列场效应,简称TNFE(twisted nematic field effect)。电子领域中所用的液晶显示器,几乎都是用扭转式向列场效应原理制成的。

        2)、STN型的显示原理与TN相类似。不同的是,TN扭转式向列场效应的液晶分子是将入射光旋转90度,而STN超扭转式向列场效应是将入射光旋转180~270度。

    必须在这里指出的是,单纯的TN液晶显示器本身只有明暗两种情形(或称黑白),并没有办法做到色彩的变化。而STN液晶显示器由于液晶材料的关系,以及光线的干涉现象,因此显示的色调都以淡绿色与橘色为主。但如果在传统单色STN液晶显示器加上一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并将单色显示矩阵之任一像素(pixel)分成三个子像素(sub-pixel),分别通过彩色滤光片显示红、黄、蓝三原色,再经由三原色比例之调和,也可以显示出全彩模式的色彩。另外,TN型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屏幕做的越大,其屏幕对比度就会显得较差,不过藉由STN的改良技术,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比度不足的情况。

        3)、DSTN是通过双扫描方式来扫描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屏,从而达到完成显示目的。DSTN是由超扭曲向列型显示器(STN)发展而来的。由于DSTN采用双扫描技术,因此显示效果相对STN来说,有大幅度提高。笔记本电脑刚出现时主要是使用STN,其后是DSTN。STN和DSTN的反应时间都较慢,一般约为300ms左右。从液晶显示原理来看,STN的原理是通过电场改变原为180度以上扭曲的液晶分子的排列,达到改变旋光状态的目的。外加电场则通过逐行扫描的方式改变电场,因此在电场反复改变电压的过程中,每一点的恢复过程都较慢,这样就会产生余辉现象。用户能感觉到拖尾(余辉)现象,也就是一般俗称的“伪彩”。由于DSTN显示屏上每个像素点的亮度和对比度都不能独立控制,造成其显示效果欠佳。由这种液晶体所构成的液晶显示器对比度和亮度都比较差、屏幕观察范围也较小、色彩不够丰富,特别是反应速度慢,不适于高速全动图像、视频播放等应用。一般只用于文字、表格和静态图像处理,但是它结构简单并且价格相对低廉,耗能也比TFT-LCD少,而视角小也可以通过防止窥视屏幕内容达到保密作用,结构简单也减小整机体积和重量。因此,在少数笔记本电脑中仍采用它作为显示设备。目前,DSTN液晶显示屏仍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DSTN-LCD也不是真正的彩色显示器,它只能显示一定的颜色深度。与CRT的颜色显示特性相距较远,因而又称为“伪彩显”。DSTN的工作特点是这样的:扫描屏幕被分为上下两部分,CPU同时并行对这两部分进行刷新(双扫描),这样的刷新频率虽然要比单扫描(STN)重绘整个屏幕快一倍,提高了占空率,改善了显示效果。而且当DSTN分上下两屏同时扫描时,上下两部分就会出现刷新不同步的问题。所以当内部电子元件的性能不佳时,显示屏中央可能会出现一条模糊的水平亮线。不过,现在采用DSTN-LCD的电脑因CPU和RAM速率高且性能稳定,这种不同步现象已经很少碰见到了。

        另外,由于DSTN显示屏上的像素信息是由屏幕左右两侧的一整行晶体管控制下的像素来显示,而且每个像素点不能自身发光,是无源像点。所以反应速度不快,屏幕刷新后更可能留下幻影,其对比度和亮度也比较低,看到的图像要比CRT显示器里的暗得多。

         而HPA则被称为高性能定址或快速DSTN 。它是DSTN的改良型,能提供比DSTN更快的反应时间、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大的视角。再加上它具有与DSTN相近的成本,因此在低端笔记本电脑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

