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译原理:代码生成


    这编译的最后一步,也就是生成目标代码,则必须跟特定CPU架构相关。

    这就是编译器的后端。不过,后端不只是简单地生成目标代码,它还要完成与机器相关的一些优化工作,确保生成的目标代码的性能最高。

    本讲将从机器相关的优化入手,看看编译器如何通过指令选择/寄存器分配/指令排序和基于机器代码的优化等步骤,完成整个代码生成的任务的。

    首先,编译器后端的任务:生成针对不同架构的目标代码

    生成针对不同CPU的目标代码

    编译器的后端要把IR翻译成目标代码,那么要生成的目标代码是什么样子呢?
    以foo.c为例:

    int foo(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10;
    }
    

    执行"clang -S foo.c -o foo.x86.s"命令,可以得到对应的X86架构下的汇编(为便于理解,进行了简化):

    #序曲
    pushq  %rbp
    movq  %rsp, %rbp     #%rbp是栈底指针
    
    #函数体
    movl  %edi, -4(%rbp) #把第1个参数写到栈里第一个位置(偏移量为4)
    movl  %esi, -8(%rbp) #把第2个参数写到栈里第二个位置(偏移量为8)
    movl  -4(%rbp), %eax #把第1个参数写到%eax寄存器
    addl  -8(%rbp), %eax #把第2个参数加到%eax
    addl  $10, %eax      #把立即数10加到%eax,%eax同时是放返回值的地方
    
    #尾声
    popq  %rbp
    retq
    

    注:

    上述代码采用的是GNU汇编器的代码格式,源操作在前,目的操作在后

    虽然针对某一种CPU的汇编并不难,但问题是不同架构的CPU,其指令是不同的。编译器的后端每支持一种新的架构,就要有一套新的代码。 这对于一个编译器来说,就是很大的工作量。

    举个例子:
    使用"clang -S -target armv7a-none-eabi foo.c -o foo.armv7a.s"命令,生成一段针对ARM芯片的汇编代码:

    //序曲
    sub sp, sp, #8    //把栈扩展8个字节,用于放两个参数,sp是栈顶指针
    
    //函数体
    str r0, [sp, #4]  //把第1个参数写到栈顶+4的位置
    str r1, [sp]      //把第2个参数写到栈顶位置
    ldr r0, [sp, #4]  //把第1个参数从栈里加载到r0寄存器
    ldr r1, [sp]      //把第2个参数从站立加载到r1寄存器
    add r0, r0, r1    //把r1加到r0,结果保存在r0
    add r0, r0, #10   //把常量10加载到r0,结果保存在r0,r0也是放返回值的地方
    
    //尾声
    add sp, sp, #8    //缩减栈
    bx  lr            //返回
    

    这段代码和前面生成的针对X86架构的汇编代码比较下,就会发现一些不同,这两种CPU,完成功能所使用的汇编指令和寄存器都不相同。
    原因如下:
    X86的汇编,mov指令的功能很强大,可以从内存加载到寄存器,也可以从寄存器保存回内存,还可以从内存的一个地方拷贝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寄存器拷贝到另一个寄存器。add指令的操作数也可以使用内存地址。
    而在ARM的汇编中,从寄存器到内存要使用str(也就是Store)命令,而从内存到寄存器要使用ldr(也就是Load)命令。对于加法指令add而言,两个操作数及结果都必须使用寄存器

    知识扩展:

    ARM 的这种指令风格叫做 Load-Store 架构。在这种架构下,指令被分为内存访问(Load 和 Store)和 ALU 操作两大类,而后者只能在寄存器上操作。各种 RISC 指令集都是 Load-Store 架构的,比如 PowerPC、RISC-V、ARM 和 MIPS 等。

    而像 x86 这种 CISC 指令,叫做 Register-Memory 架构,在指令里可以混合使用内存地址和寄存器。

    为了支持不同的架构,可以通过手写算法来生成目标代码,但这样工作量会很大,维护负担也比较严重。

    另一种方法,就是编写"代码生成器的生成器"。也就是说,可以把CPU架构的各种信息(比如有哪些指令,指令的特点,有哪些寄存器等)描述出来,然后基于这些信息生成目标代码的生成器,就像根据语法规则,用ANTLR/bison这样的工具来生成语法解析器一样。

