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并发包——线程安全的Map相关类


    Java并发包——线程安全的Map相关类

    摘要:本文主要学习了Java并发包下线程安全的Map相关的类。

    部分内容来自以下博客:

    https://blog.csdn.net/bill_xiang_/article/details/81122044

    https://www.cnblogs.com/zhaojj/p/8942647.html

    分类

    参照之前在学习集合时候的分类,可以将JUC下有关Map相关的类进行分类。

    ConcurrentHashMap:继承于AbstractMap类,相当于线程安全的HashMap,是线程安全的哈希表。JDK1.7之前使用分段锁机制实现,JDK1.8则使用数组+链表+红黑树数据结构和CAS原子操作实现。

    ConcurrentSkipListMap:继承于AbstractMap类,相当于线程安全的TreeMap,是线程安全的有序的哈希表。通过“跳表”来实现的。

    ConcurrentHashMap

    JDK1.7的分段锁机制

    Hashtable之所以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其实现使用了synchronized关键字对put等操作进行加锁,而synchronized关键字加锁是对整个对象进行加锁。也就是说在进行put等修改Hash表的操作时,锁住了整个Hash表,从而使得其表现的效率低下。

    因此,在JDK1.5到1.7版本,Java使用了分段锁机制实现ConcurrentHashMap。

    简而言之,ConcurrentHashMap在对象中保存了一个Segment数组,即将整个Hash表划分为多个分段。而每个Segment元素,即每个分段则类似于一个Hashtable。在执行put操作时首先根据hash算法定位到元素属于哪个Segment,然后使用ReentrantLock对该Segment加锁即可。因此,ConcurrentHashMap在多线程并发编程中可是实现多线程put操作。

    Segment类是ConcurrentHashMap中的内部类,继承于ReentrantLock类。ConcurrentHashMap与Segment是组合关系,一个ConcurrentHashMap对象包含若干个Segment对象,ConcurrentHashMap类中存在“Segment数组”成员。

    HashEntry也是ConcurrentHashMap的内部类,是单向链表节点,存储着key-value键值对。Segment与HashEntry是组合关系,Segment类中存在“HashEntry数组”成员,“HashEntry数组”中的每个HashEntry就是一个单向链表。

    JDK1.8的改进

    在JDK1.7的版本,ConcurrentHashMap是通过分段锁机制来实现的,所以其最大并发度受Segment的个数限制。因此,在JDK1.8中,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原理摒弃了这种设计,而是选择了与HashMap类似的数组+链表+红黑树的方式实现,而加锁则采用CAS原子更新、volatile关键字、synchronized可重入锁实现。

    JDK1.8的实现降低锁的粒度,JDK1.7版本锁的粒度是基于Segment的,包含多个HashEntry,而JDK1.8锁的粒度就是HashEntry(首节点)。

    JDK1.8版本的数据结构变得更加简单,使得操作也更加清晰流畅,因为已经使用synchronized来进行同步,所以不需要分段锁的概念,也就不需要Segment这种数据结构了,由于粒度的降低,实现的复杂度也增加了。

    JDK1.8版本的扩容操作支持多线程并发。在之前的版本中如果Segment正在进行扩容操作,其他写线程都会被阻塞,JDK1.8改为一个写线程触发了扩容操作,其他写线程进行写入操作时,可以帮助它来完成扩容这个耗时的操作。

    JDK1.8使用红黑树来优化链表,基于长度很长的链表的遍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红黑树的遍历效率是很快的,代替一定阈值的链表。

    重要属性

    sizeCtl:标志控制符。这个参数非常重要,出现在ConcurrentHashMap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值也表示不同情况和不同功能:

    负数代表正在进行初始化或扩容操作。-1表示正在进行初始化操作。-N表示有N-1个线程正在进行扩容操作。

    其为0时,表示hash表还未初始化。

    正数表示下一次进行扩容的大小,类似于扩容阈值。它的值始终是当前容量的0.75倍,如果hash表的实际大小>=sizeCtl,则进行扩容。

    构造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构造方法里并没有对集合进行初始化操作,而是等到了添加元素的时候才进行初始化,属于懒汉式的加载方式。