    液晶屏幕的驱动方式

    单纯矩阵驱动方式是由垂直与水平方向的电极所构成。选择要驱动的部分,是由水平方向的电压来控制。而垂直方向的电极则负责驱动液晶分子。

        TN与STN型液晶显示器所使用的是单纯驱动电极方式,都是采用X、Y轴的交叉方式来驱动,如下图所示。因此如果显示部份越做越大的话,那么中心部份的电极反应时间可能就会比较长。而为了让屏幕显示一致,整体显示速度就会变慢。讲的简单一点,就好象是当CRT显示器的屏幕更新频率不够快时,使用者就会感到屏幕闪烁、跳动;或着是当需要快速显示3D动画时,显示器的显示速度却无法跟上,显示出来的要果可能就会有延迟的现象。所以,早期的液晶显示器在尺寸上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并不适合用来看电影、玩3D游戏。

        主动式矩阵的驱动方式是让每个画素都对应一个组电极,它的构造有点像DRAM的回路方式,电压通过扫描(或称作一定时间充电)方式,来表示每个画素的状态。

    为了改善此前出现的问题,后来液晶显示技术大多采用主动式矩阵(active-matrix addressing)的方式来驱动。这也是目前达到高资料密度液晶显示效果的理想装置,而且分辨率极高。方法是利用薄膜技术所做成的硅晶体管电极,通过扫描法来选择任意一个显示点(pixel)的开与关。这其实就是利用容易控制薄膜式晶体管的非线性功能,来取代不易控制的液晶非线性功能。

        在TFT型液晶显器导电玻璃上细小的网状线路中,,电极是由薄膜式晶体管所排列而成的矩阵开关,在每个线路相交的地方都有着相应的控制匣。虽然驱动讯号快速地在各显示点扫瞄而过,但只有电极上晶体管矩阵中被选择的显示点,才能得到足以驱动液晶分子的电压。这样就使得液晶分子轴转向,并形成「亮」的对比,而不被选择的显示点自然就是「暗」的对比。这也避免了显示功能对液晶电场效应能力的依靠。

        4)、TFT型液晶显示器的运作原理

        TFT型的液晶显示器较为复杂,主要是由:萤光管、导光板、偏光板、滤光板、玻璃基板、配向膜、液晶材料、薄模式晶体管等等构成。首先,液晶显示器必须先利用背光源,也就是萤光灯管投射出光源,这些光源会先经过一个偏光板然后再经过液晶。这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就会改变穿透液晶的光线角度,然后这些光线还必须经过前方的彩色的滤光膜与另一块偏光板。因此我们只要改变刺激液晶的电压值就可以控制最后出现的光线强度与色彩,这样就能在液晶面板上变化出有不同色调的颜色组合了。

        TFT-LCD的每个像素点都是由集成在自身上的TFT来控制的,它们是有源像素点。因此,不但反应时间可以极大地加快,起码可以到80ms左右;对比度和亮度也大大提高了;同时分辨率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因为它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更丰富的色彩,荧屏更新频率也更快,所以我们称之为“真彩”。

        目前市面上的 LCD液晶显示器主要有两类:DSTN(dual-scan twisted nematic,双扫描交错液晶显示)和TFT(thin 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显示),也就是被动矩阵(无源矩阵)和主动矩阵(有源矩阵)两种。

        与 DSTN相比,TFT的主要特点是在每个像素配置一个半导体开关器件,其加工工艺类似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由于每个像素都可通过点脉冲直接控制,使得每个节点相对独立,并可以连续控制。这样不仅提高了反应时间,同时在灰度控制上也可以做到非常精确,这就是TFT色彩较DSTN更为逼真的原因。TFT-LCD是目前最好的LCD彩色显示设备之一,TFT-LCD具有屏幕反应速度快、对比度和亮度都较高、屏幕可视角度大、色彩丰富、分辨率高等等特点,克服了两者的原有的许多缺点,是目前桌面型 LCD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LCD显示屏的主流显示设备。在色彩显示性能方面与CRT显示器相当,凡CRT显示器所能显示的各种信息都能同样显示,其显示效果已经接近CRT显示器。在有源矩阵LCD中,除了TFT-LCD外,还有一种黑矩阵LCD。它是当前的高品质显示技术产品。它的原理是将有源矩阵技术与特殊镀膜技术相结合,既可以充分利用LCD的源显示特点,又可以利用特殊镀膜技术,在减少背景光泄漏、增加屏幕黑度、提高对比度的作用,并可以同时减小在日常明亮工作环境下的眩光现象。