    经过这样的处理,虽然生成的目标代码是架构相关的,但中间的处理算法却可以尽量做到与架构无关

    生成目标代码时的优化工作

    生成目标代码的过程要进行多步处理。
    比如,前面的foo.c函数示例程序生成的汇编代码是不够优化的:它把参数信息从寄存器写到栈里,然后再从栈里加载到寄存器,用于计算。 实际上,改成更优化的算法,是不需要内存访问的,从而节省内存读写需要花费的大量时间。

    那接下来了解下在目标代码生成过程中进行的优化处理,包括指令选择/寄存器分配/指令排序/基于机器代码的优化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知道编译器的后端,是如何充分发挥硬件的性能的。

    指令选择

    指令选择,它的作用是在完成相同功能的情况下,选择代价更低的指令组合

    为具体了解指令选择的作用,分享三个例子。

    • 第一个例子:对于foo.c示例代码,在编译时加上-O2指令,就会得到如下的优化代码:
    #序曲
    pushq   %rbp
    movq    %rsp, %rbp
    
    #函数体
    leal    10(%rdi,%rsi), %eax
    
    #尾声
    popq    %rbp
    retq
    

    它使用了lea指令,可以一次性完成三个数的相加,并把结果保存到%eax,这样一个lea指令,代替了三条指令(一条mov,两条add),显然更优化

    这揭示了我们生成代码时面临的一种情况:对于相同的源代码和 IR,编译器可以生成不同的指令,而我们要选择代价最低的那个

    • 第二个例子:对于a[i]=b这样一条语句,要如何生成代码?

    数组寻址逻辑,a[i]的地址就是从数组a的起始地址往后偏移i个单元。对于整型数组来说,a[i]的地址就是 a+i*4。

    那完成这个赋值操作,需要两条指令:第一条指令是计算a[i]的地址;第二条指令是把b的值写到这个地址。

    数组操作是最常见的现象,于是 x86 芯片专门提供了一种寻址方式,简化了数组的寻址,这就是间接内存访问间接内存访问的完整形式是:偏移量(基址,索引值,字节数),其地址是:基址 + 索引值 * 字节数 + 偏移量

    所以,如果把 a 的地址放到 %rdi,i 的值放到 %rax,那么 a[i]的地址就是 (%rdi,%rax,4)。这样的话,a[i]=b 用一条 mov 指令就能完成

    • 第三个例子:天天在用的 x86 家族的芯片,它支持很多不同的指令集,比如 SSE、AVX、FMA 等,每个指令集里都有能完成加减乘除运算的指令。当然,每个指令集适合使用的场景也不同,我们要根据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指令。

    会发现,优化后的算法对寄存器的使用也更加优化了

    寄存器分配

    优化后的代码,去掉了内存操作,直接基于寄存器做加法运算,比优化之间的运行速度要快很多。

    同样的,ARM 的汇编代码也可以使用“-O2”指令优化。优化完毕以后,最后剩下的代码只有三行。而且因为不需要访问内存,所以连栈顶指针都不需要挪动,进一步减少了代码量。

    add  r0, r0, r1
    add  r0, r0, #10
    bx  lr
    

    对于编译器来说,肯定要尽量利用寄存器,不去读写内存。因为内存读写对于 CPU 来说就是 IO,性能很低。特别是像函数中用到的本地变量和参数,它们在退出作用域以后就没用了,所以能放到寄存器里,就放寄存器里吧。

    在 IR 中,通常我们会假设寄存器是无限的(就像 LLVM 的 IR),但实际 CPU 中的寄存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要用一定的算法,把寄存器分配给使用最频繁的变量,比如循环中的变量。而对于超出物理寄存器数量的变量,则“溢出”到栈里,通过内存来保存。

    寄存器分配的算法有很多种。一个使用比较广泛的算法是寄存器染色算法,它的特点是计算结果比较优化,但缺点是计算量比较大。

    另一个常见的算法是线性扫描算法,它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但缺点是有可能不够优化,适合需要编译速度比较快的场景,比如即时编译。

