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项目时,偶然得到了这个机会,在我工作过程中,本人发现的单表最大记录数高达9位数.像订单表什么的也有8位数.在查询订单的时候往往不能通过单表查询就能解决,还要和其它相关表进行关联查询.如此关联的表数据不大还好,一旦发生大表关联大表,在查询时就有可能出现慢长的等待。
第一篇:如何尽量避免大表关联.
第二篇:对大表进行分区.
背景:有两张表:
1:订单表:记录用户订单的详细信息.order,其中有一个会员卡号字段cardNo,订单产生时间.
2:会员表:记录会员相关信息.member,一个会员有一个代理号:proxyID,代理下面有许多的会员卡:cardNo,它们共用一个代理号.
两表通过cardNo来相关联.
需求:查询一个用户或者某些用户某一时间段所有会员卡产生的订单情况.
实现SQL:
select 字段 from order
inner join member onorder.cardNo=member.cardNo
and member.proxyID in('a-01',代理号二)
and 时间 between '20080101' and '20080131'
解决方案一:利用表变量来替换大表关联,表变量的作用域为一个批处理,批处理完了,表变量也会随之失效,比起临时表有它独特的优点:不用手动去删除表变量以释放内存。
declare @t table
(cardNo int)
insert @t
select cardNo from member where in('a-01',代理号二)
select 字段 from order
inner join @t on
order.cardNo=@t.cardNo and 时间 between '20080101' and '20080131'
这里我就不贴性能比较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尝试下.这种方法在查询人员比较多的时候特别有帮助.它要开发员根据实际情况详细比较,结果并不是统一的,不同的环境结果可能不一样.希望大家理解.
解决方案二:利用索引视图来提高大表关联的性能.
可行性:一般在大表关联时,我们的输出列都远小于两表的字段合,像上面的member表只用到了其中的两个字段(cardNo,proxyID).设想一下,此时的member表如果只有这两个字段情况会不会好些呢?答案不言而喻.
的产生都是实时的,即当调用视图时,自动扩展视图,去运行里面相应的select语句.后来才知道在2000后的版本中视图分一般视图和索引视图,一般视图就是没有创建索引的我印象中的视图.而创建了视图后就称为索引视图.索引视图是物理存在的,可在视图上首先创建一个唯一的聚集索引,其它字段上也可创建非聚集索引.在不改变基础表的情况下,起到了优化的效果.
CREATE VIEW memberViewWITH SCHEMABINDING
AS
SELECT cardNo,proxyID from member
GO
--以会员卡号创建一个唯一聚集索引
CREATE UNIQUE CLUSTERED INDEX ix_member_cardNo
ON member (cardNo);
GO
注意:创建索引视图要点:
1: CREATE VIEW memberView后面要跟上WITH SCHEMABINDING
理由:• 使用 schemaname.objectname 明确识别视图所引用的所有对象,而不管是哪个用户访问该视图。
• 不会以导致视图定义非法或强制 SQL Server 在该视图上重新创建索引的方式,更改视图定义中所引用的对象。
2:视图上的第一个索引必须为 CLUSTERED 和 UNIQUE。
理由:必须为 UNIQUE 以便在维护索引视图期间,轻松地按键值查找视图中的记录,并阻止创建带有重复项目的视图(要求维护特殊的逻辑)。必须为 CLUSTERED,因为只有聚集索引才能在强制唯一性的同时存储行。
3:以下情况可考虑创建索引视图:
• 可预先计算聚合并将其保存在索引中,从而在查询执行时,最小化高成本的计算。
• 可预先联接各个表并保存最终获得的数据集。
• 可保存联接或聚合的组合。
4:基础表的更新会引发索引视力的更新。
5:索引视图的创建同时会带来维护上的开销。
理由:1:因为索引视图是物理存在的。
2:要额外的维护索引.
inner join memberView on
order.cardNo=member.cardNo
and member.proxyID=in('a-01',代理号二)
and 时间 between '20080101' and '20080131'
总结:两种解决方案来看,各有所长,一般可以优先考虑使用索引视图来优化大表关联。以上是本人对于如何尽量避免发生大表关联所采取的措施,望大家指教。
http://www.cnblogs.com/ASPNET2008/archive/2008/10/26/131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