    而且loadFactor参数在JDK1.8中也不再有加载因子的意义,仅为了兼容以前的版本,加载因子由sizeCtl来替代。

    同样,concurrencyLevel参数在JDK1.8中也不再有多线程运行的并发度的意义,仅为了兼容以前的版本。

     1 // 空参构造器。
     2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 {
     3 }
     4 
     5 // 指定初始容量的构造器。
     6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7     // 参数有效性判断。
     8     if (initialCapacity < 0)
     9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10     int cap =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1)) ?
    11             MAXIMUM_CAPACITY :
    12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 1) + 1));
    13     // 设置标志控制符。
    14     this.sizeCtl = cap;
    15 }
    16 
    17 // 指定初始容量,加载因子的构造器。
    18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19     this(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1);
    20 }
    21 
    22 // 指定初始容量,加载因子,并发度的构造器。
    23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int concurrencyLevel) {
    24     // 参数有效性判断。
    25     if (!(loadFactor > 0.0f) || initialCapacity < 0 || concurrencyLevel <= 0)
    26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27     // 比较初始容量和并发度的大小,取最大值作为初始容量。
    28     if (initialCapacity < concurrencyLevel)
    29         initialCapacity = concurrencyLevel;
    30     // 计算最大容量。
    31     long size = (long)(1.0 + (long)initialCapacity / loadFactor);
    32     int cap = (size >= (long)MAXIMUM_CAPACITY) ?
    33         MAXIMUM_CAPACITY : tableSizeFor((int)size);
    34     // 设置标志控制符。
    35     this.sizeCtl = cap;
    36 }
    37 
    38 // 包含指定Map集合的构造器。
    39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40     // 设置标志控制符。
    41     this.sizeCtl = DEFAULT_CAPACITY;
    42     // 放置指定的集合。
    43     putAll(m);
    44 }

    初始化方法

    集合并不会在构造方法里进行初始化,而是在用到集合的时候才进行初始化,在初始化的同时会设置集合的阈值。

    初始化方法主要应用了关键属性sizeCtl,如果sizeCtl小于0,表示其他线程正在进行初始化,就放弃这个操作,在这也可以看出初始化只能由一个线程完成。如果获得了初始化权限,就用CAS方法将sizeCtl置为-1,防止其他线程进入。初始化完成后,将sizeCtl的值改为0.75倍的集合容量,作为阈值。

    在初始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线程安全,总共使用了两步操作:

    1)通过CAS原子更新方法将sizeCtl设置为-1,保证只有一个线程进入。

    2)线程获取初始化权限后内部通过 if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二次判断,保证只有在未初始化的情况下才能执行初始化。

     1 // 初始化集合,使用CAS原子更新保证线程安全,使用volatile保证顺序和可见性。
     2 private final Node<K,V>[] initTable() {
     3     Node<K,V>[] tab; int sc;
     4     // 死循环以完成初始化。
     5     while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6         // 如果sizeCtl小于0则表示正在初始化,当前线程让步。
     7         if ((sc = sizeCtl) < 0)
     8             Thread.yield();
     9         // 如果需要初始化,并且使用CAS原子更新。判断SIZECTL保存的sizeCtl值是否和sc一致,一致则将sizeCtl更新为-1。
    10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1)) {
    11             try {
    12                 // 第一个线程初始化之后,第二个线程还会进来所以需要重新判断。类似于线程同步的二次判断。
    13                 if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14                     // 如果没有指定容量则使用默认容量16。
    15                     int n = (sc > 0) ? sc : DEFAULT_CAPACITY;
    16                     // 初始化一个指定容量的节点数组。
    17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18                     Node<K,V>[] nt = (Node<K,V>[])new Node<?,?>[n];
    19                     // 将节点数组指向集合。
    20                     table = tab = nt;
    21                     // 扩容阀值,获取容量的0.75倍的值,写法略叼更高端比直接乘高效。
    22                     sc = n - (n >>> 2);
    23                 }
    24             } finally {
    25                 // 将sizeCtl的值设为阈值。
    26                 sizeCtl = sc;
    27             }
    28             break;
    29         }
    30     }
    31     return tab;
    32 }

    添加方法

    1)校验数据。判断传入一个key和value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就直接报错。ConcurrentHashMap是不可为空的(HashMap是可以为空的)。

    2)是否要初始化。判断table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就进入初始化阶段。

    3)如果数组中key指定的桶是空的,那就使用CAS原子操作把键值对插入到这个桶中作为头节点。

    4)协助扩容。如果这个要插入的桶中的hash值为-1,也就是MOVED状态(也就是这个节点是ForwordingNode),那就是说明有线程正在进行扩容操作,那么当前线程就进入协助扩容阶段。

    5)插入数据到链表或者红黑树。如果这个节点是链表节点,那么就遍历这个链表,如果有相同的key值就更新value值,如果没有发现相同的key值,就在链表的尾部插入该数据。如果这个节点是红黑树节点,那就需要按照树的插入规则进行插入。