    寄存器分配算法对性能的提升是非常显著的。接下来介绍的指令排序,对性能的提升同样非常显著。

    指令排序

    来看个例子,下面示例程序中的params函数,有6个参数:

    int params(int x1,int x2,int x3,int x4,int x5,int x6){
        return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10;
    } 
    

    把它编译成 ARM 汇编代码,如下:

    //序曲
    push    {r11, lr}     //把r11和lr保存到栈中,lr里面是返回地址
    mov r11, sp           //把栈顶地址保存到r11
    
    //函数体
    add r0, r0, r1        //把参数2加到参数1,保存在r0
    ldr lr, [r11, #8]     //把栈里的参数5加载到lr,这里是把lr当通用寄存器用
    add r0, r0, r2        //把参数3加到r0
    ldr r12, [r11, #12]   //把栈里的参数6加载到r12
    add r0, r0, r3        //把参数4加到r0
    add r0, r0, lr        //把参数5加到r0
    add r0, r0, r12       //把参数6加到r0
    add r0, r0, #10       //把立即数加到r0
    
    //尾声
    pop {r11, pc}         //弹出栈里保存的值。注意,原来lr的值直接赋给了pc,也就是程序计数器,所以就跳转到了返回地址
    

    根据编译时使用的调用约定,其中有 4 个参数是通过寄存器传递的(r0~r3),还有两个参数是在栈里传递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把参数 5 和参数 6 用于加法操作之前,它们就被提前执行加载(ldr)命令了。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到 CPU 执行指令的一种内部机制:流水线(Pipeline)

    原来,CPU 内部是分成多个功能单元的。对于一条指令,每个功能单元处理完毕以后,交给下一个功能单元,然后它就可以接着再处理下一条指令。所以,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功能单元实际上是在处理不同的指令。这样的话,多条指令实质上是并行执行的,从而减少了总的执行时间,这种并行叫做指令级并行

    在下面的示意图中,每个指令的执行被划分成了 5 个阶段,每个阶段占用一个时钟周期,如下图所示:
    多功能单元并行:
    image

    因为每个时钟周期都可以开始执行一条新指令,所以虽然一条指令需要 5 个时钟周期才能执行完,但在同一个时刻,却可以有 5 条指令并行执行。

    但是有的时候,指令之间会存在依赖关系,后一条指令必须等到前一条指令执行完毕才能运行(依赖分析,指令排序就会用到依赖分析的结果)。比如,前面的示例程序中,在使用参数 5 的值做加法之前,必须要等它加载到内存。这样的话,指令就不能并行了,执行时间就会大大延长。
    缺少充分的并行,会导致总执行时间过长:
    image

    这就明白了,为什么在示例程序中,要把 ldr 指令提前执行,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流水线技术,实现指令级并行

    注:

    现代一些 CISC 的 CPU 在硬件层面支持乱序执行(Out-of-Order)。一批指令给到 CPU 后,它也会在内部打乱顺序去优化执行。而** RISC 芯片一般不支持乱序执行**,所以像 ARM 这样的芯片,做指令排序就更加重要。

    代码优化一节中,提到循环优化的一种技术,叫做循环展开(Loop Unroll),它会把循环体中的代码重复多次,与之对应的是减少循环次数。这样一个基本块中就会有更多条指令,增加了通过指令排序做优化的机会

    窥孔优化(Peephole Optimization)

    基于 LIR 或目标代码,代码还有被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这就是代码优化的特点。

    比如,你在前面做了常数折叠以后,后面的处理步骤修改了代码或生成新的代码以后,可能还会产生出新的常数折叠的机会。另外,有些优化也只有在目标代码的基础上才方便做。

    举个例子:假设相邻两条指令,一条指令从寄存器保存数据到栈里,下一条指令又从栈里原封不动地把数据加载到原来的寄存器,那么这条加载指令就是冗余的,可以去掉。

    str r0, [sp, #4]  //把r0的值保存到栈顶+4的位置
    ldr r0, [sp, #4]  //把栈顶+4位置的值加载到r0寄存器
    

    基于目标代码的优化,最常用的方法是窥孔优化(Peephole Optimization)。窥孔优化的思路,是提供一个固定大小的窗口,比如能够容纳 20 条指令,并检查窗口内的指令,看看是否可以优化。然后再往下滑动窗口,再次检查优化机会。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会影响目标代码的生成,就是调用约定。

