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T_AI公开课p1p2学习笔记


    视频连接

    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人工智能

    01-人工智能

    1、关键词

    思维

    MIT:模型+表达!

    MIT:技能+经验(所有AI的专家)

    2、概念

    1. 人工智能是关于支持模型建立的表达系统;模型是针对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模型。建立智能程序。

    2. 人工智能是关于通过表示得以呈现的约束条件,而表示针对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模型。最后需要创建程序。

    3. 显然,人工智能是关于算法的,通过针对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模型表示所呈现的约束条件得以实现。

    4. 算法/程序/方法。

    5. 模型是思维、感知和行动有机整体。比如:系统想象一个情形,然后读出答案,将视觉系统用于想象的情境中

    6. 人类变革:将领种概念合成第三种概念,就是开始学会用语言描述事物。讲故事和理解故事就是教育的全部。

    7. 语言还能能整理感觉系统所获得的资源,指挥感觉系统,去想象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

    8. 生成测试法(一个个比较测试) Rumpelstiltskin(侏儒)原则:给小东西命名+解释

    02-推理:目标树与问题求解

    1、形式

    人求解问题的方法→机器求解问题的方法。

    2、概念

    【问题归约problem reduction】
    先转化为简单问题(安全变换);然后简单问题查表;最后检验中是否正确;

    • 如果要启发式变换(难一点) ,会导致目标树有不同的分支,然后选择考虑随便一支问题,然后再回到原来的结点去考虑另一个分支的问题,最后回退到最简单的那个去处理。

    • 引入“与节点”(and node)和“或节点”(or node),而积分化简的过程也形成了一个树形状的图,对于这个图我们称之为
      “问题归约树(Problem reduction tree)”
      或者
      “目标树(Goal tree)”
      或者
      “与或树(add/or tree)”

    问题归约就有点像数据结构中对树的深度遍历。

    3、积分变换例子

    教育理念:
    掌握skill之前要先understand ,理解之前要见过。所以要举一个见过的例子!

    (一道高数积分题)
    并给出程序流程图

    4、此程序(算法)的一些思考

    • 最大情况下,树的深度是多少?

    7。理解为:积分变换次数最多为7次

    • 平均深度是多少?

    3.理解为:我们平时写的积分题平均变换3次

    • 有多少分支没被用过?

    1.理解为:如果你选择了不会被用上的分支,就会做很多无用功;一般只有一个分支(积分变换)

    • 使用树这样的结构好处是?

    无用的分支很快就能走到死胡同,很节省时间,不必要使用函数复合深度来判断哪一个最简单。

    5、每次进入新领域都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元知识)

    1. 涉及到的知识

    积分变换、树如何工作

    1. 问题何时解决
    2. 知识如何表示?

    不同知识有不同的表示。积分知识都被表示为数学表达式,积分变换表示为表格,目标树的知识用流程表示。

    1. 知识的使用方式?

    简单变换让问题变得更简单,表格使用在树的底部。

    1. 需要多少知识?

    积分变换中安全变换需要12个,启发式变换需要12个;

    *发现:使用的方法和问题的特征之间有对应关系,观察问题的特征就可以选择出正确的方法。

    6、结语

    最后:了解了程序的原理之后,发现it's not intelligent after all~

  • 相关阅读:
    【题解】Candle
    【题解】购物
    【题解】论逼格
    浅谈前缀和
    浅谈 LCA
    浅谈Meet in the middle——MITM
    拓扑排序
    时间复杂度符号
    浅谈排序算法[动图]
    404 页面不存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uomoyixia/p/12323424.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