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是国内最通俗,最系统,最具可读性的一部分有关计算机网络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的自学和大家教材。以后会不定期在博客中发布相关的试读文章的。
目录
第1章 数制与编码
1.1 数制概述
1.1.1 常见数制类型及表示方法
1.1.2 不同数制之间的对应关系
1.2 不同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1.2.1 非十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1.2.2 十进制数转换成非十进制数
1.2.3 非十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1.3 二进制数运算
1.3.1 二进制四则算术运算
1.3.2 二进制逻辑运算
1.4 二进制数的表示形式
1.4.1 二进制数的真值和字长
1.4.2 二进制数的四种表示形式
1.4.3补码的加减法运算
第2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1.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2.1.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应用
2.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2.1 按网络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分
2.2.2 按网络管理模式分
2.2.3 按传输方式分
2.3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2.3.1 网络拓扑结构相关基本概念
2.3.2 星型拓扑结构
2.3.3 环形拓扑结构
2.3.4 总线型拓扑结构
2.3.5 树形拓扑结构
2.3.6 网状拓扑结构
2.3.7 混合型拓扑结构
2.3.8 无线局域网的两种拓扑结构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1 典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1.1 OSI/RM体系结构
3.1.2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3.1.3 局域网体系结构
3.1.4 例说网络体系结构各层主要功能
3.1.5 OSI/RM和TCP/IP协议体系结构的比较
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
3.2.1 网络体系结构的数据通信原理
3.2.2 网络体系结构的对等会话原理
3.3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考虑
3.3.1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层次划分依据
3.3.2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好处
3.4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通信协议
3.4.1 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3.4.2 网络通信协议的三要素
第4章 物理层
4.1 物理层概述
4.1.1 物理层的主要作用
4.1.2 物理层所定义的特性
4.2 数据通信基础
4.2.1 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4.2.2 数据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4.2.3 数据通信的几个基本概念
4.2.4数据传输类型
4.2.5 数据传输方式
4.2.6 数据传输模式
4.2.7 数据通信方式
4.3 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
4.3.1 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基本概念
4.3.2 数字信号不失真传输的最大传输速率限制
4.3.3 模拟信号不失真还原的最小采样频率限制
4.4 数字基带信号编码
4.4.1 矩形脉冲数字信号基本波形
4.4.2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码型
4.5 信号调制与解调
4.5.1 调制与解调的关键术语
4.5.2 ASK调制与解调
4.5.3 FSK调制与解调
4.5.4 PSK调制与解调
4.6 物理层传输介质
4.6.1 导向性传输介质
4.6.2 光纤结构及主要附件
4.6.3 非导向介质
4.7 信道多路复用技术
4.7.1 频分复用及其原理
4.7.2 时分复用及其原理
4.7.3 波分复用及原理
4.8 物理层接口
4.8.1串行接口标准
4.8.2 RS-232串行接口标准
4.8.3 其它EIA标准接口
4.8.4 X.21、X.24、X.36和EIA-530接口规范
第5章 数据链路层
5.1 数据链路层基础
5.1.1 划分“数据链路层”的必要性
5.1.2 数据链路层结构
5.2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
5.2.1 数据链路管理
5.2.2 数据帧封装和透明传输
5.2.3 差错控制
5.2.4 流量控制
5.3 差错控制方案
5.3.1 奇偶校验码检错方案
5.3.2 循环冗余校验检错方案
5.3.3反馈检测法
