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把手教你搭建FastDFS集群(中)


    手把手教你搭建FastDFS集群(中)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u012453843/article/details/69055570

            上一篇博客,我们一起搭建了storage和tracker集群,FastDFS集群还未搭建完毕,不过由于篇幅过长,因此需要分成两篇来写。

    一、tracker和storage集群上传图片测试

            由于目前还没有搭建完集群,因此我们暂且在tracker的一台设备上(我们就选择192.168.156.5这台设备)使用client来上传图片进行测试。

            1.进入到/etc/fdfs/目录下,我们可以看到client.conf.sample这么一个配置文件,如下图所示。

            2.我们使用命令:cp client.conf.sample client.conf复制一份该文件并命名为client.conf,如下图所示。

            3.修改client.conf配置文件,使用命令:vim client.conf,需要修改的配置有base_path=/fastdfs/tracker、tracker_server=192.168.156.5:22122和
    tracker_server=192.168.156.6:22122,如下图所示。其中/fastdfs/tracker这个目录我们已经创建过了,因此这时不需要再创建了。

           4.下面我们来上传一张图片,我把/usr/local目录下一张3.jpg图片上传,使用的命令:/usr/bin/fdfs_upload_file  /etc/fdfs/client.conf /usr/local/3.jpg,可以看到这条命令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usr/bin/fdfs_upload_file,意思是指定要进行上传文件操作,第二部分是/etc/fdfs/client.conf,意思是指定上传操作使用的配置文件,这个配置文件就是我们上面刚配置过的client.conf文件,第三部分是/usr/local/3.jpg,意思是指定要上传哪个目录下的哪个文件。按回车执行上传命令后,会返回一个串:group1/M00/00/00/wKicB1jjiFmAOUdkAAHk-VzqZ6w720.jpg,其中group1表示这张图片被保存在了哪个组当中,M00代表磁盘目录,如果电脑只有一个磁盘那就只有M00, 如果有多个磁盘,那就M01、M02...等等。00/00代表磁盘上的两级目录,每级目录下是从00到FF共256个文件夹,两级就是256*256个。wKicB1jjiFmAOUdkAAHk-VzqZ6w720.jpg表示被存储到storage上的3.jpg被重命名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图片名字重复。

           我们到两组group所在的四台设备的/fastdfs/storage/data/00/00目录下查看一下是否有我们刚才上传的图片,发现192.168.156.7和192.168.156.8两台设备上有该图片,而192.168.156.9和192.168.156.10两台设备上没有该图片。这是由于192.168.156.7和192.168.156.8两台设备属于group1,而192.168.156.9和192.168.156.10属于group2,返回的图片信息中明确说明了存储在了group1下面,因此可group2下面是没有该图片的。

            我们在搭建集群的时候,配置的策略是轮询策略,那么我们现在再上传一次该图片,看是否会存储到group2下面。如下图所示,发现这次返回的路径信息中显示存储到了group2下面。

            下面再到四台设备下的/fastdfs/storage/data/00/00目录下查看下图片信息,发现192.168.156.7和192.168.156.8这两台设备的图片还是刚才那一张,并没有新增图片。而192.168.156.9和192.168.156.10这两台设备上新增了我们刚才上传的图片,这说明第二次上传确实是存储到了group2上面。

             大家可以多次上传图片,就可以看到存储确实是一次group1,一次group2,轮询进行存储的,如下图所示。

          这里说一个情况,那就是同处一个组的某台设备如果发生了故障,那么这时上传的文件将只能存放到其它同组设备上,等故障设备修复后,同组的其它设备会自动将数据同步到该故障设备上,这个不用我们干预。

    二、配置Ngnix

            1.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能够使用http方式来上传或下载文件的,因此我们需要配置下nginx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关闭除两个组所在的四台之外的其它所有设备,然后把剩下的这四台设备切换到/usr/local/software目录下,如下图所示。

           2.这四台设备都需要执行同一个操作,那就是解压fastdfs-nginx-module_v1.16.tar.gz,我们把命令:tar -zxvf fastdfs-nginx-module_v1.16.tar.gz -C /usr/local/fast/复制到下面那个输入框中,默认情况下,在这个输入框中输入命令并按回车,命令执行的范围是当前会话,为了同时在四台设备上执行同样的命令,我们可以切换到"全部Xshell(X)"。如下图所示。

