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饰器


    先搞清楚几样东西:函数名、函数体、返回值,函数的内存地址、函数名加括号、函数名被当作参数、函数名加括号被当作参数、返回函数名、返回函数名加括号。

    def outer(func):
        def inner():
            print("我是内层函数!")
        return inner
    
    def foo():
        print("我是原始函数!")
    
    outer(foo)
    outer(foo())
    

    函数名: foo、outer、inner

    函数体:函数的整个代码结构

    返回值: return后面的表达式

    函数的内存地址:id(foo)、id(outer)等等

    函数名加括号:对函数进行调用,比如foo()、outer(foo)

    函数名作为参数: outer(foo)中的foo本身是个函数,但作为参数被传递给了outer函数

    函数名加括号被当做参数:其实就是先调用函数,再将它的返回值当做别的函数的参数,例如outer(foo())

    返回函数名:return inner

    返回函数名加括号:return inner(),其实就是先执行inner函数,再将其返回值作为别的函数的返回值。

    装饰器机制分析

    def outer(func):
        def inner():
            print("认证成功!")
            result = func()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outer
    def f1():
        print("业务部门1数据接口......")
    

    1.程序开始运行,从上往下解释,读到def outer(func):的时候,发现这是个“一等公民”函数,于是把函数体加载到内存里,然后过。

    2.读到@outer的时候,程序被@这个语法糖吸引住了,知道这是个装饰器,按规矩要立即执行的,于是程序开始运行@后面那个名字outer所定义的函数。

    3.程序返回到outer函数,开始执行装饰器的语法规则。规则是:被装饰的函数的名字会被当作参数传递给装饰函数。装饰函数执行它自己内部的代码后,会将它的返回值赋值给被装饰的函数。原来的f1函数被当做参数传递给了func,而f1这个函数名之后会指向inner函数。

    注意:@outer和@outer()有区别,没有括号时,outer函数依然会被执行,这和传统的用括号才能调用函数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另外,是f1这个函数名(而不是f1()这样被调用后)当做参数传递给装饰函数outer,也就是:func = f1,@outer等于outer(f1),实际上传递了f1的函数体,而不是执行f1后的返回值。

    还有,outer函数return的是inner这个函数名,而不是inner()这样被调用后的返回值。

    4.程序开始执行outer函数内部的内容,一开始它又碰到了一个函数inner,inner函数定义块被程序观察到后不会立刻执行,而是读入内存中(这是默认规则)。

    5.再往下,碰到return inner,返回值是个函数名,并且这个函数名会被赋值给f1这个被装饰的函数,也就是f1 = inner。根据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此时f1函数被新的函数inner覆盖了(实际上是f1这个函数名更改成指向inner这个函数名指向的函数体内存地址,f1不再指向它原来的函数体的内存地址),再往后调用f1的时候将执行inner函数内的代码,而不是先前的函数体。那么先前的函数体去哪了?还记得我们将f1当做参数传递给func这个形参么?func这个变量保存了老的函数在内存中的地址,通过它就可以执行老的函数体,你能在inner函数里看到result = func()这句代码,它就是这么干的!

    6.接下来,还没有结束。当业务部门,依然通过f1()的方式调用f1函数时,执行的就不再是旧的f1函数的代码,而是inner函数的代码。在本例中,它首先会打印个“认证成功”的提示,很显然你可以换成任意的代码,这只是个示例;然后,它会执行func函数并将返回值赋值给变量result,这个func函数就是旧的f1函数;接着,它又打印了“日志保存”的提示,这也只是个示例,可以换成任何你想要的;最后返回result这个变量。我们在业务部门的代码上可以用r = f1()的方式接受result的值。

    7.以上流程走完后,你应该看出来了,在没有对业务部门的代码和接口调用方式做任何修改的同时,也没有对基础平台部原有的代码做内部修改,仅仅是添加了一个装饰函数,就实现了我们的需求,在函数调用前进行认证,调用后写入日志。这就是装饰器的最大作用。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搞一个outer函数一个inner函数这么复杂呢?一层函数不行吗?
    答:请注意,@outer这句代码在程序执行到这里的时候就会自动执行outer函数内部的代码,如果不封装一下,在业务部门还未进行调用的时候,就执行了,这和初衷不符。

    ef outer(func):
        print("认证成功!")
        result = func()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outer
    def f1():
        print("业务部门1数据接口......")
    
