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发展很快,但人性变化很慢!没有出差错的机会,就没有进化的可能。要想自己把事情做成功,就需要弄清楚事物的本质,找到自己领域的“空气动力学”。图灵机只解决可计算的问题,不涉及不可计算的问题。人的意识来自于测不准原理,而计算来自于机械的运动。
现在的人工智能跟脑神经科学没有关系的,是属于不同的智能类型,就如同鸟和飞机一样达到飞行目的,但飞机不是模拟鸟的飞行而是研究透了空气动力学才成功的,现在机器学习也是需要从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底层原理出发才行,而不是模拟人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只是参考了人脑的神经元结构,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而马斯克现在搞的脑机接口,和意念控制机则更可能跟人脑意识有关。
人的意识来自于测不准原理,计算来自于机械的运动。
图灵机,只解决可计算的问题,不涉及不可计算的问题。直到目前为止,哪怕再聪明的计算机,程序也是要产生预想的结果的。没有了出差错的机会,也就没有了进化的可能。
我们现在社会上到处是在听成功的创业者传授经验,那些经验其实很难复制,照猫画虎的方法就是“鸟飞派”,很难成功的。而要想自己把事情做成功,就需要弄清楚事物的本质,找到自己领域的“空气动力学”。
脑神经专家苏德霍夫(Thomas Südhof)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和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等都没有任何的关系。
自从去年Google的AlphaGo下棋赢了李世石之后,很多人会问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是否就是模拟人类的智能,实现人的认知?如果计算机能够自己进化出智能,那么是否会因为进化的速度比人快而控制人类?
计算机获得智能的方式和人是不同的,它是靠数据、计算能力和数学模型三者的结合,从效果上讲达到甚至超过了人类的智能。而Google深度学习所用的工具(深度的)人工神经网络,虽然里面有“神经”两个字,但是和人脑没有任何关系。
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只是参考了人脑的神经元结构,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而马斯克现在搞的脑机接口,和意念控制机则更可能跟人脑意识有关。
很多人对于计算机是否能产生自主意识,并超过人,依然非常好奇。目前的结论是:这件事情不会发生。
首先,人(和动物)的意识的获得是一个长期不断犯错误进化的结果,也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过程,而今天的人工智能看似能解决一些不确定问题,但是从本质上讲它的操作还是确定的,可预知的。
低等的动物和植物类似,对外界有所反应,但是并没有自主意识(即使是人类,刚出生的婴儿也没有),如果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基因复制不出错,就不会有今天的高等动物。
而人类能产生很强的智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语言能力,由于有了语言能力,人类信息和知识的传承不仅可以靠DNA完成,还可以用语言完成,这样效率就高得多了。而语言能力的出现完全是一次基因出错的结果。
关于人类的语言能力从哪里来,2000年之前一直还是一个谜。十多年前,牛津大学有一批科学家,非常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家族,大概有30多个人,其中正好一半有语言障碍,另一半没有。
于是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就对比了这两组人,发现这两组人在一个叫叉头框P2的基因( FOXP2)上不一样。叉头框P2是一个古老的基因,在很多动物上都有,它有27万个碱基(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个家族出现语言障碍的人只在一个碱基上和正常人有区别。
科学家们进一步对比人类和黑猩猩在这个基因上的差异,发现人类和黑猩猩从500万年前开始就分化了,也就是说人类这一支的基因复制错了,而且在不同的人类中,这个基因也略有差别。具体到我们的近亲尼安德特人,这个基因也有点差别。
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的这个基因恰巧错得很有道理,于是让我们聪明起来了。当然,肯定还有一些错得离谱的物种消失了。更有趣的是,一些善于发音的动物,包括能唱歌的鸟和蝙蝠,这个基因都和人类很相似。
直到目前为止,哪怕再聪明的计算机,程序也是要产生预想的结果的。你今天运行,明天运行,结果都是一样。也就是说它不会自动产生一个错误,然后得到更好的结果。没有了出差错的机会,也就没有了进化的可能。
实际上,这个道理不仅仅在我们人或者计算机身上适用,一个组织,如果一直按照惯性运行,从不出错,从不变化,就不会有改进。
计算机不出错的更深层原因来自于它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编的程序。我们知道对计算机贡献最大的两个人分别是冯·诺依曼和艾伦·图灵。冯·诺依曼更资深一点,图灵将冯·诺依曼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导师。
图灵在年轻时思考用机器实现计算的问题。他受到冯·诺依曼《量子力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启发,认为人的意识来自于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但是计算来自于机械的运动(电子的运动可以认为是等价于机械运动)。
图灵受到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启发,发现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计算的问题,另一类是不可计算的问题。于是他设计了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图灵机,只解决可计算的问题,不涉及不可计算的问题。而1946年出现的电子计算机其实就是一种实用的图灵机。
今天的计算机,不论是下棋的AlphaGo,还是能够诊断疾病的IBM的“沃森”,从功能上来讲都是图灵机。也就是说,图灵机在理论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天再聪明的计算机在实践中依然无解,哪怕计算能力再强,程序再智能,计算时间再长。换句话说,这一类问题是被图灵所定义的不可计算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不可计算的问题?比如男生女生的情感问题。某个男生可能特别坏,在别人看来就是渣男,但是偏偏有女生还是特别喜欢他,这就是不可计算的问题。
另外,希尔伯特还指出,世界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既没有肯定的答案,也没有否定的答案,这些问题,也不是计算机能够解决的。
如果对比一下人工智能和人,人的优势恰恰在于,可能因为错误引起变化,并且对于不确定性的问题能给出一个不可计算的答案。为什么我常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很重要呢?因为在未来,这类问题是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所谓“鸟飞派”和空气动力学派之争。所谓鸟飞派就是试图让计算机模仿人,如同当年人类在探索飞行时模拟鸟一样。那些依然相信所谓的脑神经科学对人工智能有帮助的人,就属于鸟飞派。
空气动力学派就是像莱特兄弟那样,通过搞清楚空气动力学原理,实现和鸟不同的飞行,而两者从效果上讲基本等价。今天人工智能的成功,是沿袭后一条道路,搞清楚每一个智能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然后用计算机解决它们而已。
从鸟飞派和空气动力学派的争论上,我想再往管理上引伸一下。我们现在社会上到处是在听成功的创业者传授经验,那些经验其实很难复制,照猫画虎的方法就是“鸟飞派”,很难成功的。而要想自己把事情做成功,就需要弄清楚事物的本质,找到自己领域的“空气动力学”。
从认知和人工智能的差异,人和机器的差异,聊到了从表象的模仿到本质的探究,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