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为个人爱好,由医入道系列,网摘兼自悟,不喜勿入,且勿转载)
有人说,人活着,该学学茶壶。如茶壶者,屁股都着火了还吹着口哨,乐观者之人是也。
人,禀父精母血,感天地之气而生。生之时,水平火秘,水火平衡。 煮茶之时:壶之火,始终在壶底那一块天地,而不跃至茶壶两旁;壶之水,始终保持茶壶的容量大小不溢于外。 实为内经阴平阳秘之象。
《内经》:“阴平阳秘”。此阴为水阴,此阳为火阳。阴平者,不能过也,像茶壶一样如果水溢于茶壶之外,则火将熄灭矣。阳密者,不能过也,如炭火之星,在壶底保持水开的状态则最佳。火过大,则炭火将被大量消耗,而茶壶中的水也将越来越少,故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从这里也可以悟出一点,阳证可以转入阴症,而阴症却很难转入阳症。为什么呢?当火过大时,茶壶水又充足,水就可能因火过大则溢于壶外,从而水来灭火而转为阴症。故平素阳虚体质,得伤寒热症时,容易得阴症,因为平素水旺于里。而平素阴虚体质,得伤寒时则易得阳症,因为平素火旺于外。人体诸多阴阳变化,均可以一茶壶而论之。
“火神派”:阳主阴从。以阳为主的理论思想,亦可从茶壶中得来。阴水的增减与汽化,全由茶壶下面那一点真火得来。火力不足,汽化不足,人体津血将为之运化失力或不运,不运则静,静则为阴,凝而为水,全身一片阴寒之气。在脉则表现为迟、微细、无力、涩等。火力过大,而不能秘藏,则阳气外张,或为精绝(茶壶中的水将为之烧干),或在体液则表现为脉洪大有力而数。故曰:“阳主阴从”,阴之变化全由阳之主宰。故火神派治病重视阳气。阳气不足则补之,阳气浮越则引之。此中变化莫测,唯仲景能见。
仲景《伤寒》曰阳者,汽化运动之津液血液也。可见,论阴阳者,唯仲景能看透其中之妙,故不论真火真阴,而但论可视可见可寻之人体津血,由此而阴阳俱在其中矣。阳微则津液为之凝泣,阳甚则津液为之满,而五脏六腑之精绝矣。正如壶外火大,汽化蒸汽之液满溢,而壶中之水将不久矣。若但论真火,而不知汽化,水火之形迹难求,临床治疗将难以下手。不利于指导临床。故治万病必宗仲景!故仲景治脉微细之亡阴液者,不以生地之类以补液,但以四逆人参之类以补虚补气,此重阳气者之举措也。后世有言“有形之液不可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以茶壶论之则容易之极,汽化之液不足,若补壶中之液者,有阴不平而溢之患,甚者水溢于外而火必亡于顷刻。故当急补壶下之火,则汽化之液自生。
阴阳平衡:纵观《周易》、《内经》诸言,书中未提一句“阴阳平衡”,可见阴阳平衡乃后世之言。然细论阴阳之平衡则又无形迹入手,何为阴?何为阳?阴阳本就所指广泛,又得互根之体,合而为一,分而为二,此平衡者论数量乎?论大小乎?论功能乎?人要如何才能阴阳平衡?愚以为,此论不好论说。此平衡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已也。从茶壶论可知,阳包括火和汽化之液,而阴则指壶中之水。此二者本无比较多少的可比性,何以平衡?此平衡者,身体之反应也。故还当以阴平阳密之说方为正论。
人如茶壶,取类比象。同为天地所造化,万物一也。随性而发,上论必有不周。阴阳一,水火一。强分为二,善巧方便。
他事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