    6)转化成红黑树。插入结束之后判断如果是链表节点,并且个数大于8,就需要把链表转化为红黑树存储。

    7)添加结束之后,需要给增加已存储的数量,并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1 // 添加元素。
     2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3     return putVal(key, value, false);
     4 }
     5 
     6 // 添加元素。
     7 final V putVal(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8     // 排除null的数据。
     9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10     // 计算hash,并保证hash一定大于零,负数表示在扩容或者是树节点。
    11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
    12     // 节点个数。0表示未加入新结点,2表示TreeBin或链表结点数,其它值表示链表结点数。主要用于每次加入结点后查看是否要由链表转为红黑树。
    13     int binCount = 0;
    14     // CAS经典写法,不成功无限重试。
    15     for (Node<K,V>[] tab = table;;) {
    16         // 声明节点、集合长度、对应的数组下标、节点的hash值。
    17         Node<K,V> f; int n, i, fh;
    18         // 如果没有初始化则进行初始化。除非构造时指定集合,否则默认构造不初始化,添加时检查是否初始化,属于懒汉模式初始化。
    19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
    20             // 初始化集合。
    21             tab = initTable();
    22         // 如果已经初始化了,并且使用CAS根据hash获取到的节点为null。
    23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 - 1) & hash)) == null) {
    24             // 使用CAS比较该索引处是否为null防止其它线程已改变该值,null则插入。
    25             if (casTabAt(tab, i, null,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null)))
    26                 // 添加成功,跳出循环。
    27                 break;
    28         }
    29         // 如果获取到节点不为null,并且节点的hash为-1,则表示节点在扩容。
    30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31             // 帮助扩容。
    32             tab = helpTransfer(tab, f);
    33         // 产生hash碰撞,并且没有扩容操作。
    34         else {
    35             V oldVal = null;
    36             // 锁住节点。
    37             synchronized (f) {
    38                 // 这里volatile获取首节点与节点对比判断节点还是不是首节点。
    39                 if (tabAt(tab, i) == f) {
    40                     // 判断是否是链表节点。
    41                     if (fh >= 0) {
    42                         // 记录节点个数。
    43                         binCount = 1;
    44                         // 循环完成添加节点到链表。
    45                         for (Node<K,V> e = f;; ++binCount) {
    46                             K ek;
    47                             if (e.hash == has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
    48                                 oldVal = e.val;
    49                                 if (!onlyIfAbsent)
    50                                     e.val = value;
    51                                 break;
    52                             }
    53                             Node<K,V> pred = e;
    54                             if ((e = e.next) == null) {
    55                                 pred.next =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null);
    56                                 break;
    57                             }
    58                         }
    59                     }
    60                     // 如果是红黑树节点。
    61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62                         Node<K,V> p;
    63                         binCount = 2;
    64                         if ((p = ((TreeBin<K,V>)f).putTreeVal(hash, key, value)) != null) {
    65                             oldVal = p.val;
    66                             if (!onlyIfAbsent)
    67                                 p.val = value;
    68                         }
    69                     }
    70                 }
    71             }
    72             // 如果添加到了链表节点,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转为红黑树。
    73             if (binCount != 0) {
    74                 // 如果链表上的节点数大于等于8。
    75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76                     // 尝试转为红黑树。
    77                     treeifyBin(tab, i);
    78                 if (oldVal != null)
    79                     // 返回原值。
    80                     return oldVal;
    81                 break;
    82             }
    83         }
    84     }
    85     // 集合容量加一并判断是否要扩容。
    86     addCount(1L, binCount);
    87     return null;
    88 }

    修改容量并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1)尝试对baseCount和CounterCell进行增加的操作,这些操作基于CAS原子操作,同时使用volatile保证顺序和可见性。备用方法fullAddCount()则会死循环插入。