    # 业务部门并没有调用f1函数
    ------------------------------------------
    
    执行结果:
    
    认证成功!
    业务部门1数据接口......
    日志添加成功
    

    只是定义好了装饰器,业务部门还没有调用f1函数呢,程序就把工作全做了。这就是为什么要封装一层函数的原因。

    被装饰函数的参数

    一个参数

    def outer(func):
        def inner(username):
            print("认证成功!")
            result = func(username)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outer
    def f1(name):
        print("%s 正在连接业务部门1数据接口......"%name)
    
    # 调用方法
    f1("jack")
    

    在inner函数的定义部分也加上一个参数,调用func函数的时候传递这个参数

    多个参数

    def outer(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print("认证成功!")
            result = func(*args,**kwargs)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outer
    def f1(name,age):
        print("%s 正在连接业务部门1数据接口......"%name)
    
    # 调用方法
    f1("jack",18)
    

    一个函数被多个函数装饰

    def outer1(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print("认证成功!")
            result = func(*args,**kwargs)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def outer2(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print("一条欢迎信息。。。")
            result = func(*args,**kwargs)
            print("一条欢送信息。。。")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outer1
    @outer2
    def f1(name,age):
        print("%s 正在连接业务部门1数据接口......"%name)
    
    # 调用方法
    f1("jack",18)
    
    #--------------------------------------------------
    执行结果:
    
    认证成功!
    一条欢迎信息。。。
    jack 正在连接业务部门1数据接口......
    一条欢送信息。。。
    日志添加成功
    

    如何理解输出的信息?
    多个装饰器就像洋葱皮,一层层包裹住最内部核心的原始函数。执行的时候逐层穿透进入最核心内部,执行内部核心函数后,再反向逐层穿回来。

    装饰器参数

    # 认证函数
    def  auth(request,kargs):
        print("认证成功!")
    # 日志函数
    def log(request,kargs):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 装饰器函数。接收两个参数,这两个参数应该是某个函数的名字。
    def Filter(auth_func,log_func):
        # 第一层封装,f1函数实际上被传递给了main_fuc这个参数
        def outer(main_func):
            # 第二层封装,auth和log函数的参数值被传递到了这里
            def wrapper(request,kargs):
                # 下面代码的判断逻辑不重要,重要的是参数的引用和返回值
                before_result = auth(request,kargs)
                if(before_result != None):
                    return before_result;
    
                main_result = main_func(request,kargs)
                if(main_result != None):
                    return main_result;
    
                after_result = log(request,kargs)
                if(after_result != None):
                    return after_result;
    
            return wrapper
        return outer
    # 注意了,这里的装饰器函数有参数哦,它的意思是先执行filter函数
    # 然后将filter函数的返回值作为装饰器函数的名字返回到这里,所以,
    # 其实这里,Filter(auth,log) = outer , @Filter(auth,log) =  @outer
    @Filter(auth,log)
    def f1(name,age):
    
        print("%s 正在连接业务部门1数据接口......"%name)
    
    # 调用方法
    f1("jack",18)
    
    #-----------------------------------------------
    运行结果:
    
    认证成功!
    jack 正在连接业务部门1数据接口......
    日志添加成功
    

  • 相关阅读:
    一台服务器Nginx配置多个域名(一级域名或二级)
    Nginx启动和停止
    git删除本地及远程分支
    纯js实现复制内容到剪切板
    js 实现字符串转日期进行比较大小
    git 本地分支与远程分支 新建/删除/合并
    设置Git 记住密码
    炒鸡简单的javaScript的call和apply方法
    如何打war包
    Git 查看远程分支、本地分支、删除本地分支及远程分支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anduzxcvbnm/p/1347577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