    4. 液晶显示器的技术参数

    1.     可视面积
    液晶显示器所标示的尺寸就是实际可以使用的屏幕范围一致。例如,一个15.1英寸的液晶显示器约等于17英寸CRT屏幕的可视范围。

    2.      可视角度
    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左右对称,而上下则不一定对称。举个例子,当背光源的入射光通过偏光板、液晶及取向膜后,输出光便具备了特定的方向特性,也就是说,大多数从屏幕射出的光具备了垂直方向。假如从一个非常斜的角度观看一个全白的画面,我们可能会看到黑色或是色彩失真。一般来说,上下角度要小于或等于左右角度。如果可视角度为左右80度,表示在始于屏幕法线80度的位置时可以清晰地看见屏幕图像。但是,由于人的视力范围不同,如果没有站在最佳的可视角度内,所看到的颜色和亮度将会有误差。现在有些厂商就开发出各种广视角技术,试图改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特性,如:IPS(In Plane Switching)、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TN+FILM。这些技术都能把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增加到160度,甚至更多。
    3.     点距
    我们常问到液晶显示器的点距是多大,但是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数值是如何得到的,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究竟是如何得到的。举例来说一般14英寸LCD的可视面积为285.7mm×214.3mm,它的最大分辨率为1024×768,那么点距就等于:可视宽度/水平像素(或者可视高度/垂直像素),即285.7mm/1024=0.279mm(或者是214.3mm/768=0.279mm)。
    4.    色彩度
    LCD重要的当然是的色彩表现度。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任何一种色彩都是由红、绿、蓝三种基本色组成的。LCD面板上是由1024×768个像素点组成显像的,每个独立的像素色彩是由红、绿、蓝(R、G、B)三种基本色来控制。大部分厂商生产出来的液晶显示器,每个基本色(R、G、B)达到6位,即64种表现度,那么每个独立的像素就有64×64×64=262144种色彩。也有不少厂商使用了所谓的FRC(Frame Rate Control)技术以仿真的方式来表现出全彩的画面,也就是每个基本色(R、G、B)能达到8位,即256种表现度,那么每个独立的像素就有高达256×256×256=16777216种色彩了。
    5.    对比值
    对比值是定义最大亮度值(全白)除以最小亮度值(全黑)的比值。CRT显示器的对比值通常高达500:1,以致在CRT显示器上呈现真正全黑的画面是很容易的。但对LCD来说就不是很容易了,由冷阴极射线管所构成的背光源是很难去做快速地开关动作,因此背光源始终处于点亮的状态。为了要得到全黑画面,液晶模块必须完全把由背光源而来的光完全阻挡,但在物理特性上,这些元件并无法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总是会有一些漏光发生。一般来说,人眼可以接受的对比值约为 250:1。
    6.    亮度值
    液晶显示器的最大亮度,通常由冷阴极射线管(背光源)来决定,亮度值一般都在200~250 cd/m2间。液晶显示器的亮度略低,会觉得屏幕发暗。虽然技术上可以达到更高亮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亮度值越高越好,因为太高亮度的显示器有可能使观看者眼睛受伤。
    7.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是指液晶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此值当然是越小越好。如果响应时间太长了,就有可能使液晶显示器在显示动态图像时,有尾影拖曳的感觉。一般的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在20~30ms之间。

    [内容来自互联网]

  • 相关阅读:
    css
    常见属性
    表单
    html的块
    常见标签(一)
    html5 文本内容
    整数的分解
    快速排序及其应用
    javascript之动画特效
    html标签积累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sic/p/205336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