5.3.4 空闲重发请求方案
5.3.5 连续重发请求方案
5.3.6 海明纠错码
5.4 流量控制
5.4.1 XON/XOFF流量控制方案
5.4.2 滑动窗口机制
5.5 面向字符的BSC同步传输协议
5.5.1 BSC控制字符和数据块结构
5.5.2 BSC协议数据透明传输原理
5.6 面向比特的SDLC和HDLC同步传输协议
5.6.1 HDLC链路结构和操作方式
5.6.2 SDLC/HDLC帧结构
5.6.3 SDLC/HDLC帧类型及其标识方法
5.7 面向字符的PPP同步传输协议
5.7.1 PPP简介
5.7.2 PPP帧结构和透明传输原理
5.7.3 PPP链路建立、使用和拆除流程
5.7.4 PPP的PAP/CHAP身份认证
5.8 数据链路层主要网络设备
5.8.1 计算机网卡
5.8.2 网桥及其工作原理
5.8.3 二层交换机概述
5.8.4 二层交换原理
第6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6.1 MAC子层基础
6.1.1 两种信道类型
6.1.2 MAC子层概述
6.1.3 介质争用综述
6.2 CSMA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6.2.1 非-坚持算法
6.2.2 1-坚持算法
6.2.3 P-坚持算法
6.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6.3.1 CSMA/CD原理综述
6.3.2 冲突检测原理
6.3.3 冲突避让原理
6.3.4 CSMA/CD的不足
6.4局域网标准及以太网帧格式
6.4.1 IEEE 802系列局域网标准
6.4.2 以太网帧格式综述
6.4.3 以太网LLC帧头部格式
6.4.4 以太网SNAP头部格式
6.4.5 以太网MAC帧
6.5 标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5.1标准以太网规范
6.5.2 标准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6.6 快速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6.1 快速以太网规范
6.6.2 快速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6.7 千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7.1 千兆以太网规范
6.7.2 1000Base-T以太网技术
6.7.3 IEEE千兆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6.8 万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8.1 万兆以太网规范
6.8.2 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结构
6.9 IEEE 802.1D协议
6.9.1 理解“网络环路”
6.9.2 STP简介
6.9.3 STP的基本工作原理
6.9.4 STP的不足和增强技术
6.10 IEEE 802.1Q协议
6.10.1 划分VLAN的目的
6.10.2 理解VLAN的形成和工作原理
6.10.3 IEEE 802.1q帧头部格式
6.11 IEEE 802.1W协议
6.12 IEEE 802.1S协议
6.12.1 MSTP简介 50
6.12.2 MSTP区域及工作原理
6.13 IEEE 802.1X协议
6.13.1 IEEE 802.1x认证设备角色
6.13.2 IEEE 802.1x主机模式
6.13.3 IEEE 802.1x认证证流程
6.14 主要WLAN标准与技术
6.14.1 IEEE 802.11b规范主要特性
6.14.2 IEEE 802.11a规范主要特性
6.14.3 IEEE 802.11g规范主要特性
6.14.4 IEEE 802.11n规范主要特性
6.14.5 两个未正式发布的新规范简介
6.14.6 其他主要WLAN规范
6.14.7 WLAN MAC帧格式
第7章 网络层
7.1 网络层概述
7.1.1 划分网络层的必要性
7.1.2 网络层主要作用
7.2 网络层数据交换及相关技术
7.2.1 线路交换
7.2.2 存储-转发
7.2.3 虚电路分组交换
7.2.4 数据报分组交换
7.2.5 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的比较
7.3 网络层协议及报文格式
7.3.1 IP协议基本功能
7.3.2 IPv4的不足
7.3.3 IPv6的主要优势
7.3.4 IPv4数据报头部格式
7.3.5 IPv6数据报头部格式
7.3.6 IPv6扩展报头
7.3.7 IPv4数据报的封装与解封装
7.3.8 IPv4数据报的分段与重组
7.3.9 ARP协议报文格式及ARP表
7.3.10 ARP地址解析原理
7.3.11 ICMP协议及报文格式
7.3.12 IPv6协议簇中的其它协议
7.4 路由和路由算法
7.4.1 路由的分类
7.4.2路由算法基础
7.4.3 路由表基础
7.4.4 路由优先级
7.4.5 路由算法设计目标和设计考虑
7.5 几种主要的路由算法解析
7.5.1 最短路径路由算法
7.5.2 扩散算法
7.5.3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7.5.4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7.6 网络拥塞控制方法和原理
7.6.1 网络拥塞控制方法
7.6.2 死锁及其预防
7.7 网络层设备及主要技术
7.7.1路由器主要硬件技术
7.7.2 路由器主要软件技术
7.7.3 三层交换机
7.7.4 三层交换机硬件结构
7.7.5 三层交换原理
7.7.6 三层交换示例