          切换到"全部Xshell(X)"后,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输入框左边的那个图标切换成了多个窗口的图标。这时我们把鼠标放到输入框中,按回车便可同时在四台设备上执行相同的命令。

           解压信息如下图所示,其它设备我就不一一截图了。

         3.四台设备都需要进入到/usr/local/fast/fastdfs-nginx-module/src/这个目录下,因此我们把cd /usr/local/fast/fastdfs-nginx-module/src/命令放到下面的输入框中并按回车。

           我们可以看到在/usr/local/fast/fastdfs-nginx-module/src/这个目录下有个config配置文件,我们需要修改下该文件。

           我们在下面的全局输入框中输入"vim config"同时打开四台设备的该配置文件,如下图所示,该配置文件的第四行我们需要做下修改,这是因为我们前面为了查看方便而把东西放到了/usr/local/include下,但是实际执行make install安装时却安装在了/usr/include下面,也就是我们多了一层local目录,因此我们需要把该行的两个local目录去掉。

          去掉local目录后如下图所示。同样的,我们把其它三台设备的这行配置也都去掉local目录。

           4.安装nginx依赖包

            把下面四条命令执行一遍。

            yum install pcre

            yum install pcre-devel

            yum install zlib

            yum install zlib-devel

          5.安装nginx

           四台设备都进入到/usr/local/software目录下,该目录下nginx-1.6.2.tar.gz是nginx安装包。

         把解压命令:tar -zxvf nginx-1.6.2.tar.gz -C /usr/local/输入到下面的输入框中,回车即可在这四台设备上同时执行解压操作。

            安装完之后,我们都进入到/usr/local/nginx-1.6.2/目录下,然后在下面的输入框中输入命令:./configure --add-module=/usr/local/fast/fastdfs-nginx-module/src/并按回车,在四台设备上都加入下模块并进行检查。

          检查信息如下图所示。

          检查完之后,我们在下面输入框中输入命令make && make install,回车,四台设备同时执行编译安装操作。

           安装信息中没有出现错误信息,说明我们的安装成功,安装完之后,我们到/usr/local/目录下,可以看到多了一个nginx的文件夹,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们到/usr/local/fast/fastdfs-nginx-module/src/目录下,我们还是在输入框中输入cd /usr/local/fast/fastdfs-nginx-module/src/并回车,四台设备都进入到该目录下。

            我们将cp mod_fastdfs.conf /etc/fdfs/复制到/etc/fdfs/目录下,我们在下面输入框中输入命令cp mod_fastdfs.conf /etc/fdfs/并按回车,四台设备同时进行复制操作。

            复制完之后,我们修改/etc/fdfs/目录下的mod_fastdfs.conf,我们使用命令vim /etc/fdfs/mod_fastdfs.conf来编辑192.168.156.7上的该文件。

            需要修改的地方如下:

    connect_timeout=10
    tracker_server=192.168.156.5:22122
    tracker_server=192.168.156.6:22122
    storage_server_port=23000//默认就是2300,不用做修改
    url_have_group_name=true
    store_path0=/fastdfs/storage
    group_name=group1
    group_count=2


    [group1]
    group_name=group1
    storage_server_port=23000
    store_path_count=1
    store_path0=/fastdfs/storage


    [group2]
    group_name=group2
    storage_server_port=23000
    store_path_count=1
    store_path0=/fastdfs/storage

             修改后如下图所示。

           我们把192.168.156.7上的这个配置文件复制到其它三台设备上,先到/etc/fdfs/目录下,如下图所示。

           使用命令:scp  mod_fastdfs.conf 192.168.156.8:/etc/fdfs/、scp  mod_fastdfs.conf 192.168.156.9:/etc/fdfs/、scp  mod_fastdfs.conf 192.168.156.10:/etc/fdfs/进行复制。

           复制完之后,我们到8、9、10这三台设备上看下配置文件是否就是我们刚才复制过去的文件。由于192.168.156.8这台设备与192.168.156.7这台设备同属group1,因此192.168.156.8这台设备不用做修改。我们只需把192.168.156.9和192.168.156.10这两台设备的这个配置文件的group名称改为group2即可。192.168.156.9的修改如下图所示,192.168.156.10与之一样。

