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st implicit_cast


    在stackoverflow上看到这个帖子, 于是发现了boost::implicit_cast这个小东西.

    先来看看这段代码:

    struct top {};
    struct mid_a : top {};
    struct mid_b : top {};
    struct bottom : mid_a, mid_b {};
    
    void foo(mid_a&) {}
    void foo(mid_b&) {}
    void bar(bottom &arg) {
        foo(arg); // 想要调用"void foo(mid_a&)"
    }
    
    int main() {
        bottom x;
        bar(x);
        return 0;
    }

    是无法编译通过的, 因为foo的重载解析有歧义. 那么把bar里的代码改一改, 为了保持C++风格, 我们使用static_cast, 而不是C风格的转换:

    foo(static_cast<mid_a&>(arg));

    程序编译通过了, 运行起来也没有问题, 然而…

    一个月以后我把bar的参数类型修改了一下:

    struct top {};
    struct mid_a : top {};
    struct mid_b : top {};
    struct bottom : mid_a, mid_b {};
    
    void foo(mid_a&) {}
    void foo(mid_b&) {}
    void bar(top &arg) {
        // ... 过了一个月, 这里已经添加了很多代码.
        foo(static_cast<mid_a&>(arg));
    }
    
    int main() {
        top x;
        bar(x);
        return 0;
    }

    代码依旧编译通过, 可是运行时程序挂掉了(假设这几个类里面有许多成员, 并且在foo里对其进行了访问).

    发现问题了吗? 原因就在于static_cast太强大了, 强大到可以进行”down-cast”. 于是编译器没有给你任何警告, 就把一个top类型的引用给强制转换成了min_a的引用.

    这个时候轮到boost::implicit_cast出场了. 把bar里面的那句foo调用改一改:

    foo(boost::implicit_cast<mid_a&>(arg));

    于是一个月前的代码依旧可以通过编译, 而一个月后的代码中的错误被编译器揪出来了. 原因在于隐式类型转换不允许”down-cast”, 只能”up-cast”.

    这里简要说一下所谓显式和隐式类型转换的区别. 在C++世界的英文里, 我们说”convert”通常指”implicit convert”, 而”cast”指”explicit cast”. 隐式类型转换好理解, 就是你写了个a=b, 而ab不同类型, 编译又不报错, 就说明隐式类型转换发生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在函数调用的参数传递时. 而显式类型转换特指C风格的强制转换((type)obj或者C++中等价的type(obj)), 以及C++风格的四个关键字(static_cast, const_cast, dynamic_cast, reinterpret_cast). 然而这个定义是相当模糊的, 比如一个int类型的x, bool(x)是显式的, 而!!x是隐式的, 其实效果上并没有区别, 只是字面上的不同罢了. (关于cast和convert的区别, 参见这里这里)

    所以在bar里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隐式类型转换, 然而直接把arg传递给foo的话会出现重载歧义, 于是我们需要告诉编译器到底要进行哪个隐式类型转换. 然而static_cast又太过强大, 它还能做隐式类型转换之外的事情(up-cast), 于是在日后代码演化的过程中留下了bug.

    于是boost::implicit_cast应运而生, 它比static_cast弱,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 它只能用来告诉编译器执行什么隐式类型转换.

    而它的代码呢? 简单到令人发指:

    template <typename T>
    inline T implicit_cast (typename mpl::identity<T>::type x) {
        return x;
    }

    而mpl::identity的定义也极其简单:

    template<typename T> struct identity { typedef T type; };

    有人要问这个identity干什么用的, 看起来很累赘. 如果没有这个identity, 像”implicit_cast(obj)”这样的代码也能通过编译, 然而它其实什么也没做, obj的类型仍然没变. identity的存在使得函数模板的参数类型推导失效, 因为要推导出T, 首先得知道identity是什么, 而identity又是依赖于T的. 于是就形成了循环依赖, 参数类型推导就失效了. 于是编译器就要求你显式地指定T的类型.

    参考:http://www.boost.org/doc/libs/1_56_0/boost/implicit_cast.hpp

    更加深入static_cast implicit_cast区别:

    http://blog.csdn.net/pizi0475/article/details/6286826

  • 相关阅读:
    设计模式之外观模式(结构型)
    Oracle merge合并更新函数
    前端自定义搜索框实现
    Easyui学习整理笔记
    Jquery+Eayui实现列表选择功能
    Oracle SQL优化器简介
    设计模式之原型模式(创建型)
    Mysql学习笔记整理手册
    Oracle和Mysql语法异同整理笔记
    Mysql实现树形递归查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ouxin/p/439634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