    调用约定的影响

    还记得前面示例的 x86 的汇编代码吗?其中的 %edi 寄存器用来传递第一个参数,%esi 寄存器用来传递第二个参数,这就是遵守了一种广泛用于 Unix 和 Linux 系统的调用约定“System V AMD64 ABI”。这个调用约定规定,对于整型参数,前 6 个参数可以用寄存器传递,6 个之后的参数就要基于栈来传递。

    #序曲
    pushq  %rbp
    movq  %rsp, %rbp     #%rbp是栈底指针
    
    #函数体
    movl  %edi, -4(%rbp) #把第1个参数写到栈里第一个位置(偏移量为4)
    movl  %esi, -8(%rbp) #把第2个参数写到栈里第二个位置(偏移量为8)
    movl  -4(%rbp), %eax #把第1个参数写到%eax寄存器
    addl  -8(%rbp), %eax #把第2个参数加到%eax
    addl  $10, %eax      #把立即数10加到%eax,%eax同时是放返回值的地方。
    
    #尾声
    popq  %rbp
    retq
    

    注:

    ABI 是 Application Binary Interface 的缩写,也就是应用程序的二进制接口。通常,ABI 里面除了规定调用约定外,还要包括二进制文件的格式、进程初始化的方式等更多内容。

    而在看** ARM 的汇编代码** 时,会发现,它超过了 4 个参数就要通过栈来传递。实际上,它遵循的是一种不同 ABI,叫做 EABI(嵌入式应用程序二进制接口)。在调用 Clang 做编译的时候,-target 参数“armv7a-none-eabi”的最后一部分,就是指定了 EABI。

    //序曲
    sub sp, sp, #8    //把栈扩展8个字节,用于放两个参数,sp是栈顶指针
    
    //函数体
    str r0, [sp, #4]  //把第1个参数写到栈顶+4的位置
    str r1, [sp]      //把第2个参数写到栈顶位置
    ldr r0, [sp, #4]  //把第1个参数从栈里加载到r0寄存器
    ldr r1, [sp]      //把第2个参数从站立加载到r1寄存器
    add r0, r0, r1    //把r1加到r0,结果保存在r0
    add r0, r0, #10   //把常量10加载到r0,结果保存在r0,r0也是放返回值的地方
    
    //尾声
    add sp, sp, #8    //缩减栈
    bx  lr            //返回
    

    后端处理的整体过程

    介绍完了生成目标代码过程中所作的各种优化处理,怎样给他们串成一个整体呢?
    典型的后端处理过程:
    image

    在实际实现时,我们通常是先做指令选择,然后做一次指令排序。在分配完寄存器以后,还要再做一次指令排序,因为寄存器分配算法会产生新的指令排序优化的机会。比如,一些变量会溢出到栈里,从而增加了一些内存访问指令。

    这个处理过程,其实也是 IR 不断 lower 的过程。一开始是 MIR,在做了指令选择以后,就变成了具体架构相关的 LIR 了。在没做寄存器分配之前,我们在 LIR 中用到寄存器还是虚拟的,数量是无限的,做完分配以后,就变成具体的物理寄存器的名称了。

    与机器相关的优化(如窥孔优化)也会穿插在整个过程中。最后一个步骤,是通过一个 Emit 目标代码的程序生成目标代码。因为 IR 已经被 lower 得很接近目标代码了,所以这个翻译程序是比较简单的。

    小结

    image

    参考:
    代码生成:如何实现机器相关的优化?

  • 相关阅读:
    TypeError: 'encoding' is an invalid keyword argument for this function 解决Python 2.7
    valid-palindrome leetcode C++
    valid-palindrome leetcode C++
    word-break-ii leetcode C++
    word-break-ii leetcode C++
    word-break leetcoder C++
    word-break leetcoder C++
    word-ladder leetcoder C++
    word-ladder leetcoder C++
    triangle leetcode C++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hiteBear/p/1672613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