           接下来,我们需要把/usr/local/fast/FastDFS/conf/目录下的http.conf和mime.types两个文件复制到/etc/fdfs/目录下,由于这四台设备的这步操作都一样,因此我们在下面的输入框中输入cd /usr/local/fast/FastDFS/conf/并回车,都进入到该目录下,然后输入命令cp http.conf mime.types /etc/fdfs/并回车,在四台设备同时进行复制操作。

           复制完之后,我们给四个节点都创建一下软链接,由于步骤都一样,因此在下面输入框中输入创建软链接命令:ln -s /fastdfs/storage/data/ /fastdfs/storage/data/M00并同时执行就可以了。如下图所示。

           创建完软链接之后,我们来配置下nginx,由于四个节点操作一样,我们都进入到/usr/local/nginx/conf/这个目录下,并使用命令vim nginx.conf来编辑该文件,我们需要修改的地方有listen端口,把它由80改成8888,至于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上篇博客搭建storage的时候使用的端口是8888,因此这里也需要使用8888。另一个修改的地方是location,修改代码如下,路径采用正则表达式来匹配,匹配group0到group9下的M00前缀。由于fastdfs与nginx的模块结合,因此需要在location当中添加该模块。

    1.  
      location ~/group([0-9])/M00 {
    2.  
      ngx_fastdfs_module;
    3.  
      }


           修改完192.168.156.7之后,我们把这个配置文件再复制到其它三台设备上。在用scp复制文件到其它设备的时候,反应很慢,加上-o GSSAPIAuthentication=no会快点,但还是不够快,解决办法是我们可以在/etc/hosts文件当中配置所有要通信的设备的IP和名称的映射,这样scp就很快了。

          6.四台设备都启动nginx,我们在下面的输入框中输入/usr/local/nginx/sbin/nginx并按回车,四台设备同时启动nginx。

           7.启动完nginx之后,我们现在便可以通过http的方式访问上传到FastDFS上的文件了,比如我们现在再把那个3.jpg文件上传一次并拿回显地址去访问,如下所示(注意:上传是在192.168.156.5上进行的)。

    1.  
      [root@itcast05 local]# /usr/bin/fdfs_upload_file /etc/fdfs/client.conf /usr/local/3.jpg
    2.  
      group1/M00/00/00/wKicCFjj1xqAcN8EAAHk-VzqZ6w619.jpg
    3.  
      [root@itcast05 local]#

           我们在地址栏输入:http://192.168.156.7:8888/group1/M00/00/00/wKicCFjj1xqAcN8EAAHk-VzqZ6w619.jpg,这时我们访问不到图片,如下图所示。

            原因是我们的虚拟机的防火墙把端口8888给阻拦了,禁止外界访问,解决方法有两个:

           1.关闭虚拟机的防火墙,并禁止开启自启动,大家可以参考:http://blog.csdn.net/u012453843/article/details/52411019这篇博客进行防火墙的关闭操作。

           2.不关闭防火墙,只是让外界可以访问8888端口,这在实际环境中更实用,因此,我们采用方法2。

    方法2的操作方法如下:

           使用命令:vim /etc/sysconfig/iptables打开编辑界面,如下图所示,我们添加的一行内容是:-A 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8888 -j ACCEPT

            编辑完之后,保存退出,之后需要重新启动防火墙,重启的命令:service iptables restart,如下图所示。

            这样192.168.156.7这台设备的防火墙我们便配置好了,其它三台设备我们也都配置一下防火墙。

            配置过防火墙之后,我们再访问http://192.168.156.7:8888/group1/M00/00/00/wKicCFjj1xqAcN8EAAHk-VzqZ6w619.jpg,这时我们便可以看到图片了,如下图所示:


  • 相关阅读:
    AMQP 介绍
    JMS 介绍
    SpringCloud 入门实战(12)--Zipkin(2)--安装使用
    SpringCloud 入门实战(11)--Zipkin(1)--简介
    Kafka 入门实战(3)--SpringBoot 整合 Kafka
    跨域访问方法介绍(9)--nginx 反向代理
    跨域访问方法介绍(8)--使用 WebSocket
    个人网站建好啦!
    Spring Boot配置Slf4j + log4j2
    SpringBoot 解决跨域,3种解决方案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engpeng/p/1155790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