    2)判断是否要扩容操作,并且支持多个线程协助进行扩容。

     1 // 修改容量并判断是否要扩容。
     2 private final void addCount(long x, int check) {
     3     CounterCell[] as; long b, s;
     4     // counterCells不为null,或者使用CAS对baseCount增加失败了,说明产生了并发,需要进一步处理。
     5     // counterCells初始为null,如果不为null,说明产生了并发。
     6     // 如果counterCells仍然为null,但是在使用CAS对baseCount增加的时候失败,表示产生了并发。
     7     if ((as = counterCells) != null || !U.compareAndSwapLong(this, BASECOUNT, b = baseCount, s = b + x)) {
     8         CounterCell a; long v; int m;
     9         boolean uncontended = true;
    10         // 如果counterCells是null的,或者counterCells的个数小于0。
    11         // 或者counterCells的每一个元素都是null。
    12         // 或者用counterCells数组中随机位置的值进行累加也失败了。
    13         if (as == null || (m = as.length - 1) < 0 ||
    14             (a = as[ThreadLocalRandom.getProbe() & m]) == null ||
    15             !(uncontended = U.compareAndSwapLong(a, CELLVALUE, v = a.value, v + x))) {
    16             // 继续更新counterCells和baseCount。
    17             fullAddCount(x, uncontended);
    18             return;
    19         }
    20         // 删除或清理节点时是-1,插入索引首节点0,第二个节点是1。
    21         if (check <= 1)
    22             return;
    23         // 计算map元素个数。
    24         s = sumCount();
    25     }
    26     // 如果check的值大于等于0,需要检查是否要扩容。删除或清理节点时是-1,此时不检查。
    27     if (check >= 0) {
    28         Node<K,V>[] tab, nt; int n, sc;
    29         // 当元素个数大于阈值,并且集合不为空,并且元素个数小于最大值。循环判断,防止多线程同时扩容跳过if判断。
    30         while (s >= (long)(sc = sizeCtl) &&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MAXIMUM_CAPACITY) {
    31             // 生成与n有关的标记,且n不变的情况下生成的一定是一样的。
    32             int rs = resizeStamp(n);
    33             // sc在单线程时是大于等于0的,如果小于0说明有其他线程正在扩容。
    34             // 如果小于0说明有线程执行了else里面的判断,导致rs左移16位并在低位+2赋值给sc。
    35             if (sc < 0) {
    36                 // 在第一次左移16位的sc,经过第二次右移16位之后,还和rs相同,说明已经扩容完成。
    37                 // 线程执行扩容,会使用CAS让sc自增,如果sc和右移并累加后的rs相等,说明已经扩容完成。
    38                 // 线程执行扩容,会使用CAS让sc自增,如果sc和右移并累加最大值后的rs相等,说明已经扩容完成。
    39                 // 如果下个节点是null,说明已经扩容完成。
    40                 // 如果transferIndex小于等于0,说明集合已完成扩容,无法再分配任务。
    41                 if ((sc >>> RESIZE_STAMP_SHIFT) != rs ||
    42                     sc == rs + 1 ||// 此处应为 sc ==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1
    43                     sc == rs + MAX_RESIZERS ||// 此处应为 sc ==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MAX_RESIZERS
    44                     (nt = nextTable) == null ||
    45                     transferIndex <= 0)
    46                     // 跳出循环。
    47                     break;
    48                 // 使用CAS原子累加sc的值。
    49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sc + 1))
    50                     // 扩容。
    51                     transfer(tab, nt);
    52             }
    53             // 如果sizeCtl大于或等于0,说明第一次扩容,并且使用CAS设置sizeCtl为rs左移后的负数,并且低位+2表示有2-1个线程正在扩容。
    54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2))
    55                 // 进行扩容操作。
    56                 transfer(tab, null);
    57             // 计算map元素个数,baseCount和counterCells数组存的总和。
    58             s = sumCount();
    59         }
    60     }
    61 }

    帮助扩容方法

    1)判断集合已经完成初始化,并且节点是ForwordingNode类型(表示正在扩容),并且当前节点的子节点不为null,如果不成立则不需要扩容。

    2)循环判断是否扩容成功,如果没有就使用CAS原子操作累加扩容的线程数,并且进行协助扩容。

     1 // 帮助扩容。
     2 final Node<K,V>[] helpTransfer(Node<K,V>[] tab, Node<K,V> f) {
     3     Node<K,V>[] nextTab; int sc;
     4     // 如果表不为null,并且是fwd类型的节点,并且节点的子节点也不为null。
     5     if (tab != null && (f instanceof ForwardingNode) && (nextTab = ((ForwardingNode<K,V>)f).nextTable) != null) {
     6         // 得到标识符。
     7         int rs = resizeStamp(tab.length);
     8         // 如果nextTab没有被并发修改,并且tab也没有被并发修改,并且sizeCtl小于0说明还在扩容。
     9         while (nextTab == nextTable && table == tab && (sc = sizeCtl) < 0) {
    10             // 在第一次左移16位的sc,经过第二次右移16位之后,还和rs相同,说明已经扩容完成。
    11             // 线程执行扩容,会使用CAS让sc自增,如果sc和右移并累加后的rs相等,说明已经扩容完成。
    12             // 线程执行扩容,会使用CAS让sc自增,如果sc和右移并累加最大值后的rs相等,说明已经扩容完成。
    13             // 如果transferIndex小于等于0,说明集合已完成扩容,无法再分配任务。
    14             if ((sc >>> RESIZE_STAMP_SHIFT) != rs ||
    15                 sc == rs + 1 ||// 此处应为 sc ==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1
    16                 sc == rs + MAX_RESIZERS ||// 此处应为 sc ==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MAX_RESIZERS
    17                 transferIndex <= 0)
    18                 // 跳出循环。
    19                 break;
    20             // 使用CAS原子累加sc的值。
    21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sc + 1)) {
    22                 // 扩容。
    23                 transfer(tab, nextTab);
    24                 break;
    25             }
    26         }
    27         return nextTab;
    28     }
    29     return table;
    30 }

