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
1、函数
2、装饰器
3、生成器
4、类
一、函数
- 函数式:将某功能代码封装到函数中,日后便无需重复编写,仅调用函数即可
- 面向对象:对函数进行分类和封装,让开发“更快更好更强...”
函数式编程最重要的是增强代码的重用性和可读性
def 函数名(参数): ... 函数体 ... 返回值 --------------------------------- 函数的定义主要有如下要点: def:表示函数的关键字 函数名:函数的名称,日后根据函数名调用函数 函数体:函数中进行一系列的逻辑计算,如:发送邮件、计算出 [11,22,38,888,2]中的最大数等... 参数:为函数体提供数据 返回值:当函数执行完毕后,可以给调用者返回数据。
1、返回值
函数是一个功能块,该功能到底执行成功与否,需要通过返回值来告知调用者。
2、参数
函数的有三中不同的参数:
- 普通参数
- 默认参数
- 动态参数
# name 叫做函数func的形式参数,简称:形参 def func(name): print name # ######### 执行函数 ######### # 'wupeiqi' 叫做函数func的实际参数,简称:实参 func('wupeiqi') ---------------------------------------------- def func(name, age = 18): print "%s:%s" %(name,age) # 指定参数 func('wupeiqi', 19) # 使用默认参数 func('alex') 注:默认参数需要放在参数列表最后 ------------------动态参数------------------------------ def func(*args, **kwargs): print args print kwargs
二、装饰器
需要给原函数增加附加功能,但是又不改变源代码,同时不能修改调用方式的时候,可以用装饰器。
不带参数的装饰器 import time def timer(func): def deco(): print('deco start') func()#注意括号! print('deco end') return deco @timer # 等同于 test = timer(test) def test(): # test()括号里面带参数时,deco()里面也要带参数 time.sleep(3) print("in the test") test() ------------------ 结果: deco start in the test deco end
装饰器中带参数时:
需要在外层多加一层函数来接收装饰器的参数
import time def outer(outer_args): #用来接收装饰器的参数 def timer(func): def deco(): print('deco start',"装饰器里面的参数是:",outer_args) func() #注意括号! print('deco end') return deco return timer @outer(123) #当装饰其中有参数时,和上一示例相比在外层多了一层函数来接收装饰器的参数。 def test(): # 括号里面带参数时,deco()里面也要带参数 time.sleep(3) print("in the test") test()
运行结果: deco start 装饰器里面的参数是: 123 in the test deco end
装饰器顺序:
一个函数还可以同时定义多个装饰器,比如:
@a @b @c def f (): pass ---------------------- 它的执行顺序是从里到外,最先调用最里层的装饰器,最后调用最外层的装饰器,它等效于 f = a(b(c(f)))
类装饰器:
没错,装饰器不仅可以是函数,还可以是类,相比函数装饰器,类装饰器具有灵活度大、高内聚、封装性等优点。使用类装饰器主要依靠类的__call__
方法,当使用 @ 形式将装饰器附加到函数上时,就会调用此方法。
class Foo(object): def __init__(self, func): #传入func self._func = func def __call__(self): print ('class decorator runing') self._func() #在 __call__ 中调用函数 print ('class decorator ending') @Foo def bar(): print ('bar') bar()
运行结果: class decorator runing bar class decorator ending
使用装饰器极大地复用了代码,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原函数的元信息不见了,比如函数的docstring
、__name__
、参数列表,先看例子:
# 装饰器 def logged(func): def with_logging(*args, **kwargs): print func.__name__ # 输出 'with_logging' print func.__doc__ # 输出 None return func(*args, **kwargs) return with_logging # 函数 @logged def f(x): """does some math""" return x + x * x logged(f)
不难发现,函数 f 被with_logging
取代了,当然它的docstring
,__name__
就是变成了with_logging
函数的信息了。好在我们有functools.wraps
,wraps
本身也是一个装饰器,它能把原函数的元信息拷贝到装饰器里面的 func 函数中,这使得装饰器里面的 func 函数也有和原函数 foo 一样的元信息了。
from functools import wraps def logged(func): @wraps(func) #加上此装饰器 def with_logging(*args, **kwargs): print func.__name__ # 输出 'f' print func.__doc__ # 输出 'does some math' return func(*args, **kwargs) return with_logging @logged def f(x): """does some math""" return x + x * x
三、生成器
1、列表生成式:
>>> a = [i+1 for i in range(10)] >>> a [1, 2, 3, 4, 5, 6, 7, 8, 9, 10]
通过列表生成式,我们可以直接创建一个列表。但是,受到内存限制,列表容量肯定是有限的。而且,创建一个包含100万个元素的列表,不仅占用很大的存储空间,如果我们仅仅需要访问前面几个元素,那后面绝大多数元素占用的空间都白白浪费了。
所以,如果列表元素可以按照某种算法推算出来,那我们是否可以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推算出后续的元素呢?这样就不必创建完整的list,从而节省大量的空间。在Python中,这种一边循环一边计算的机制,称为生成器:generator。
2、生成器:generator
要创建一个generator,有很多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一个列表生成式的[]
改成()
,就创建了一个generator:
2.1创建generator
>>> L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L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生成器 >>> g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1022ef630>
创建L
和g
的区别仅在于最外层的[]
和()
,L
是一个list,而g
是一个generator。
我们可以直接打印出list的每一个元素,但我们怎么打印出generator的每一个元素呢?
