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KMP是最没有必要讲的东西,因为这个东西网上能找到很多资料。但网上的讲法基本上都涉及到“移动(shift)”、“Next函数”等概念,这非常容易产生误解(至少一年半前我看这些资料学习KMP时就没搞清楚)。在这里,我换一种方法来解释KMP算法。
假如,A="abababaababacb",B="ababacb",我们来看看KMP是怎么工作的。我们用两个指针i和j分别表示,A[i-j+ 1..i]与B[1..j]完全相等。也就是说,i是不断增加的,随着i的增加j相应地变化,且j满足以A[i]结尾的长度为j的字符串正好匹配B串的前 j个字符(j当然越大越好),现在需要检验A[i+1]和B[j+1]的关系。当A[i+1]=B[j+1]时,i和j各加一;什么时候j=m了,我们就说B是A的子串(B串已经整完了),并且可以根据这时的i值算出匹配的位置。当A[i+1]<>B[j+1],KMP的策略是调整j的位置(减小j值)使得A[i-j+1..i]与B[1..j]保持匹配且新的B[j+1]恰好与A[i+1]匹配(从而使得i和j能继续增加)。我们看一看当 i=j=5时的情况。
转的时候不能格式错乱,
中间部分看;
http://www.matrix67.com/blog/archives/115
kmp代码:
j:=0; for i:=1 to n do begin while (j>0) and (B[j+1]<>A[i]) do j:=P[j]; if B[j+1]=A[i] then j:=j+1; if j=m then begin writeln('Pattern occurs with shift ',i-m); j:=P[j]; end; end;
最后的j:=P[j]是为了让程序继续做下去,因为我们有可能找到多处匹配。
这个程序或许比想像中的要简单,因为对于i值的不断增加,代码用的是for循环。因此,这个代码可以这样形象地理解:扫描字符串A,并更新可以匹配到B的什么位置。
(个人理解:让j从0开始,j表示模式串已经匹配的位置,如:j=0表示还没有匹配,j=1;表示第1个已经匹配 。
while里面j>0很重要,如果j=0;表示没有匹配,不执行while循环,直接判断B[j+1]和A[i]是否相等。意思就是和1个字符比较。
j>0时,表示已有匹配,while(j>0 &&B[j+1]!=A[i]) 只要B[j+1]!=A[i] 一直求j=p[j];
)
现在,我们还遗留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为什么这个程序是线性的;二,如何快速预处理P数组。
为什么这个程序是O(n)的?其实,主要的争议在于,while循环使得执行次数出现了不确定因素。我们将用到时间复杂度的摊还分析中的主要策略,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观察某一个变量或函数值的变化来对零散的、杂乱的、不规则的执行次数进行累计。KMP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可谓摊还分析的典型。我们从上述程序的j 值入手。每一次执行while循环都会使j减小(但不能减成负的),而另外的改变j值的地方只有第五行。每次执行了这一行,j都只能加1;因此,整个过程中j最多加了n个1。于是,j最多只有n次减小的机会(j值减小的次数当然不能超过n,因为j永远是非负整数)。这告诉我们,while循环总共最多执行了n次。按照摊还分析的说法,平摊到每次for循环中后,一次for循环的复杂度为O(1)。整个过程显然是O(n)的。这样的分析对于后面P数组预处理的过程同样有效,同样可以得到预处理过程的复杂度为O(m)。
预处理不需要按照P的定义写成O(m^2)甚至O(m^3)的。我们可以通过P[1],P[2],...,P[j-1]的值来获得P[j]的值。对于刚才的B="ababacb",假如我们已经求出了P[1],P[2],P[3]和P[4],看看我们应该怎么求出P[5]和P[6]。P[4]=2,那么P [5]显然等于P[4]+1,因为由P[4]可以知道,B[1,2]已经和B[3,4]相等了,现在又有B[3]=B[5],所以P[5]可以由P[4] 后面加一个字符得到。P[6]也等于P[5]+1吗?显然不是,因为B[ P[5]+1 ]<>B[6]。那么,我们要考虑“退一步”了。我们考虑P[6]是否有可能由P[5]的情况所包含的子串得到,即是否P[6]=P[ P[5] ]+1。这里想不通的话可以仔细看一下:
1 2 3 4 5 6 7
B = a b a b a c b
P = 0 0 1 2 3 ?
P[5]=3是因为B[1..3]和B[3..5]都是"aba";而P[3]=1则告诉我们,B[1]、B[3]和B[5]都是"a"。既然P[6]不能由P[5]得到,或许可以由P[3]得到(如果B[2]恰好和B[6]相等的话,P[6]就等于P[3]+1了)。显然,P[6]也不能通过P[3]得到,因为B[2]<>B[6]。事实上,这样一直推到P[1]也不行,最后,我们得到,P[6]=0。
( 个人注,为什么p[6]!=p[5]+1,下一步看p[6]是否等于p[p[5]]+1,画图的画一眼就可以看出为什么?)
怎么这个预处理过程跟前面的KMP主程序这么像呢?其实,KMP的预处理本身就是一个B串“自我匹配”的过程。它的代码和上面的代码神似:
P[1]:=0; j:=0; for i:=2 to m do begin while (j>0) and (B[j+1]<>B[i]) do j:=P[j]; if B[j+1]=B[i] then j:=j+1; P[i]:=j; end;
最后补充一点:由于KMP算法只预处理B串,因此这种算法很适合这样的问题:给定一个B串和一群不同的A串,问B是哪些A串的子串。
串匹配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事实上,我们还有后缀树,自动机等很多方法,这些算法都巧妙地运用了预处理,从而可以在线性的时间里解决字符串的匹配。我们以后来说。
转自:http://www.matrix67.com/blog/archives/115
源代码: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kmp(char *A,char *B,int p[]) { int n=strlen(A)-1; //因为第0个不存 int m=strlen(B)-1; int j=0; for(int i=1;i<=n;i++) { while(j>0 && B[j+1]!=A[i]) j=p[j]; if(B[j+1]==A[i]) j=j+1; if(j==m) { cout<<"patterns occurs with shift "<<i-m<<endl; j=p[j]; } } } void getNext(char *B,int p[]) { p[1]=0; int j=0; int m=strlen(B); for(int i=2;i<=m;i++) { while(j>0 && B[j+1]!=B[i]) j=p[j]; if(B[j+1]==B[i]) j=j+1; p[i]=j; } } int main() { char *A=" ABABAAABABBABB"; //从1开始 char *B=" ABA"; int *p=new int[strlen(B)+1]; int n=strlen(B)-1; getNext(B,p); for(int i=1;i<=n;i++) cout<<p[i]<<" "; cout<<endl; kmp(A,B,p); }
输出:
0 0 1
patterns occurs with shift 0
patterns occurs with shift 2
patterns occurs with shift 6
请按任意键继续. . .
结果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