    扩容方法

    1)根据CPU核心数平均分配给每个CPU相同大小的区间,如果不够16个,默认就是16个。

    2)有且只能由一个线程构建一个nextTable,这个nextTable是扩容后的数组(容量已经扩大)。

    3)外层使用for循环处理每个区间里的根节点,内层使用while循环让线程领取未扩容的区间。

    4)处理每个区间的头节点,如果头结点为空,则直接放置一个ForwordingNode,通知其他线程帮助扩容。

    5)处理每个区间的头节点,如果头结点不为空,并且hash不为-1,那么就同步头节点,开始扩容。判断头结点是链表还是红黑树:如果是链表,则拆分为高低两个链表。如果是红黑树,拆分为高低两个红黑树,并判断是否需要转为链表。

      1 // 进行扩容操作。
      2 private final void transfer(Node<K,V>[] tab, Node<K,V>[] nextTab) {
      3     int n = tab.length, stride;
      4     // 根据cpu个数找出扩容时的最小分组,最小是16。
      5     if ((stride = (NCPU > 1) ? (n >>> 3) / NCPU : n) < MIN_TRANSFER_STRIDE)
      6         stride = MIN_TRANSFER_STRIDE;
      7     // 表示第一次扩容,因为在addCount()方法中,第一次扩容的时候传入的nextTab的值是null。
      8     if (nextTab == null) {
      9         try {
     10             // 创建新的扩容后的节点数组。
     11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12             Node<K,V>[] nt = (Node<K,V>[])new Node<?,?>[n << 1];
     13             // 将新的数组赋值给nextTab。
     14             nextTab = nt;
     15         } catch (Throwable ex) {
     16             // 扩容失败,设置sizeCtl为最大值。
     17             sizeCtl = Integer.MAX_VALUE;
     18             return;
     19         }
     20         // 将新的数组赋值给nextTable。
     21         nextTable = nextTab;
     22         // 记录要扩容的区间最大值,说明是逆序迁移,从高位向低位迁移。
     23         transferIndex = n;
     24     }
     25     // 设置扩容后的容量。
     26     int nextn = nextTab.length;
     27     // 创建一个fwd节点,用于占位,fwd节点的hash默认为-1。当别的线程发现这个槽位中是fwd类型的节点,则跳过这个节点。
     28     ForwardingNode<K,V> fwd = new ForwardingNode<K,V>(nextTab);
     29     // 如果是false,需要处理区间上的当前位置,如果是true,说明需要处理区间上的下一个位置。
     30     boolean advance = true;
     31     // 完成状态,如果是true,就结束此方法。
     32     boolean finishing = false;
     33     // 死循环,i表示最大下标,bound表示最小下标。
     34     for (int i = 0, bound = 0;;) {
     35         Node<K,V> f; int fh;
     36         // 循环判断是否要处理区间上的下一个位置,每个线程都会在这个循环里获取区间。
     37         while (advance) {
     38             int nextIndex, nextBound;
     39             // i自减一并判断是否大于等于bound,以及是否已经完成了扩容。
     40             // 如果i自减后大于等于bound并且未完成扩容,说明需要处理当前i位置上的节点,跳出while循环。
     41             // 如果i自减后小于bound并且未完成扩容,说明区间上没有节点需要处理,在while循环里继续判读。
     42             // 如果已经完成扩容,跳出while循环。
     43             if (--i >= bound || finishing)
     44                 // 跳出while循环。
     45                 advance = false;
     46             // 如果要扩容的区间最大值小于等于0,说明没有区间需要扩容了。
     47             else if ((nextIndex = transferIndex) <= 0) {
     48                 // i会在下面的if块里判断,从而进入完成状态判断。
     49                 i = -1;
     50                 // 跳出while循环。
     51                 advance = false;
     52             }
     53             // 首次while循环进入,CAS判断transferIndex和nextIndex是否一致,将transferIndex修改为最大值。
     54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TRANSFERINDEX, nextIndex,
     55                      nextBound = (nextIndex > stride ? nextIndex - stride : 0))) {
     56                 // 当前线程处理区间的最小下标。
     57                 bound = nextBound;
     58                 // 初次对i赋值,当前线程处理区间的最大下标。
     59                 i = nextIndex - 1;
     60                 // 跳出while循环。
     61                 advance = false;
     62             }
     63         }
     64         // 判读是否完成扩容。
     65         // 如果i小于0,表示已经处理了最后一段空间。
     66         // 如果i大于等于原容量,表示超过下标最大值。
     67         // 如果i加上原容量大于等于新容量,表示超过下标最大值。
     68         if (i < 0 || i >= n || i + n >= nextn) {
     69             int sc;
     70             // 如果完成扩容,finishing为true,表示最后一个线程完成了扩容。
     71             if (finishing) {
     72                 // 删除成员变量。
     73                 nextTable = null;
     74                 // 更新集合。
     75                 table = nextTab;
     76                 // 更新阈值。
     77                 sizeCtl = (n << 1) - (n >>> 1);
     78                 return;
     79             }
     80             // 如果没完成扩容,当前线程完成这段区间的扩容,将sc的低16位减1。
     81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 sizeCtl, sc - 1)) {
     82                 // 如果判断是否是最后一个扩容线程,如果不等于,说明还有其他线程在扩容,当前线程返回。
     83                 if ((sc - 2) != resizeStamp(n) << RESIZE_STAMP_SHIFT)
     84                     return;
     85                 // 如果相等,说明当前最后一个线程完成扩容,扩容结束,并再次进入while循环检查一次。
     86                 finishing = advance = true;
     87                 // 再次循环检查一下整张表。
     88                 i = n;
     89             }
     90         }
     91         // 正常处理区间,如果原数组i位置是null,就使用fwd占位。
     92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ull)
     93             // 如果成功写入fwd占位,进入while循环,继续处理区间的下一个节点。
     94             advance = casTabAt(tab, i, null, fwd);
     95         // 正常处理区间,如果原数组i位置不是null,并且hash值是-1,说明别的线程已经处理过了。
     96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97             // 进入while循环,继续处理区间的下一个节点。
     98             advance = true;
     99         // 到这里,说明这个位置有实际值了,且不是占位符。
    100         else {
    101             // 对这个节点上锁,防止添加元素的时候向链表插入数据。
    102             synchronized (f) {
    103                 // 判断i下标处的桶节点是否和f相同,二次校验。
    104                 if (tabAt(tab, i) == f) {
    105                     // 声明高位桶和低位桶。