如果要一个一个打印出来,可以通过next()
函数获得generator的下一个返回值:
>>> next(g) 0 >>> next(g) 1 >>> next(g) 4 >>> next(g) 9
generator保存的是算法,每次调用next(g)
,就计算出g
的下一个元素的值,直到计算到最后一个元素,没有更多的元素时,抛出StopIteration
的错误。
当然,上面这种不断调用next(g)
实在是太变态了,正确的方法是使用for
循环,因为generator也是可迭代对象:
>>>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for n in g: ... print(n)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所以,我们创建了一个generator后,基本上永远不会调用next()
,而是通过for
循环来迭代它,并且不需要关心StopIteration
的错误。
generator非常强大。如果推算的算法比较复杂,用类似列表生成式的for
循环无法实现的时候,还可以用函数来实现。
2.2、定义generator的另一种方法:
如果一个函数定义中包含yield
关键字,那么这个函数就不再是一个普通函数,而是一个generator:
def fib(max): n,a,b = 0,0,1 while n < max: # print(b) yield b #等同于print(b),但不会打印,而是作为中断点 a,b = b,a+b n += 1 return 'done' #调用方法一: g = fib(8) print(g) #返回 <generator object fib at 0x01BF43F0> print(g.__next__()) #返回1 要用__next__()不断的调用取结果 # 调用方法二:(推荐) for n in fib(8): #调用方法 print(n) #返回全部结果
generator和函数的执行流程不一样,generator的函数,在每次调用next()
的时候执行,遇到yield
语句返回,再次执行时从上次返回的yield
语句处继续执行。
四、面向对象编程(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OO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1、创建类:
面向对象编程是一种编程方式,此编程方式的落地需要使用 “类” 和 “对象” 来实现,所以,面向对象编程其实就是对 “类” 和 “对象” 的使用。
类就是一个模板,模板里可以包含多个函数,函数里实现一些功能
对象则是根据模板创建的实例,通过实例对象可以执行类中的函数
- class是关键字,表示类
- 创建对象,类名称后加括号即可
ps:类中的函数第一个参数必须是self(详细见:类的三大特性之封装),类中定义的函数叫做 “方法”
# 创建类 class Foo: def Bar(self): print 'Bar' def Hello(self, name): print 'i am %s' %name # 根据类Foo创建对象obj obj = Foo() obj.Bar() #执行Bar方法 obj.Hello('marymarytang') #执行Hello方法
2、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
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是指:封装、继承和多态。
2.1、封装
封装,顾名思义就是将内容封装到某个地方,以后再去调用被封装在某处的内容。
所以,在使用面向对象的封装特性时,需要:
- 将内容封装到某处
- 从某处调用被封装的内容
第一步:将内容封装到某处
self 是一个形式参数,当执行 obj1 = Foo('wupeiqi', 18 ) 时,self 等于 obj1
当执行 obj2 = Foo('alex', 78 ) 时,self 等于 obj2
所以,内容其实被封装到了对象 obj1 和 obj2 中,每个对象中都有 name 和 age 属性。
第二步:从某处调用被封装的内容
调用被封装的内容时,有两种情况:
- 通过对象直接调用
- 通过self间接调用
1、通过对象直接调用被封装的内容
调用被封装的内容:对象.属性名
class Foo: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obj1 = Foo('wupeiqi', 18) print(obj1.name) # 直接调用obj1对象的name属性 print(obj1.age) # 直接调用obj1对象的age属性
2、通过self间接调用被封装的内容
执行类中的方法时,需要通过self间接调用被封装的内容
class Foo: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self.name = name self.age = age def detail(self): print(self.name) print(self.age) obj1 = Foo('wupeiqi', 18) obj1.detail() # Python默认会将obj1传给self参数,即:obj1.detail(obj1),所以,此时方法内部的 self = obj1,即:self.name 是 wupeiqi ;self.age 是 18
综上所述 : 对于面向对象的封装来说,其实就是使用构造方法将内容封装到 对象 中,然后通过对象直接或者self间接获取被封装的内容。
如果使用函数式编程,需要在每次执行函数时传入相同的参数,如果参数多的话,又需要粘贴复制了... ;而对于面向对象只需要在创建对象时,将所有需要的参数封装到当前对象中,之后再次使用时,通过self间接去当前对象中取值即可。
