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信息不对称_信任的建立


    一.柠檬市场的故事

    ​ 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种是高品质产品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同样会离场,市场就会崩溃。

    ​ 因此,一个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人,伤害的不仅仅是那些买了他商品的消费者。他的这种行为,还有严重的外部性,那就是他也伤害了那些本来在卖优质产品的商人。因此商品质量有高低之分不要紧,问题是怎么把商品的品质准确地体现出来,这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

    二. 沉没成本、人质与抵押

    1. 以沉没成本取信于人

    ​ 沉没成本是不能够收回的成本。按照常理,我们都应当尽量避免付出那些不必要的沉没成本。但如果我们故意付出一些不必要的沉没成本,就会让别人觉得我们打算长期干下去,不会事情做到一半就走人,就能够取信于人。

    ​ 恋爱的人,如果在身上纹一些特殊的符号,甚至是对方的名字,如果分手了再和其他人谈恋爱,不容易解释,这也是沉没陈本。但如果一对恋人真这么做,就说明他们当时是义无反顾的。

    2. 喝酒也是获取信任的办法

    ​ 以沉没成本取信于人的做法中,常见的还有喝酒,喝很多酒。

    ​ 喝很多酒是一种伤身体的做法,是一种自残行为。我在北大上课,跟一些外国学生讲到这个观点时,这些外国学生都不同意,他们说不对,薛老师,喝酒是娱乐。

    ​ 我说在中国可不是这样,在中国的就文化中,下属会对上司、晚辈会对长辈说:“您随意,我和三杯。”这里的喝酒显然并不是享受,而是自残。这时上司、长辈心里就会想,这个人无端的自残三杯,付出了一定的沉没成本,说明他的表达式有分量的,他将来会好好地珍惜我跟他之间的关系,否则他今天付出的代价将来是收不回来的。

    ​ 越是愿意自残的人,越容易取信于人,所以中国人才有所谓的“感情深一口闷”之类酒桌上的谚语。

    ​ 可以推测,当我们这个社会信任机制建立得越来越健全,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建立信任时,通过喝酒等这种自残的方式来建立信任的办法会越来越少,而喝酒就变成纯粹的娱乐了。

    3. 以人质与付出抵押取信于人

    ​ 跟付出沉没成本相似的另一个办法,是给出人质。当然,除了交出人质以外,付出抵押也是同样的办法。如果既没有人质,又没有抵押,那该怎么办?还有一些比较便宜的办法,就是互相分享一些秘密,互相交个底,说点自己以前见不得光的事情,那也算是一种无形的抵押。

    4. 广告代言与形象打扮

    ​ ......厂商有什么办法取信与消费者呢?其中一个办法,那就是花一个亿,请一位明星做一个广告。这一个亿花出去就成为沉没成本了。厂商通过先花这一个亿的成本,就把操纵消费者的地位自我削弱了,把主动权交给了消费者。厂商花巨额资金做广告的作用,就是通过明星来把钱挥霍掉,从而取信消费者,依次来表明自己不会欺负消费者的决心。这些被挥霍掉的钱,最后是由消费者支付的,但它买来了厂家的商誉,买来了厂家持续监督产品质量的积极性,买来了消费者的安心,钱没白花。

    5. 如何保障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质量

    ​ ......从斯密和李嘉图开始,我们就知道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分工越细,人们就越能够集中生产自己擅长的东西,然后进行交换,这样人们的整体福利就会得以提高。

    ​ 但是我们这里讲品质管理时是反其道而行的,我们要做的是垂直整合:加工厂不仅有自己的奶牛,还有有自己的饲料来源。从种草、割草、送草,到养牛、挤奶、检验、加工,全是一家企业内部完成的工序。

    ​ 这么做跟分工合作的原理是背道而驰的,但它获得的是另外一种好处,那就是半成品在工序与工序之间转换时,所需要的质检成本大为下降,因为他们都是在一个工厂内完成的。

    ​ 在美国,今天人们在日用品商店了买到的各种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看上去琳琅满目,其实就是由几家屈指和数的大企业生产的。

    6. 婚姻经济学
    1. 以风俗习惯替代婚姻合同条款

    ​ 在婚姻中,人都有浪漫的一面,他们喜欢对对方说“你是我一生中唯一的真爱”。经济学家听了会宽容地一笑。

    ​ 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个侄子曾写信给他,说要为了女朋友放弃事业,跟女朋友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因为这个女朋友是他一生中唯一的真爱。

    ​ 弗里德曼就回信说:当然,你可以做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这女孩儿是你一生唯一真爱的话,那么我以一位统计学家的身份告诉你,世界上两个唯一真爱的人相遇的概率是零。茫茫人海,你们在有限的生命力根本不可能遇到对方。

    ​ 经济学家的解答听起来不那么浪漫,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在自己身边找一个比较合适的人就结婚了。婚姻并没有文艺作品里说的那么浪漫。

    2. 为什么女人往往嫁给年纪比自己大的男人

    ​ 有一位法律经济学家曾说:男性跟女性的价值高峰不一样。通常我们怎样称赞女人?我们说他年轻、漂亮、身材好,这些都跟生育有关,而生育发生在人生的早期。我们通常怎么称赞男人呢?我们说他有事业、有成就、有安全感,而这些品质通常都发生在人生的中年,甚至中老年。

    ​ 如果女生找一位年纪比自己待、个人价值已经彰显出来的男生,那么这段婚姻的不确定性就会减少,婚姻关系就会比较牢固。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女生会嫁给年纪比自己大一点的男生,而第二次结婚是——如果有的话——男生会娶比自己小更多的女生的缘故。

    ​ 当然,这篇文章所谈的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加,现代女性的价值早就不单靠生理条件来展现了。教育、修养、见识都是男人和女人越来越重要的品质。

    3. 一夫一妻,谁得谁失

    ​ 首先,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在逻辑上好像是对等的,两种婚姻模式都有人尝试过,但最后从历史上看,一夫多妻要比一妻多夫更常见,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女的产权在一妻多夫制下并不确定,妈妈是谁当然是确定的,但爸爸是谁很难确定。不确定爸爸是谁,孩子的抚养义务就不容易落实,养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一夫多妻就没有这个问题,妈妈是谁很清楚,爸爸是谁也非常清楚。

    ​ 一个社会中,如果实时一夫多妻制,那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 即便一个女人不喜欢、不接受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制多她们也是有好处的。因为虽然世界上不见得每一个女人都愿意和别人分享一个丈夫,但只要社会上有一些男人和女人愿意试试一夫多妻,那就会有更多的男人空出来,女人的选择范围就扩大了。

    ​ 对于男人而言,情况刚好相反。只要社会上有一些男人和女人愿意实施一夫多妻,那未婚女人的数量就会加速减少,男人的选择范围就会缩小。个别男人娶了多个女人,而有一些男人就可能终生娶不到老婆了,而即便能够娶到,由于选择范围缩小,也没有一夫一妻制下的好了。

    ​ 实际的结果是,那些赞成一夫多妻制的男人——绝大部分是比较普通的男人,他们在一夫多妻制度下,情况反而更糟;而女人,哪怕他们自己是反对一夫多妻的,但只要有别的女人进入了一夫多妻的婚姻状态,他们自己的选择范围就增加了,他们的处境也变好了。

  • 相关阅读:
    linux-命令
    linux-命令-cd,ls
    linux-命令-概述
    linux-文件
    IOPS和带宽
    随记
    CAP,Base原理
    DateUtil
    JDK SPI
    001-进程 和 线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ock-cc/p/1211512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