    106                     Node<K,V> ln, hn;
    107                     // 如果f的hash值大于0,表示是链表结构。红黑树的hash默认是-2。
    108                     if (fh >= 0) {
    109                         // 获取原容量最高位同节点hash值的与运算结果,用来判断将该节点放到高位还是低位。
    110                         int runBit = fh & n;
    111                         // 定义尾节点,暂时取f节点,后面会更新。
    112                         Node<K,V> lastRun = f;
    113                         // 遍历这个节点。
    114                         for (Node<K,V> p = f.next; p != null; p = p.next) {
    115                             // 获取原容量最高位同节点hash值的与运算结果,用来判断将该节点放到高位还是低位。
    116                             int b = p.hash & n;
    117                             // 如果节点的hash值和首节点的hash值,同原容量最高位与运算的结果不同。
    118                             if (b != runBit) {
    119                                 // 更新runBit,用于下面判断lastRun该赋值给ln还是hn。
    120                                 runBit = b;
    121                                 // 更新lastRun,保证后面的节点与自己的取于值相同,避免后面没有必要的循环。
    122                                 lastRun = p;
    123                             }
    124                         }
    125                         // 如果最后更新的runBit是0,设置低位节点。
    126                         if (runBit == 0) {
    127                             ln = lastRun;
    128                             hn = null;
    129                         }
    130                         // 如果最后更新的runBit是1,设置高位节点。
    131                         else {
    132                             hn = lastRun;
    133                             ln = null;
    134                         }
    135                         // 再次循环,生成两个链表,lastRun作为停止条件,这样就是避免无谓的循环。
    136                         for (Node<K,V> p = f; p != lastRun; p = p.next) {
    137                             int ph = p.hash; K pk = p.key; V pv = p.val;
    138                             // 如果与运算结果是0,那么创建低位节点。
    139                             if ((ph & n) == 0)
    140                                 ln = new Node<K,V>(ph, pk, pv, ln);
    141                             // 如果与运算结果是1,那么创建高位节点。
    142                             else
    143                                 hn = new Node<K,V>(ph, pk, pv, hn);
    144                         }
    145                         // 设置低位链表,放在新数组的i位置。
    146                         setTabAt(nextTab, i, ln);
    147                         // 设置高位链表,放在新数组的i+n位置。
    148                         setTabAt(nextTab, i + n, hn);
    149                         // 将旧的链表设置成fwd占位符。
    150                         setTabAt(tab, i, fwd);
    151                         // 继续处理区间的下一个节点。
    152                         advance = true;
    153                     }
    154                     // 如果是红黑树结构。
    155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156                         TreeBin<K,V> t = (TreeBin<K,V>)f;
    157                         TreeNode<K,V> lo = null, loTail = null;
    158                         TreeNode<K,V> hi = null, hiTail = null;
    159                         int lc = 0, hc = 0;
    160                         // 遍历。
    161                         for (Node<K,V> e = t.first; e != null; e = e.next) {
    162                             int h = e.hash;
    163                             TreeNode<K,V> p = new TreeNode<K,V>(h, e.key, e.val, null, null);
    164                             // 与运算结果为0的放在低位。
    165                             if ((h & n) == 0) {
    166                                 if ((p.prev = loTail) == null)
    167                                     lo = p;
    168                                 else
    169                                     loTail.next = p;
    170                                 loTail = p;
    171                                 ++lc;
    172                             }
    173                             // 与运算结果为1的放在高位。
    174                             else {
    175                                 if ((p.prev = hiTail) == null)
    176                                     hi = p;
    177                                 else
    178                                     hiTail.next = p;
    179                                 hiTail = p;
    180                                 ++hc;
    181                             }
    182                         }
    183                         // 如果树的节点数小于等于6,那么转成链表,反之,创建一个新的树。
    184                         ln = (lc <= UNTREEIFY_THRESHOLD) ? untreeify(lo) : (hc != 0) ? new TreeBin<K,V>(lo) : t;
    185                         // 如果树的节点数小于等于6,那么转成链表,反之,创建一个新的树。
    186                         hn = (hc <= UNTREEIFY_THRESHOLD) ? untreeify(hi) : (lc != 0) ? new TreeBin<K,V>(hi) : t;
    187                         // 设置低位树,放在新数组的i位置。
    188                         setTabAt(nextTab, i, ln);
    189                         // 设置高位数,放在新数组的i+n位置。
    190                         setTabAt(nextTab, i + n, hn);
    191                         // 将旧的树设置成fwd占位符。
    192                         setTabAt(tab, i, fwd);
    193                         // 继续处理区间的下一个节点。
    194                         advance = true;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获取方法

