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关概念
- 曲线的方程[数的刻画]和方程的曲线[形的刻画]
注意纯粹性和完备性;
- 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在直角坐标系下和极坐标系下都是一样的]
①建立坐标系,用((x,y))表示曲线上的任意一点(M)的坐标;
②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
③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并化简;
④查缺补漏,并完善;
注意事项
求轨迹和求轨迹方程是不一样的,求轨迹方程只需要写出其方程即可,若是求轨迹,除过写出方程外,还需要说明轨迹的样子,比如圆需要说明圆心和半径,椭圆需要说明中心和长轴与短轴等。
常见方法
- 直接法
若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则只需要直接将这种关系“翻译成”动点的坐标((x,y))的方程,经化简所得同解的最简方程,即为所求轨迹的方程,其一般步骤为:建系(Rightarrow)设点(Rightarrow)列式(Rightarrow)代换(Rightarrow)化简(Rightarrow)检验。
- 定义法
若动点的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以直接根据定义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近年考试常常和圆锥曲线的定义结合很紧密,故需要特别注意。
- 待定系数法
当已知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圆锥曲线,则可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方程,再根据动点满足的条件,确定待定系数,从而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
- 相关点法[代入法]
将未知曲线上的动点坐标(P(x,y))用已知曲线上的动点坐标(P_0(x_0,y_0))表示,反解得到(x_0=f(x)),(y_0=g(y)),然后将其代入已知曲线方程中,整理得到的方程即为待求曲线的轨迹方程,这一方法就叫相关点法,也叫代入法。
- 参数法
如果轨迹动点(P(x,y))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找到,也没有相关的点可用时,可先考虑将(x),(y)用一个或者几个参数来表示,然后消去参数可得到轨迹方程,此法称为参数法,用参数法求轨迹方程需要注意参数的范围对方程的影响。
分析:由(left{egin{array}{l}{x-2y+2=0(x>0)①}\{y=kx②}end{array} ight.)
解方程,消去(y),解得(x=cfrac{2}{2k-1}),代入②得到,(y=cfrac{2k}{2k-1}),由(x=cfrac{2}{2k-1}>0),得到(k>cfrac{1}{2})
故曲线(M)的参数方程为(left{egin{array}{l}{x=cfrac{2}{2k-1}}\{y=cfrac{2k}{2k-1}}end{array} ight.) ((k)为参数,(k>cfrac{1}{2}))
- 点差法
涉及到中点坐标有关的问题求轨迹方程,可以考虑用点差法;
- 交轨法
交轨法是解析几何中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之一。首先选择适当的参数表示两动曲线的方程,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然后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此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交点轨迹法]。
法1:参数方程法,首先联立两个方程,得到(left{egin{array}{l}{x-my-1=0①}\{mx+y-1=0②}end{array} ight.)
给②式乘以(m),消(y)得到,(x=cfrac{m+1}{m^2+1}),代入②式得到(y=cfrac{1-m}{m^2+1})
即交点轨迹的参数方程为
或者说我们就可以用参数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我们还是继续完成接下来的任务,重点和难点是消参。
(left{egin{array}{l}{x=cfrac{m+1}{m^2+1}①}\{y=cfrac{1-m}{m^2+1}②}end{array} ight.quad (m为参数)),如何消参,
给①^2+②^2,得到(x^2+y^2=cfrac{(m+1)^2}{(m^2+1)^2}+cfrac{(1-m)^2}{(m^2+1)^2}=cfrac{2}{m^2+1}),
又(x+y=cfrac{2}{m^2+1}),故(x^2+y^2-x-y=0)。
又当(x=0)且(y=0)时,(m)不存在,
故所求的轨迹方程为(x^2+y^2-x-y=0(x eq0且y eq 0))。
法2:交轨法,将两个方程分别变形为(my=x-1)和(mx=1-y),
当(m=0)时,两个方程不能相除,此时得到两个直线的交点为((1,1));
当(m eq 0)时,两式相除得到(cfrac{my}{mx}=cfrac{x-1}{1-y}),即(cfrac{y}{x}=cfrac{x-1}{1-y}),
变形为(y(1-y)=x^2-x),整理为(x^2+y^2-x-y=0),即((x-frac{1}{2})^2+(y-frac{1}{2})^2=cfrac{1}{2})
再分别验证点((1,1))和点((0,1))和点((1,0))都在上述曲线上,但是点((0,0))不应该在轨迹曲线上,
[为什么验证这四个点,原因是由(cfrac{y}{x}=cfrac{x-1}{1-y}),两个横行即分子分母都为零,得到点((0,1))和((1,0)),两个竖行都为零,得到点点((0,0))和((1,1)),]
故所求的轨迹方程为(x^2+y^2-x-y=0(x eq0且y eq 0))。
- 特殊化策略
个别涉及选择类型题目的轨迹方程的求法,可以使用特殊化策略。
典例剖析
(1).求(C)的方程,并说明(C)是什么曲线;
分析:本题目可以用直接法得到曲线的方程,难点是要注意到不是恒等变形,需要添加条件。
解析:由于(k_{AM}=cfrac{y}{x+2}),(k_{BM}=cfrac{y}{x-2}),由题可知,(k_{AM}cdot k_{BM}=-cfrac{1}{2}),
化简得到(x^2+2y^2=4),再整理为(cfrac{x^2}{4}+cfrac{y^2}{2}=1),
[此时,务必要注意,我们是将分式形式转化为整式形式,这一过程有去分母的变形,一定会扩大字母的取值范围,故需要添加条件才能保证变形前后是恒等变形,以此题为例,由于有分母,故需要(|x| eq 2),或者对应到(y)值加以限制也是可以的,比如(y eq 0)],