7.7.3 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主要区别
第8章 IP地址和子网
8.1 IPV4地址
8.1.1 IPv4地址基本格式
8.1.2 子网掩码
8.1.3 IPv4地址的基本分类
8.1.4 有类/无类IPv4网络
8.1.5 网络地址、主机地址和广播地址
8.1.5 IPv4地址前缀表示形式
8.1.6 几种特殊的IPv4地址
8.2 IPV4子网划分与聚合
8.2.1 VLSM子网划分的基本思想
8.2.2 “全0子网”与“全1子网”
8.2.3 VLSM子网划分方法
8.2.4 VLSM子网划分示例
8.2.5子网聚合方法及示例
8.3 IPV4 NAT基础
8.3.1 NAT的主要应用
8.3.2 与NAT相关的主要术语
8.3.3 NAT地址基本转换原理
8.3.4 NAT类型
8.4 IPV6地址基础
8.4.1 IPv6地址表示形式
8.4.2 IPv6地址中的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转换
8.5 IPV6地址类型
8.4.1 IPv6单播地址
8.5.2 IPv6组播地址
8.5.3 IPv6任播地址
8.5.4 IPv6主机和路由器地址
8.5.5 IPv6地址前缀表示形式
8.6 IPV6地址自动配置
8.6.1 IPv6地址自动配置的类型
8.6.2 自动配置过程
第9章 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
9.1 RIP路由协议
9.1.1 RIP路由度量机制
9.1.2 RIP路由更新机制
9.1.2 RIP路由收敛机制
9.1.4 RIP报文格式
9.2 OSPF路由协议
9.2.1 OSPF协议简介
9.2.2 OSPF的AS与Area
9.2.3 OSPF网络路由器类型
9.2.4 DR和BDR
9.2.5 OSPF LSA类型
9.2.6 Backbone(骨干)区域
9.2.7 Stub(末梢)区域
9.2.8 Totally Stub区域和NSSA区域
9.2.9 OSPF路由计算基本过程
9.2.10 OSPF报头格式
9.3 IS-IS路由协议
9.3.1 ISO网络基础
9.3.2 IS-IS路由协议基本术语
9.3.3 IS-IS路由及路由器类型
9.3.3 IS-IS区域及路由器邻接关系
9.3.4 IS-IS PDU报头格式
9.3.5 IIH PDU包格式
9.3.6 LSP PDU包格式
9.3.7 SNP PDU包格式
9.3.8 IS-IS PDU可变字段格式
9.3.9 IS-IS的两种地址格式
9.3.10 IS-IS与OSPF的比较
9.3.11 IS-IS最短路径计算和路由表生成原理
9.4 BGP路由协议
9.4.1 BGP概述
9.4.2 BGP AS
9.4.3 BGP地址族模型
9.4.4 BGP speaker和Peer的关系
9.4.5 BGP Peer会话建立
9.4.6 BGP的路由属性
9.4.7 BGP的消息类型及报文格式
第10章 传输层
10.1传输层基础
10.1.1 划分传输层的必要性
10.1.2 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服务
10.1.3 传输层服务
10.1.4 TSAP和TPDU
10.1.5传输连接建立阶段的主要TPDU
10.1.6 数据传输阶段的主要TPDU
10.1.7 传输连接释放阶段的TPDU
10.1.8 传输服务原语
10.2传输层服务功能
10.2.1 传输层寻址方案
10.2.2 传输连接建立
10.2.3 重复传输连接的解决方法
10.2.4 数据传输
10.2.5 传输连接释放
10.2.6 流量控制
10.2.7 多路复用
10.2.8 崩溃恢复
10.3 TCP协议基础
10.3.1 TCP主要特性
10.3.2 TCP数据段格式
10.3.3 TCP套接字
10.3.4 TCP端口
10.3.5 TCP连接的状态转移
10.4 TCP的可靠传输
10.4.1 TCP的确认机制
10.4.2 TCP超时重传机制
10.4.3 TCP选择确认机制
10.5 TCP的流量控制
10.5.1 TCP流量控制
10.5.2 传输效率的考虑
10.6 TCP的拥塞控制
10.6.1 TCP拥塞控制概述
10.6.2 TCP拥塞控制方案
10.7 UDP协议
10.7.1 UDP协议概述
10.7.2 UDP数据报头部格式
第11章 应用层
11.1 应用层概述
11.1.1 应用层组件及典型应用服务
11.1.2 应用层C/S服务模型
11.2 WEB服务基础
11.2.1 Web服务模型
11.2.2 万维网的全球统一标识
11.2.3 万维网文档标记
11.1.4 HTML文档类型
11.2.5 HTML文档的“三超属性”
11.2.6 HTTP服务访问基本流程
11.2.7 HTTP的主要特性
11.2.8 HTTP请求报文格式
11.2.9 HTTP响应报文格式
11.3 DNS服务
11.3.1 DNS技术的引入背景
11.3.2 DNS命名方案的设计思想
11.3.3 DNS名称空间
11.3.4 DNS名称服务器
11.3.5 DNS报文格式
11.3.6 DNS数据传输方式
11.3.7 DNS递归解析原理
11.3.8 DNS迭代名称解析原理
11.4 DHCP服务
11.4.1 BOOTP和DHCP简介
11.4.2 DHCP服务主要功能及应用环境
11.4.3 DHCP报文及其格式
11.4.4 DHCP服务IP地址自动分配原理
11.4.5 DHCP服务IP地址租约更新原理
11.4.6 DHCP中继代理服务
11.5 电子邮件服务
11.5.1 电子邮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11.5.2 电子邮件消息格式
11.5.3 SMTP请求命令和应答消息
11.5.4 SMTP服务工作原理
11.5.5 POP3请求命令及应答消息
11.5.6 POP3服务工作原理
11.5.7 IMAP4协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