    根据指定的键,返回对应的键值对,由于是读操作,所以不涉及到并发问题,步骤如下:

    1)判断查询的key对应数组的首节点是否null。

    2)先判断数组的首节点是否为寻找的对象。

    3)如果首节点不是,并且是红黑树结构,另做处理。

    4)如果是链表结构,遍历整个链表查询。

    5)如果都不是,那就返回null值。

     1 // 获取元素。
     2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3     Node<K,V>[] tab; Node<K,V> e, p; int n, eh; K ek;
     4     // 计算hash,并保证hash一定大于零,负数表示在扩容或者是树节点。
     5     int h = spread(key.hashCode());
     6     // 如果集合不为null,并且集合长度大于0,并且指定位置上的元素不为null。
     7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e = tabAt(tab, (n - 1) & h)) != null) {
     8         // 如果hash相等。
     9         if ((eh = e.hash) == h) {
    10             // 如果首节点是要找的元素。
    11             if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12                 return e.val;
    13         }
    14         // 如果正在扩容或者是树节点。
    15         else if (eh < 0)
    16             // 尝试查找元素,找到返回元素,找不到返回null。
    17             return (p = e.find(h, key)) != null ? p.val : null;
    18         // 如果不是首节点,则遍历集合查找。
    19         while ((e = e.next) != null) {
    20             if (e.hash == 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21                 return e.val;
    22         }
    23     }
    24     return null;
    25 }