即曲线(C)的方程为(cfrac{x^2}{4}+cfrac{y^2}{2}=1(|x| eq 2)),或者(cfrac{x^2}{4}+cfrac{y^2}{2}=1(y eq 0)),所以(C)为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且不含左右顶点。
(1)、求(C)的方程;
分析:由已知得,圆(M)的圆心为(M(-1,0)),半径(r_1=1);
圆(N)的圆心为(N(1,0)),半径(r_2=3);
设圆(P)的圆心为(P(x,y)),半径为(R);
由于圆(P)与圆(M)外切并且与圆(N)内切,
所以(|PM|+|PN|=(R+r_1)+(r_2-R)=r_1+r_2=4),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曲线(C)是以(M),(N)为左右焦点,长半轴长为2,短半轴长为(sqrt{3})的椭圆(左顶点除外),
其轨迹方程为(cfrac{x^2}{4}+cfrac{y^2}{3}=1(x eq -2))。
(2)、(l)是与圆(P),圆(M)都相切的一条直线,(l)与曲线(C)交于(A),(B)两点,当圆(P)的半径最长时,求(|AB|);
待整理。
解:设弦的两个端点分别为(P(x_1,y_1),Q(x_2,y_2)),(PQ)的中点为(M(x,y)),
则有(cfrac{x_1^2}{2}+y_1^2=1)①,(cfrac{x_2^2}{2}+y_2^2=1)②,
①-②得到,(cfrac{x_1^2-x_2^2}{2}+y_1^2-y_2^2=0)
则有(cfrac{x_1+x_2}{2}+cfrac{y_1-y_2}{x_1-x_2}(y_1+y_2)=0)
又由于(x_1+x_2=2x),(y_1+y_2=2y),(cfrac{y_1-y_2}{x_1-x_2}=k=2),
代入上式,得到(x+4y=0),
又由于弦中点在椭圆内,故所求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为(x+4y=0)(在已知椭圆内)。
(1)、求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
分析:圆的标准方程为((x-3)^2+y^2=2^2),
故圆心坐标(C_1(3,0)),半径为(r=2),
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即(kx-y=0),
则圆心(C_1)到直线(l)的距离(d=cfrac{|3k|}{sqrt{k^2+1}}< 2),
解得(-cfrac{2sqrt{5}}{5}< k< cfrac{2sqrt{5}}{5});
(2)、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C)的方程。
分析【法1】: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点(A(x_1,y_1)),(B(x_2,y_2))
与圆(C_1)联立,消(y)得到,((1+k^2)x^2-6x+5=0),
由(Delta =(-6)^2-4 imes 5(1+k^2)>0),可得(k^2<cfrac{4}{5}),
由韦达定理可得,(x_1+x_2=cfrac{6}{1+k^2}),
则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C)的参数方程为(left{egin{array}{l}{x=cfrac{3}{1+k^2}①}\{y=cfrac{3k}{1+k^2}②}end{array} ight.),其中(-cfrac{2sqrt{5}}{5}<k<cfrac{2sqrt{5}}{5}),
如何消参数呢?两式相比,得到(y=kx),即(k=cfrac{y}{x}),
代入①变形整理后得到,((x-cfrac{3}{2})^2+y^2=cfrac{9}{4}),
又由于(k^2<cfrac{4}{5}),得到(cfrac{5}{3}<xleq 3),
故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C)的方程为((x-cfrac{3}{2})^2+y^2=cfrac{9}{4}),其中(cfrac{5}{3}<xleq 3)。
【法2】有空,再思考补充 点差法。
思路补记:((x_1+x_2)[(x_1-x_2)-6]=-(y_1+y_2)(y_1-y_2))。
分析:将曲线(C_1)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4y=12),
设点(P(x',y')),点(Q(x,y)),由(Q)为(AP)的中点,得到(egin{cases}x'=2x-6\y'=2yend{cases}),
代入(x^2+y^2-4y=12),
得到点(Q)的轨迹(C_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3)^2+(y-1)^2=4);
法1:直接法,如图所示,动圆的圆心为点(P(x,y)),则有(|PN|=|PM|+1),
即(sqrt{(x-2)^2+(y-0)^2}=|x+1|+1),由于动圆在直线(x+1=0)的右侧,即(x+1>0),
故化简得到(sqrt{(x-2)^2+(y-0)^2}=x+1+1),整理得到(y^2=8x),故选(A);
法2:定义法,转化为能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来求解,其定义是说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其到定直线的距离,
这样定点取((2,0)),此时定直线必须取(x=-2),
这样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且(cfrac{p}{2}=2),即(p=4),
故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8x),故选(A)。
分析:由题意可知,(|PQ|=|PD|),但是用这个不好建立轨迹方程,或者不能有效的和抛物线的定义建立联系,
故等价转化为(|PA|=|PB|),且其模型为(y^2=2px)。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平面内一个动点(P)到一个定点(A)的距离等于其到定直线(x=-2)的距离。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cfrac{p}{2}=-2),即(p=4),故(y^2=2 imes 4x=8x),故选(A)。
- 注意:抛物线的定义是高考考查时的高频考点。
分析:由于点(Q)是椭圆上的任意一个动点,不妨取其在椭圆的四个特殊位置来思考;
当点(Q(a,0))时,过动点(Q)做椭圆的切线(l:x=a),过右焦点做(l)的垂线为(y=0),则点(P(a,0)),代入验证,只有选项(A)满足;
当点(Q(0,b))时,过动点(Q)做椭圆的切线(l:y=b),过右焦点做(l)的垂线为(x=c),则点(P(c,b)),代入验证,也只有选项(A)满足;
故用特殊化策略可知,选(A)。
解后反思:如果本题目直接求解,可能会很麻烦,由此也体现出特殊化策略在解选择题时的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