2.2、继承
继承,面向对象中的继承和现实生活中的继承相同,即:子可以继承父的内容。
实例:
动物:吃、喝、拉、撒 猫:喵喵叫(猫继承动物的功能) 狗:汪汪叫(狗继承动物的功能) ------------------------------------------------- class Animal: def eat(self): print "%s 吃 " %self.name def drink(self): print "%s 喝 " %self.name def shit(self): print "%s 拉 " %self.name def pee(self): print "%s 撒 " %self.name class Cat(Animal):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self.breed = '猫' def cry(self): print '喵喵叫' class Dog(Animal):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self.breed = '狗' def cry(self): print '汪汪叫' # ######### 执行 ######### c1 = Cat('小白家的小黑猫') c1.eat() c2 = Cat('小黑的小白猫') c2.drink() d1 = Dog('胖子家的小瘦狗') d1.eat()
所以,对于面向对象的继承来说,其实就是将多个类共有的方法提取到父类中,子类仅需继承父类而不必一一实现每个方法。
注:除了子类和父类的称谓,你可能看到过 派生类 和 基类 ,他们与子类和父类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多继承:
Python的类如果继承了多个类,那么其寻找方法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
- 当类是经典类时,多继承情况下,会按照深度优先方式查找
- 当类是新式类时,多继承情况下,会按照广度优先方式查找
经典类和新式类,从字面上可以看出一个老一个新,新的必然包含了跟多的功能,也是之后推荐的写法,如果 当前类或者父类继承了object类,那么该类便是新式类,按照广度优先查找,否则便是经典类。
对新式类:
class D(object): def bar(self): print 'D.bar' class C(D): def bar(self): print 'C.bar' class B(D): def bar(self): print 'B.bar' class A(B, C): def bar(self): print 'A.bar' a = A() # 执行bar方法时 # 首先去A类中查找,如果A类中没有,则继续去B类中找,如果B类中么有,则继续去C类中找,如果C类中么有,则继续去D类中找,如果还是未找到,则报错 # 所以,查找顺序:A --> B --> C --> D # 在上述查找bar方法的过程中,一旦找到,则寻找过程立即中断,便不会再继续找了 a.bar() 新式类多继承
2.3、多态
class Animal(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 Constructor of the class self.name = name def talk(self): # Abstract method, defined by convention only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Subclass must implement abstract method") class Cat(Animal): def talk(self): print('%s: 喵喵喵!' %self.name) class Dog(Animal): def talk(self): print('%s: 汪!汪!汪!' %self.name) def func(obj): #一个接口,多种形态,实现接口重用 obj.talk() c1 = Cat('小晴') d1 = Dog('李磊') func(c1) func(d1)
面向对象设计利器:领域建模,更通俗的讲法是业务模型。
领域建模的三字经方法:找名词、加属性、连关系。
----------------------------------------------------------------------------------------------------------------
示例:
找名词
who : 学员、讲师、管理员
用例:
1. 管理员 创建了 北京 和 上海 两个校区
2. 管理员 创建了 Linux Python Go 3个课程
3. 管理员 创建了 北京校区的Python 16期, Go开发第一期,和上海校区的Linux 36期 班级
4. 管理员 创建了 北京校区的 学员 小晴 ,并将其 分配 在了 班级 python 16期
5. 管理员 创建了 讲师 Alex , 并将其分配 给了 班级 python 16期 和全栈脱产5期
6. 讲师 Alex 创建 了一条 python 16期的 上课纪录 Day6
7. 讲师 Alex 为Day6这节课 所有的学员 批了作业 ,小晴得了A, 李磊得了C-, 严帅得了B
8. 学员小晴 在 python 16 的 day6里 提交了作业
9. 学员李磊 查看了自己所报的所有课程
10 学员 李磊 在 查看了 自己在 py16期 的 成绩列表 ,然后自杀了
11. 学员小晴 跟 讲师 Alex 表白了
名词列表:
管理员、校区、课程、班级、上课纪录、作业、成绩、讲师、学员
加属性
连关系
有了类,也有了属性,接下来自然就是找出它们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