    删除方法

    删除操作,可以看成是用null替代原来的节点,因此合并在这个方法中,由这个方法一起实现删除操作和替换操作。

    replaceNode()方法中的三个参数,key表示想要删除的键,value表示想要替换的元素,cv表示想要删除的key对应的值。

     1 // 删除元素。
     2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3     return replaceNode(key, null, null);
     4 }
     5 
     6 // 删除元素
     7 final V replaceNode(Object key, V value, Object cv) {
     8     // 计算hash,并保证hash一定大于零,负数表示在扩容或者是树节点。
     9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
    10     // CAS经典写法,不成功无限重试。
    11     for (Node<K,V>[] tab = table;;) {
    12         Node<K,V> f; int n, i, fh;
    13         // 如果集合是null,或者集合长度是0,或者指定位置上的元素是null。
    14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 = tabAt(tab, i = (n - 1) & hash)) == null)
    15             // 跳出循环。
    16             break;
    17         // 如果获取到节点不为null,并且节点的hash为-1,则表示节点在扩容。
    18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19             // 帮助扩容。
    20             tab = helpTransfer(tab, f);
    21         // 产生hash碰撞,并且没有扩容操作。
    22         else {
    23             V oldVal = null;
    24             // 是否进入了同步代码。
    25             boolean validated = false;
    26             // 锁住节点。
    27             synchronized (f) {
    28                 // 这里volatile获取首节点与节点对比判断节点还是不是首节点。
    29                 if (tabAt(tab, i) == f) {
    30                     // 判断是否是链表节点。
    31                     if (fh >= 0) {
    32                         validated = true;
    33                         // 循环查找指定元素。
    34                         for (Node<K,V> e = f, pred = null;;) {
    35                             K ek;
    36                             // 找到元素了。
    37                             if (e.hash == has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
    38                                 V ev = e.val;
    39                                 // 如果cv为null,或者cv不为null时cv和指定元素上的值相同,才更新或者删除节点。
    40                                 if (cv == null || cv == ev || (ev != null && cv.equals(ev))) {
    41                                     oldVal = ev;
    42                                     // 如果新值不为null,替换。
    43                                     if (value != null)
    44                                         e.val = value;
    45                                     // 如果新值是null,并且当前节点非首结点,删除。
    46                                     else if (pred != null)
    47                                         pred.next = e.next;
    48                                     // 如果新值是null,并且当前节点是首结点,删除。
    49                                     else
    50                                         setTabAt(tab, i, e.next);
    51                                 }
    52                                 break;
    53                             }
    54                             pred = e;
    55                             // 如果遍历集合也没有找到。
    56                             if ((e = e.next) == null)
    57                                 // 跳出循环。
    58                                 break;
    59                         }
    60                     }
    61                     // 如果是红黑树节点。
    62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63                         validated = true;
    64                         TreeBin<K,V> t = (TreeBin<K,V>)f;
    65                         TreeNode<K,V> r, p;
    66                         // 找到元素了。
    67                         if ((r = t.root) != null && (p = r.findTreeNode(hash, key, null)) != null) {
    68                             V pv = p.val;
    69                             // 如果cv为null,或者cv不为null时cv和指定元素上的值相同,才更新或者删除节点。
    70                             if (cv == null || cv == pv || (pv != null && cv.equals(pv))) {
    71                                 oldVal = pv;
    72                                 if (value != null)
    73                                     p.val = value;
    74                                 else if (t.removeTreeNode(p))
    75                                     setTabAt(tab, i, untreeify(t.first));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如果进入了同步代码。
    82             if (validated) {
    83                 // 如果更新或者删除了节点。
    84                 if (oldVal != null) {
    85                     // 如果value为null,说明是删除操作。
    86                     if (value == null)
    87                         // 将数组长度减一。
    88                         addCount(-1L, -1);
    89                     return oldVal;
    90                 }
    91                 break;
    92             }
    93         }
    94     }
    95     return null;
    96 }

    计算集合容量

    ConcurrentHashMap中baseCount用于保存tab中元素总数,但是并不准确,因为多线程同时增删改,会导致baseCount修改失败,此时会将元素变动存储于counterCells数组内。

    当需要统计当前的size的时候,除了要统计baseCount之外,还需要加上counterCells中的每个桶的值。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如此,统计出来的依旧不是当前tab中元素的准确值,在多线程环境下统计前后并不能暂停线程操作,因此无法保证准确性。

     1 // 计算集合容量。
     2 public int size() {
     3     long n = sumCount();
     4     return ((n < 0L) ? 0 : (n > (long)Integer.MAX_VALUE) ? Integer.MAX_VALUE : (int)n);
     5 }
     6 
     7 // 计算集合容量,baseCount和counterCells数组存的总和。
     8 final long sumCount() {
     9     CounterCell[] as = counterCells; CounterCell a;
    10     long sum = baseCount;
    11     if (as != null) {
    12         for (int i = 0; i < as.length; ++i) {
    13             if ((a = as[i]) != null)
    14                 sum += a.value;
    15         }
    16     }
    17     return sum;
    18 }

    Hashtable、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ConcurrentHashMap之间的区别

    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它是通过synchronized来保证线程安全的;即,多线程通过同一个“对象的同步锁”来实现并发控制。Hashtable在线程竞争激烈时,效率比较低(此时建议使用ConcurrentHashMap)。当一个线程访问Hashtable的同步方法时,其它线程如果也在访问Hashtable的同步方法时,可能会进入阻塞状态。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使用了synchronized同步关键字来保证对Map的操作是线程安全的。

    ConcurrentHashMap是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在JDK1.7中它是通过“锁分段”来保证线程安全的,本质上也是一个“可重入的互斥锁”(ReentrantLock)。多线程对同一个片段的访问,是互斥的;但是,对于不同片段的访问,却是可以同步进行的。在JDK1.8中是通过使用CAS原子更新、volatile关键字、synchronized可重入锁实现的。

  • 相关阅读:
    程序是访问数据库的组件
    Mac搭建Vue
    Sharding-JDBC基本使用,整合Springboot实现分库分表,读写分离
    随意写写
    maven打包工具assembly打包本地jar的解决办法
    Go语言笔记 (2) 变量命名与多重赋值
    Go语言笔记(1)变量的定义与赋值
    c期末笔记(4)
    c期末笔记(3)
    c期末笔记(2)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amao/p/1109391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